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作者:金文成(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建黨百年來,中國共産黨始終高度重視、認真對待、著力解決“三農”問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緊緊抓住不同時期的主要矛盾,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産力,帶領億萬農民翻身解放、當家作主、擺脫貧困、解決溫飽、建成小康,正朝著共同富裕的道路大步邁進,創造了中國乃至世界發展史上的人間奇跡。
2021年6月22日,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武山鎮田園綜合體項目功能建設日漸完善,一個集科技、文化、旅遊為一體的現代智慧農業呼之欲出。 張玉攝/光明圖片
“三農”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
中國共産黨成立以來,通過土地革命、根據地建設、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運動、改革開放、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領導農民實現了從無地少地到耕者有其田的夢想,實現了從貧窮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跨越。
全面實現翻身得解放。舊中國,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下,中國人民尤其是廣大農民饑寒交迫、任人宰割。黨領導廣大農民打土豪、分田地,從根本上廢除封建土地制度。新中國成立後,黨領導農民通過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把生産資料私有制改造為社會主義公有制,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集體經濟。改革開放以來,在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的前提下,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極大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
穩定解決了吃飯問題。舊中國,人們吃不飽、穿不暖,饑寒交迫。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始終把解決中國人吃飯問題列為頭等大事,作為國之大者,持續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改善農業生産條件,牢牢掌握糧食安全的主動權,讓中國人的飯碗裝滿中國糧。糧食總産量從1949年的11318萬噸增加到2020年的66949萬噸,增長了4.9倍,遠高於同期世界糧食産量平均增速。特別是新世紀以來,糧食産量實現歷史性的“十七連豐”,連續6年站穩1.3萬億斤臺階。在人口保持增長的情況下,目前我們每人平均糧食佔有量達474公斤,連續多年超過國際上通常認為的400公斤糧食安全標準線。肉、蛋、菜、果、魚等重要農産品産量穩居世界第一。中國農業已徹底告別了長期短缺的歷史,用世界9%的耕地解決了世界近20%人口的吃飯問題,創造了農業發展史上的奇跡。
整體脫貧實現小康。擺脫貧困,是中國人民孜孜以求的千年夢想。舊中國,民不聊生,貧困的夢魘沉重地壓在中國人民的胸口。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經濟總量不斷躍升,綜合實力顯著提升,既對減貧形成了強大的帶動效應,也為大規模扶貧開發奠定了堅實基礎、提供了有力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組織開展了聲勢浩大的脫貧攻堅人民戰爭,攻克了一個又一個貧中之貧、堅中之堅,脫貧攻堅取得重大歷史性成就。2020年底,我國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如期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歷史性艱巨任務,開創了人類減貧奇跡。農村社會保障從無到有、標準不斷提高,基本實現了幼有所育、學有所教、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弱有所扶。
鄉村面貌發生巨變。鄉村落後,民生凋敝,是舊社會的典型特徵。新中國成立後,黨領導人民重整山河,改善民生,鄉村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力實施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面貌有了歷史性變化,農民生活水準顯著提高,城鄉差距明顯縮小。全國99.6%的鄉鎮、99.5%的建制村通了硬化路,99.1%的鄉鎮、96.5%的建制村通了客車;農村地區有99.9%的戶所在自然村通公路;4G通村率達到98%。經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已覆蓋全國85%的行政村,農村居民使用衛生廁所的戶比重達到68%,全國超過30%的農戶生活污水已得到有效管控,建成了一大批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
“五個堅持”展現百年奮鬥經驗
中國共産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與世情國情農情民情相結合,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走出中國特色“三農”發展道路。“三農”事業百年奮鬥經驗,可以概況為“五個堅持”。
堅持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黨管農村工作是我們的優良傳統,也是我們最大的政治優勢。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時期,我國不斷健全黨領導農村工作的組織體系、制度體系和工作機制。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持續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了新時代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總方針,先後出臺了《中國共産黨農村工作條例》、鄉村振興促進法。實踐證明,中國共産黨具有無比堅強的領導力、組織力、執行力,只要堅持黨對“三農”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我們就能戰勝各種困難挑戰,把握“三農”工作乃至全局發展的主動權。
堅持鞏固農業基礎地位。農為邦本,本固邦寧。農業是關係國計民生的基礎性、戰略性産業。要始終把解決好中國人民的吃飯問題作為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切實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産品有效供給。我國確立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産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提出“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紮實推進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實踐證明,只有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們才有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底氣和勇氣。
堅持維護好農民根本利益。黨始終把依靠農民、為億萬農民謀幸福作為重要使命,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三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持續出臺強農惠農政策,促進農民增收,改善農村民生,推進共同富裕。中央持續出臺強農惠農政策,多途徑促進農民增收,努力保障和改善農村民生,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穩定。實踐證明,只有尊重農民意願,維護好農民根本利益,我們黨的事業才能發展,國家才能富強,人民才能幸福。
堅持深化農村改革。我們黨始終堅持以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係為主線,不斷深化改革,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産力。實踐證明,只有遵循生産力與生産關係相互適應規律、鄉村發展演進規律等,用好改革這個法寶,“三農”事業才能不斷取得新勝利。
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和靈魂。“三農”發展的每一項成就都離不開農民群眾和基層的實踐創造。實踐反覆證明,只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才能走好中國自己的路,辦好自己的事,講出自己的故事,造福中國人民,為人類發展作出貢獻。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對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作出部署。現代化建設的藍圖已經繪就,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號角已經吹響。下一步,重點要圍繞國之大者抓主抓重,圍繞中央部署落細落小,做到“保供固安全、振興暢迴圈”。
做好有效銜接。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必須切實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各項工作,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一方面要把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作為頭等大事,健全防止返貧的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做到早發現、早干預;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五年過渡期,實現政策體系有序銜接、工作機制平穩轉型,防止出現政策斷崖、工作斷層。
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大力改善農業生産條件,強化農業物質裝備建設,推進農業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産,持續提升農業品質、效益和競爭力。要抓好種子和耕地“兩個要害”,打好種業翻身仗,嚴格執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完善農業支援保護政策,調動黨委政府抓糧和農民種糧“兩個積極性”。在穩産保供的基礎上,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現代鄉村産業體系,強化科技和現代物質裝備支撐,推進農業規模化、産業化、綠色化發展,實現農業提質增效。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要把縣域作為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的重要載體和平臺,以縣域為單位統籌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基本農田、生態保護、村莊佈局,推進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堅持規劃引領,以公共基礎設施為重點,著力開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消費設施、人居環境、數字鄉村等五大建設行動。
深化農村改革。持續推進農村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實質性突破。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穩妥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試點,穩慎開展宅基地改革試點,積極探索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健全鄉村振興投入保障制度,創新投融資機制,設立鄉村振興基金,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強化改革系統整合,加快推動農村土地制度、農村經營制度、農村集體産權制度、農村支援保護制度、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等改革聯動、整合配套,發揮改革整合效應。
《光明日報》( 2021年07月06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