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山谷依勢而建,一座座白色的大棚成為山村裏一道亮麗的風景線。6月,在位於貴州省貴陽市修文縣小箐鎮杉壩村的大棚內,成排的螺絲椒已進入長達近半年的采收季。
小箐鎮是典型的農業鄉鎮,多年來當地農民根據市場需求,陸續加入種植蔬菜的行列。“農民採用傳統方式露天種植,管理粗放,再加上市場價格波動較大,種菜的效益也就得不到保障。”鎮農業中心工作人員王小國説,“所以産業發展多年卻一直沒有得到壯大。”
2019年,該鎮借助修文縣建設貴陽市高標準蔬菜保供基地的機會,引進貴陽農業農墾投資發展集團公司,在杉壩村、大興村、小壩村、合興村四個村流轉土地,著手建設蔬菜保供基地修文園區,建成大棚蔬菜區1571畝,設施大棚199棟,棚內面積775.3畝,建成露地蔬菜種植區1263畝。
“我們發展設施蔬菜的目的一個是要保證貴陽市的蔬菜供應;另一個就是要採用標準化種植管護技術,及時按照市場需求調整種植結構,實現畝均效益的最大化。”項目負責人沈玄説,去年第一期大棚建成後,經過增施有機肥改良土壤,已于冬季試種130多畝羊肚菌和600多畝西藍花,並於今年3月陸續采收。
據介紹,大棚種植羊肚菌一畝采收350-400斤,今年平均畝産值可達1.6萬元,西藍花畝産約3000斤,平均畝産值有四五千元。
目前,700余畝大棚內主要種植了螺絲椒。“我們種植的螺絲椒是無限生長型品種,理論上只要有合適的環境,植株可一直保持生長,辣椒可一批批采收。”沈玄説,考慮季節、溫度等因素,一茬辣椒種植後大概有近半年的采收期,今年預計畝産值可超過1.5萬元。
“而且,為了持續實現土地增效,需要我們綜合市場需求等多種因素,提前制定種植計劃,探索種植新的品類品種。”
來自山東壽光的許長功專業負責大棚蔬菜種植管護技術,每天都要去幾個棚裏察看蔬菜生長情況。“貴州陰天多,空氣濕度大,易發病蟲害,所以種菜的難度也相對較大。”許長功説,自己的職責就是勤觀察,做好預防工作,保證蔬菜的産量和品質。
集約式種菜在提高土地畝均效益的同時,也帶動了當地農民增收。王小國介紹説,項目土地流轉堅持了“三權分置、六紅帶動”利益聯結機制,即土地所有權固定分紅,每畝每年向村集體分紅20元;承包權保底分紅每年600元,每5年遞增100元,直至1000元/畝封頂;經營權階梯分紅,從2020年起每畝每年不低於500元。這樣,農民每畝土地每年流轉收入在1100元以上。
另外,項目還有勞務分紅、産業發展幫扶分紅和反租倒包分紅。勞務分紅即有勞動能力和意願的土地流轉農戶可在基地務工,就地就近解決就業。産業發展幫扶分紅通過整合資金,可向村集體進行二次分紅。反租倒包分紅,鼓勵有條件的合作社和大戶進行反租倒包,參與基地生産經營。
“流轉土地後,去年第一年,園區向農民發放的勞務分紅總額就達714.5萬元。”王小國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