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通遼市:養殖合作社帶領村民搭上致富車

發佈時間:2021-06-21 11:05:24 | 來源:農民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楊霄霄

關鍵詞:內蒙古,通遼市,養殖合作社

伊和塔拉嘎查是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後旗巴胡塔蘇木的一個小嘎查。雖然人口只有400多人,但因為毗鄰304國道,有很多外來戶,人員構成比較複雜。幾年前,伊和塔拉嘎查的集體經濟是全蘇木最薄弱的,嘎查發展也一直未見起色。直到成立了養殖合作社,不但賺到了第一桶金,各項工作也在合作社的帶動下悄然發生變化。


方向找對了 就離成功更近了


一開始並不順利,嘎查“兩委”想帶領群眾幹一番事業,從庭院經濟、養殖到跑項目、抓招商,一年下來工作沒少幹,成績卻寥寥無幾。熱情很重要,但方向和方法更重要。經過一年多的實踐,嘎查幹部也清楚認識到想致富必須要借力而上。經過充分的考察和學習,決定依託毗鄰“科左後旗黃牛交易市場”的便利條件,成立養殖合作社。

“合作社能掙錢嗎?”“會不會有風險?”面對村民的不理解、不信任,甚至是冷嘲熱諷,嘎查幹部沒有動搖,跑遍全村100多戶,耐心細緻地為群眾介紹創辦合作社的好處,並且帶頭將自己的積蓄投入合作社,最終爭取到了14位村民入股。

合作社成立之初,沒有辦公地點,一群人就擠在一輛報廢的公交車上辦公。熱時汗珠順著臉頰往下滴,冷時晚上值班裹著棉被都會凍得發抖。條件雖艱苦,但14個人幹勁兒十足。當初用樹枝在沙地上畫的合作社規劃圖,最終在100畝沙坨子地上建起來了。

想要給成員和觀望群眾更多信心,需要讓合作社在短期內有明顯的效益。嘎查書記憑藉多年的經商經驗,為合作社制定了“代選良品、託管代養、中短期育肥”三種新型運營模式,一邊組織“牛經紀”從牛市購買優良品種進行飼養,短期育肥的調整體態膘情,中期育肥的進行人工繁育,之後再賣給客商;一邊為一些路途較遠、要求較高的客商提供短期代養服務。

經過一年多的運營,合作社的發展已經初具規模,建設了200平方米的辦公用房和可養殖1000頭牛的棚舍,黃牛存欄600余頭。成員也從最初的14戶變為172戶,全嘎查入社率達100%。與此同時,帶動周邊30余戶貧困戶增收致富,每戶年均可增收3000元。


思路開闊了 路就更寬了


在合作社的帶動下,嘎查裏的牛越來越多,牛糞也就自然多了起來,如何清理就成了新問題。

“這東西,現在又不用它燒火了,能有啥好法子,不行就花錢雇人收拾唄。”大家都是站在老路子上思考問題,這個時候就需要有人能跳出固有的思路看問題。

嘎查書記帶領“兩委”班子成員通過多方打聽和學習,偶然的機會下,聽説了蚯蚓養殖項目可以把牛糞變廢為寶,二次利用。

“剛聽説這個項目的時候大家都覺得不太可行,不只是本地,就是附近也沒聽説啥成功的例子。”雖説是個好消息,但是大家的顧慮也還是很多。

為了充分論證可行性,嘎查“兩委”班子各處學習。通過不斷考察和論證,在能確保技術到位、資金到位、銷路到位的前期準備工作下,2020年7月,“伊和塔拉蚯蚓養殖專業合作社”正式掛牌成立,合作社聘用養殖技術員,以績效分紅模式運營,現有存苗1.6萬多斤,蚯蚓糞有機肥200噸左右。


有了凝聚力 事就好辦了


2019年8月,蘇木政府協調落實綠能環保項目,嘎查與吉林正昊科技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合同,利用新型處理設備,把牛糞變成有機肥。這樣一來,村集體每年能增加3.5萬元的收入。

目前,嘎查正計劃用蚯蚓糞將800畝連片水稻做成有機水稻。嘎查“兩委”承諾,每年每畝至少分紅700元,多了給大家分,賠了算集體的。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有了第一桶金的成功經驗,“兩委”班子在群眾中的威信越來越高,底氣也越來越足了。

黨員幹部們的勁頭就更足了,到合作社喂牛、到街上撿牛糞,嘎查兩委班子帶頭,黨員當先鋒,村屯環境整潔了,大家最願意做的事情就是一起嘮嘮村裏發展的那些事,有了群策群力的勁頭。

村委會上,熱鬧非凡。有的村民盤腿坐著,有的站在地上,這裡是嘎查公開的議事場所。“村裏衛生現在維持得多好,地方乾淨了,大家住著也舒心。”“我在合作社裏上班,又能照顧家裏,又能賺錢,兩不誤。”“蚯蚓養殖真好,牛糞就直接利用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為嘎查這幾年的快速發展點讚。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