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李 慧
20年前,山東省蘭陵縣代村還是一個遠近聞名的窮村、落後村,代村黨委書記王傳喜的夢想,就是要讓村民過上好日子。在王傳喜的帶領下,黨員群眾拼搏奮鬥、脫貧致富,2020年,村集體各業總産值36億元,村民每人平均純收入7萬元。
從負債纍纍到年收入過億元,代村的蝶變折射著鄉村振興走過的波瀾壯闊航程。
“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鬥,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大會上莊嚴宣告。
“三農”工作成效,關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色。中國共産黨始終把為廣大農民謀幸福作為重要使命。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領導億萬農民率先拉開改革大幕,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産力,推動農村全面進步。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啟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農”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農業農村發展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
廣袤田間,一幅鄉村振興的五彩畫卷鋪展開來。
産業升級,給現代農業插上翅膀
夏日,四川廣元市昭化區射箭鎮五房村,青山與綠水相傍,空氣中瀰漫著中藥材的芬芳。
五房村屬於典型的山地村落,土地貧瘠,資源匱乏,産業結構單一,全村老百姓收入全部依靠傳統種養殖。曾經,這裡的貧困發生率一度高達21%,村民居住房屋90%以上為土坯房。
如今的五房村,中藥材産業連片成帶,旅遊基礎設施完善,遊客紛至遝來,農旅融合為鄉村增添了更多生機。採取“公司+合作社+農場+農戶”的運作模式,全鎮1000余貧困戶通過産業振興實現穩定脫貧。
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後村鎮獨垛子村,村民正在採茶。 許傳寶攝/光明圖片
為做大做強産業,五房村持續推進“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鼓勵全村老百姓加入專業合作社,通過利益連結機制,促進産業提質增效。
洪范八政,食為政首。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的領導下,我國糧食生産在不懈努力中取得突破。改革開放以來,糧食産量由6000億斤增長到1.3萬億斤,邁上了7個千億斤臺階。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生産方式、組織方式、管理方式發生了深刻變革,農業現代化穩步推進,從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邁進。
近年來,我國糧食生産連續6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為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堅實支撐。“米袋子”更充實,“菜籃子”更豐富,讓我們牢牢端穩了飯碗,為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贏得了主動。
産業發展,離不開科技有力支撐。良種良法、智慧農業、測土配方,一系列科技突破,為現代農業注入活力。截至2020年,全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邁上60%新臺階,比1996年的15.5%提高了44.5個百分點,良種覆蓋率保持在96%以上。
産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根基。各地立足當地特色資源,推動鄉村産業發展壯大,形成農戶參與、企業帶動、科技支撐、金融助力的格局。
經測算,2020年,農業總産值10.7萬億元,而農産品加工業營業收入23.2萬億元,休閒農業、農業生産性服務業、農村電商等營業收入近4萬億元。這充分説明,雖然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值在下降,但農業的多種功能、多元價值作用卻日益凸顯,鄉村産業蓬勃發展、活力四射,為鄉村全面振興鑄就了堅實基礎。
鄉村建設,讓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閉塞,一直是宅中鄉很多村莊的真實寫照。作為福建寧德柘榮縣最邊遠的鄉鎮,這裡的群眾祖祖輩輩望山興嘆。
近年來,宅中鄉堅持把“四好農村路”建設作為推動鄉村振興戰略、推進鄉村高品質發展的重要載體。在當地幹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2015年,宅中鄉完成鄉域內的“鎮鎮有幹線”工程,目前已建成8條農村公路,有力破解了農村“出行難”瓶頸制約。
遊客在唐山市豐潤區西那母生態旅遊度假村內合影。新華社發
“農村沒有路,致富有難度。一條農村公路,連接的是鄉村與城市,打通的卻是貧瘠與富足、困頓與希望。”宅中鄉赤岩村黨支部書記王偉華説。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絕大部分農村照明靠煤油燈,飲水直接靠井水、河水。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電氣化建設有序推進,鄉村飲水狀況大幅改善,公路和網路建設成效明顯,全國農村公路總里程由1978年的59.6萬公里增加到2018年的404萬公里。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加強農業生態文明建設,以釘釘子精神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加強土壤污染、地下水超採、水土流失等治理和修復。同時,積極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建立健全符合農村實際、方式多樣的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推廣低成本、低能耗、易維護、高效率的污水處理技術,推動城鎮污水管網向周邊村莊延伸覆蓋,讓農村變得更加綠色宜居。
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各地因地制宜,努力保留鄉土特色,不斷挖掘特色,豐富人文內涵,堅持內外兼修,提升美麗鄉村品質。
隨著綠色發展理念落地生根,鄉村不斷提升綠水青山“顏值”,做大“金山銀山”價值,真正把生態好、環境美、産業興、百姓富的精彩畫卷描繪好,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之路。
加快推進村莊規劃工作、加強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準……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為未來鄉村建設謀劃新藍圖,提出一系列新部署。
隨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持續改善,一座座村莊乾淨了、變美了,村民們的精氣神也有了改變。
增收致富,讓農村居民腰包更鼓
“我在基地務工,每個月都能到手4000多塊,田地流轉了,生活更輕巧。”在江西崇義縣聶都鄉龍西村山盛園藝高山花卉盆栽基地,村民李雪華正忙著給花澆水,前來花卉基地務工的村民們正分頭忙碌,澆水、培土、種花,溫室大棚裏一片繁忙景象。
“響應政府號召,我回鄉創業。現在有30多位村民固定在基地務工,不僅在家門口實現就業,也掌握了一些花卉種養技術,成為職業農民。”基地負責人蔡才健介紹説,基地的建成落地,推動聶都鄉高山花卉産業強勢崛起,有力地促進了當地群眾致富增收。
江西蘆溪縣秀美鄉村新泉村。賀少輝攝/光明圖片
鄉村振興,讓農民“錢袋子”鼓起來,既是出發點,又是落腳點。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民增收,不斷強化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培育壯大鄉村産業,支援農民外出務工,持續深化農村改革,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
2019年,我國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16021元,提前1年實現比2010年翻一番目標。“十三五”期間,農民收入年均實際增長6%,增速連續11年跑贏城鎮居民。
農民增收路上,速度和品質齊頭並進,農民收入結構更加優化。新産業新業態蓬勃發展,家庭經營性收入由2015年的4504元增加到2020年的6077元;工資水準不斷提高,工資性收入2020年達到6974元;農村改革紅利持續釋放,帶動財産性收入快速增長,2020年比2015年增加66.3%;農村居民醫療、養老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轉移性收入2020年達3661元,佔比達到21.4%,比2015年提高3.3個百分點。
“‘十四五’時期,要繼續縮小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和農村內部的收入差距,推動城鄉居民共同富裕。”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張紅宇説,一方面,要挖掘農業農村內部增收富民潛力,延伸農業價值鏈,打造區域公用品牌,發展新業態;另一方面,要促進農村勞動力更高品質更充分就業,拓寬就業創業渠道,支援農村創新創業,加快鄉村經濟多元化。
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廣大幹部和億萬農民群眾同心協力,奏響鄉村全面振興新的華美樂章。
《光明日報》( 2021年07月06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