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6月30日訊(記者 彭瑤 趙曉雯)2021年5月13日晚,在北京出差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志願服務處副處長向超與遠在烏魯木齊的妻女通過視頻對話。他問四歲的女兒:“想爸爸了嗎?知道爸爸在哪兒嗎?”女兒説:“爸爸在村子裏。”
女兒所説的村子,是新疆和田地區皮山縣喬達鄉古勒巴格村。2018年,向超以第一書記的身份到古勒巴格村駐村,一幹就是3年。雖然任期已滿,但在年幼孩子的記憶中,爸爸只要不在家,就一定會在那個遙遠的村子裏。
向超(左)走村入戶了解情況。受訪者供圖
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
向超留疆工作已經16年了。2005年,剛剛大學畢業的他報名參加“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帶著“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的滿腔熱忱,向超乘坐50個多小時的火車,從山東東海之濱來到祖國最西部的邊疆。“我的父母很支援我的決定。爸爸是黨員,也曾是軍人,因為我近視無法參軍,他很希望我去西部磨練,體驗邊疆生活。”
一年後,向超通過公務員考試,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宣傳部錄用,此後分別於2015年和2018年兩次到南疆駐村。第二次駐村的古勒巴格村是個維吾爾族村莊,距離烏魯木齊超過1600公里,向超剛抵達時,這裡還是一個深度貧困村,貧困發生率約為45%。
“那時候村裏經濟水準、衛生環境狀況都不好。基層黨組織也比較渙散。”作為駐村第一書記,向超的主要任務是維護社會穩定、打贏脫貧攻堅戰、做好基層黨建和群眾工作。儘管曾有一次駐村經驗,向超依舊覺得壓力很大,但面對壓力,他並沒有選擇退縮。“我的角色變了,以前是隊員,把分內事幹好就行了。現在是第一書記,要處理全村的工作,帶好村委會和工作隊,統籌協調駐村力量,責任更大了。但是我相信,人家能幹我就能幹,不能畏懼退縮,往前走就有出路。”
對向超而言,還有一項艱巨的任務是脫貧攻堅。這是一個全新領域,標準是什麼?怎麼脫?平時善於用筆的宣傳幹部,面對南疆的“農活兒”還是感到相當陌生的。但向超通過不斷學習,逐漸了解國家的扶貧政策和要求,並且在深入群眾、了解群眾的過程中,逐漸把這些脫貧標準變成古勒巴格村的現實。
向超(右一)組織志願服務隊幫助村民收割小麥。受訪者供圖
駐村要駐到群眾心裏
古勒巴格村300余戶村民的房子沿路建設,全長有8公里。上任伊始,向超花了一個月時間挨家進戶走訪,在村脫貧“作戰圖”上,標注了從第一戶到最後一戶的位置,以紅橙黃綠四色分別標注月收入低於4000元以下、4000-4500元、4500-5000元、5000元以上的家庭。通過包戶住戶,和村民一起吃飯聊天,同勞動、同學習,向超不僅很快與鄉親們熟絡了起來,也了解了每家貧困戶的致貧原因。這些都便於他今後“對症下藥”。
村裏年滿60周歲以上的貧困老人,按國家政策享受低保;有年輕勞動力的家庭,每家每戶至少幫扶一人就業;對無法外出就業、在當地開展勞動生産的,按照國家小額貸款政策扶貧;房子不達標的,按國家安居房政策幫扶;對少部分“以吃低保為榮”的村民,向超苦口婆心地勸説,引導他們通過勞動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村子裏除了傳統的核桃、紅棗産業,還蓋起了食用菌大棚,集體養鵝、養驢、養羊,收入不斷提高。向超在村裏建設六間門面房,優先租用給貧困戶,一年租金僅4000元。“有一個貧困戶租了門面房開烤肉店,月收入四五千。”向超説,脫貧攻堅要保持與鄉村振興的銜接,應該考慮得更長遠。門面房租金作為村集體收入,最終又通過村裏的各項幫扶政策回饋到貧困戶身上,這樣就能把錢給用“活”了。
向超除了帶領村民一起脫貧,還主動幫助村民解決他們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一位村民農忙時被割傷了手,去民辦醫院就醫後無法報銷。向超一邊幫他通過申請民政救助等途徑獲得補償,一邊向村民們解釋定點醫院報銷政策。村裏五保戶想修羊圈,向超找村裏人一起幫忙為他建起了棚圈。有村民家裏衛生條件臟亂差,向超就帶著志願服務隊一起幫他打掃,幾次下來,村民也不好意思了:“你們別來了,以後我自己打掃。”
回憶起三年駐村時光,向超説,駐村要和群眾打成一片。“駐村要駐到群眾心裏去,不然就是走形式。”
向超(左)組織在村民大會上表彰2020年度優秀村民。受訪者供圖
幸福的生活源自黨的好政策
2020年1月24日,向超駐村的第723天,也是他在這裡度過的第三個大年三十。他在朋友圈的“駐村日記”裏寫下“有幸今生三年駐村脫貧攻堅,無悔歲月凝心聚力和諧安定”,以此迎接脫貧攻堅收官之年的到來。當年8月,古勒巴格村通過縣上驗收,退出貧困村序列。
新建的村史館裏,陳列著不少古勒巴格村脫貧前後的對比照片。毛驢車變成了電瓶車、小汽車,老水渠變成了用水泥修建的防滲渠,老百姓住上了通水通電的新房子……“村裏還建設了群眾工作站、黨群服務中心,聽取群眾訴求。”向超相信,安居樂業與社會穩定相輔相成,好的生活一定能堅定他們跟黨走的信心,“通過身邊的變化,我們讓群眾感受到,幸福生活來源於黨的好政策。”
2018年和2020年主題黨日,向超分別組織黨員和群眾代表到于田縣庫爾班·吐魯木紀念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和田紀念碑參觀,學習庫爾班·吐魯木大叔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模範事跡,和老兵們紮根邊疆、屯墾戍邊的英雄壯舉。每週一,向超組織村民舉行升國旗儀式、開展國旗下的宣講活動,培養村民的愛國情懷。他常對村民們説:“要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勤勞致富,讓生活越過越好。”
給錢給物,不如給個好支部。向超在工作的同時,也不忘“傳幫帶”,將自己的工作方法教給村支部書記。“光給村裏做一兩件事是不夠的,還要把村幹部們慢慢給帶出來,這才是我們夯實基層基礎的根基。”
向超的努力村民看在眼裏,記在心上。離開古勒巴格村那天,鄉親們為他送行,一一與他合影留念。一名大學生拉著他説:“書記,你回烏魯木齊之後別刪我微信,我以後可以再聯繫你。”向超的手機裏,還存著老鄉們的電話,現在還不時會有想念他的老鄉發來問候:“想你了,回來看看吧!”
駐村工作給向超留下的寶貴財富,不僅有難忘的回憶和維吾爾族的“親戚們”,還有遇事從容不迫的心態。“駐村這麼不容易的事都堅持了3年多,脫貧攻堅這樣完全陌生的領域也能攻克,我以後做任何工作都很有信心,辦法總比困難多。”
“我們同一批從自治區到南疆扶貧的第一書記有1289人,在新疆的村第一書記超過一萬人。我只是他們當中最普通的一個。”向超希望,未來有更多的人能到祖國邊疆支援建設。2020年,向超參加母校山東科技大學校團委舉辦的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線上宣講會,為師弟師妹們分享了自己在新疆的經歷。“用一年不長的時間,做一件終身難忘的事情。”他鼓勵同學們主動參與西部計劃志願服務活動,“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