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保障是民生所依。它的發展變化不僅反映了我國民生福利的持續改善,也映射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巨大進步。
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一窮二白。當時的社會保障制度,不但覆蓋面較小,而且保障功能較弱,撫恤救濟標準也有待提升。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始終致力於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動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進入快車道。經過不懈努力,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由“從無到有”向“從有到好”轉變,成功建設了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體系。2016年年底,中國政府被國際社會保障協會授予“社會保障傑出成就獎”。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社會保障全民覆蓋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全面發力,覆蓋範圍持續擴大,保障水準不斷提高,建立起世界上覆蓋人群最多的社會保障安全網,穩穩守護著億萬百姓。
良好的社會保障讓老年人有了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圖為北京市朝陽區建外街道建國裏社區,在“以鄰為伴,幸福為老”鄰里節、重陽節文化活動中,一位老年人開心地與志願者交流。任曉宇攝/光明圖片
積極動員社會力量參與,關心關愛留守兒童健康成長。近日,江西省遂川縣在南江鄉南江村“童伴之家”錄製快閃視頻,喜迎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肖遠泮、肖桂香攝/光明圖片
為創造美好生活奠定堅實基礎
如今,成渝兩地居民憑社保卡(電子社保卡),可以無障礙地享受重慶圖書館、四川省圖書館、成都圖書館服務。重慶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3年,重慶將逐步實現全市43家公共圖書館成渝閱讀一卡通服務“全覆蓋”。今年年底前,社保卡還將實現主城區公交、軌道交通出行等應用功能。
自1999年第一代“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障卡”在上海首發以來,社保卡已發展到第三代,從一張普通的卡片發展成集辦事卡、銀行卡、智慧卡于一身的民生服務卡。如今,社保卡承載的服務已達100多項,涵蓋民生領域的方方面面,向居民服務“一卡通”穩步邁進:不僅可以用社保卡辦理失業登記、享受就業服務,還可以用社保卡領取養老金、失業金、傷殘津貼和就業補貼……
截至2020年年底,全國社保卡持卡人數達13.35億人,全國95.4%的人都有了社保卡。此外,社保卡還有了電子形式,可以用電子社保卡在手機上直接辦理社保查詢、失業金申領等40項全國“一網通辦”業務,3億多人已領取電子社保卡。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我國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為重點,統籌推進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明顯增強,保障體系更加健全,保障項目日益完備,制度運作安全有序。這為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奠定了堅實基礎,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有利條件。
為保障好符合救助條件的脫貧人口基本生活,切實織密兜牢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底線,2017年年底以來,全國所有縣(市、區)的農村低保標準持續達到或超過國家扶貧標準;截至2020年年底,全國共有1936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低保或特困救助供養範圍;2021年一季度,全國共實施臨時救助280.2萬人次,救助非本地戶籍對象1.9萬人次。
圍繞全民覆蓋、人人享有社會保障的目標,實施全民參保計劃,精準推進重點群體參保,建立世界上覆蓋人數最多的社會保障體系。2012年以來,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從7.88億人增加到10.12億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從1.52億人增加到2.2億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從1.9億人增加到2.72億人。6098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穩定在99.99%以上,基本實現應保盡保。
“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黨和政府用一項項政策措施,把關愛與溫暖送到廣大群眾身邊,將人民群眾基本生活的兜底保障網織得更密、編得更牢。
滿足不同人群多層次多樣化需求
“看病不再難,看得上也看得起病了!”“我們農民也能領養老金,真是沒想到!”一聲聲讚嘆的背後,是廣大農民對於病有所醫、老有所養的期盼,是黨和政府對不斷改善農民社會保障制度的持續努力。
早在2012年,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新農保)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城居保)在全國實現全覆蓋;兩年後,新農保、城居保兩項制度吹響合併號角;到2015年年底,全國所有縣級行政區基本完成兩項制度的整合,實現了制度名稱、政策標準、管理服務、資訊系統“四統一”——新農保、城居保成為歷史名詞,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取消了城鄉居民的身份標識。從天南到海北,從城市到農村,把城鄉、地區差異巨大的十幾億人納入一張社保網路,其難度和貢獻絕非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可比。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02萬人,佔18.7%(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9064萬人,佔13.5%)。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養老問題,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明確要求。《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明確提出,到2035年實現中國特色養老服務體系成熟定型,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的發展目標。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首次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對養老服務作出重要部署安排。
不久前,民政部、國家發改委印發《“十四五”民政事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要適應人口老齡化社會需求,持續完善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民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十四五”期間,民政部門將加大家庭養老床位的發展力度,出臺相關的標準和規範,鞏固家庭養老基礎地位,讓更多老年人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
一方面,把老年人的幸福放在心上;另一方面,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環境。2016年以來,國家層面先後制定出臺一系列政策舉措,為做好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為廣泛發動社會力量參與,2019年,民政部聯合國資委等印發《關於勞動密集型企業進一步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積極探索企業助力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自2018年以來,連續4年指導中國建築集團有限公司組織開展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百場宣講進工地”活動,為外出務工父母及其家庭提供政策宣講和監護指導。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積極動員社會力量參與,2020年通過中央財政購買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服務項目,共投入4200多萬元用於兒童關愛服務。
深化改革不斷提升保障水準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社會保障領域改革緊緊圍繞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以更積極的進取精神勇涉“深水區”,保障人群持續增加,保障水準逐年提升。
各地穩步提高各項社會保障待遇,有效改善了低收入群體生活。建立健全養老金待遇確定和合理調整機制,穩步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標準,2012年到2020年城鄉居民月每人平均養老金增長1倍;連續調整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
不只是養老金,一個個穩步增長的數字,成為“可靠社保”的生動注腳。
截至2021年4月底,全國平均城市低保標準為684元/人·月,月每人平均補助483元,平均農村低保標準為6045元/人·年(按月計為504元),月每人平均補助301元;失業、工傷保險待遇水準穩步提升,月平均失業保險金水準由2012年的707元提高到2020年的1506元,月每人平均傷殘津貼由1864元提高到2020年的3449元。
醫保改革也大步向前。2016年,國家啟動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改革,到2019年年底全面整合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兩項制度,城鄉居民按照統一的政策參保繳費、享受待遇。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也從2007年每人平均40元增長到2020年的550元。改革後,參保人員特別是農村居民求醫問藥時報銷的多了、自付的少了、封頂線高了,看病負擔明顯減輕。我國保基本、全覆蓋、守底線、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系初步形成。
社保基金規模不斷擴大,為社會保障體系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基本養老、失業、工傷3項社會保險基金累計結存6.4萬億元,基金運作總體平穩。
2020年,全國住院費用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定點醫療機構數量為44413家;國家平臺有效備案人數771萬人。全年住院跨省異地就醫585萬人次,其中跨省直接結算300.23萬人次,跨省直接結算醫療費用742.80億元,基金支付438.73億元。2018年起,京津冀、長三角和西南五省區相繼開展門診費用跨省直接結算試點工作,截至2020年年底,12個先行試點省份累計結算達到302萬人次,醫療總費用7.46億元,醫保基金支付4.29億元。2021年1月起,在全面聯通三個片區的基礎上,新增山西等15個省區作為普通門診費用跨省直接結算試點省份,參保人享受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服務的範圍進一步擴大。通過跨省異地就醫結算系統,醫保參保人員住院或門診結算時,只需支付應由個人承擔的費用,其他費用由醫保部門與定點醫院結算。
我們堅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必將全面建成一個高品質的中國特色社會保障體系,更好增進全體人民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