7月,寧夏賀蘭縣第一批鱸魚上市,比過去從南方運來早了個把月。活蹦亂跳品相好,15萬尾成魚供不應求,個頭大的每斤還貴出約20元。
生活好了,如今西北人也愛魚鮮。賀蘭縣的水産養殖戶王旭軍卻很苦惱。從父親算起,他家養魚40多年,近些年卻越來越不賺錢。
為了産量,魚飼料“飽和式”投喂,水都稠了,産量卻不跟漲。“錢全花在飼料上了,投下去,被魚吸收的不到三成,剩下七成大排大放成了污水。”眼看著尾水排掉,王旭軍既心疼又不安。隨著環保約束加大,養殖場成了整頓對象。
清華大學搞水環境治理的老師金浩軒一度也很苦惱。他們帶來了治理尾水的技術,可養殖戶本就利潤不高,賺的那點錢裹不住治理成本。不治污就要關停,治污也得考慮養殖戶經濟條件。
科技部門及時出手,希望打破困局。治污不僅盯尾水,更應該從源頭上解決。“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科技是加速器。想讓技術紮根,需要先澆灌培土、開放合作,這考驗耐心。”銀川市科技局局長韓蕃璠説。
確實需要耐心。金浩軒在西北一待就是4年,從白凈臉變成黑皮膚,從治水專家變成了養魚行家。團隊不再盯著污染講治理,而是帶農民用好水養好魚。利越厚,農民越有動力。政府、專家、農戶合成了一股勁。
過去寧夏只養殖四大家魚,粗放好活。肉嫩價高的南方魚種,養殖戶伺候不活。他們問:“咱黃河水太冽了?人家魚嬌貴,服不住?”金浩軒説,黃河水質好,是過去大引大排、大飼料大産量的路子走到了盡頭,“別不信,市場上什麼魚搶手,咱就養什麼魚!”他們説:“鱸魚比鯉魚草魚貴4倍都不止,要是養活了,就信你的話。”
清華大學的水團隊做起了魚課題。鱸魚愛乾淨,水臟一點就不進食了。西北水溫低,換次水魚塘降溫好幾度。西北日照強,水富營養化藻類瘋長,氧氣不足。西北冷天長,這邊魚沒長大,南方魚就上市了。破解之路有一條:小水塘、精細化,便於保溫管控。
團隊一次次嘗試,養了一塘又一塘鱸魚,探出了一套大棚、小池、凈水相結合的方法。他們利用微生物,把有害的氨氮、亞硝酸鹽無害轉化,殘餌糞便被水迴圈機械過濾成了肥料。一池水一天才排幾杯,除了蒸發,幾乎不再有耗水。
水省了,産量和效益卻大不一樣。200立方米水,一年能産4000斤鱸魚,比過去養鯉魚還省料。過去靠南方運,損耗大。如今本地魚品相好、上市早,價格高還有競爭力。
金浩軒高興的,是養魚不再排污,治污成本被輕鬆覆蓋。王旭軍高興的,是養魚打開新天地,他又成了致富帶頭人。銀川市科技局和農業農村局共同立項,支援推廣。5家大養殖戶參與試養,27家龍頭企業確定加入,數千養魚散戶將分批觀摩培訓。
王旭軍又喜又憂:“這技術推開了,咱鱸魚還值錢嗎?”金浩軒説:“鮮貨不宜運太遠,24小時車程,如今能覆蓋西北五省區。寧夏與河套地區不僅水資源好,物流區位也好。未來這點産量,肯定還不夠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