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五大振興 這裡的鄉親捧起“金飯碗”、過上“牛日子”

發佈時間:2021-06-18 08:59:01 | 來源:科技日報 | 作者:張景陽 陳麗紅 尹建輝 王 巍 | 責任編輯:張蔚藍

關鍵詞:太平鄉,金飯碗,牛産業,大牲畜,振興戰略

初夏時節,行走在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突泉縣太平鄉的村屯中,感受文明新風拂面而來,徜徉在田間地頭,滿眼都是嫩嫩的綠色莊稼,在瓜果飄香的氣息裏,一幅幅醉人的鄉村畫卷展現在眼前。

2021年開始,太平鄉坑洼不平、雨雪天氣泥濘的土路變成平坦的柏油路;特色農産品搭乘電商快車,出現在大城市的餐桌上;大學生返鄉創業發展現代農業,帶領百姓走上了科技增收路;曙光花海、騎行彩道、採摘體驗園、農耕文化博物館也成為熱門打卡地。

今年,突泉縣太平鄉堅持産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並舉,力爭高起點起步,合力夯實鄉村振興基石。

庭院種植,打造“金飯碗”

今年68歲的太平鄉五三村村民王金霞正在自家的庭院裏忙前忙後,侍弄著蒜田。“這是我一年收入的重要來源,一年一萬多元的純收入基本上都在這方寸之地上。”她告訴記者。

五三村有著30多年的種蒜歷史,種植的紫皮蒜以個大、瓣肥、汁多、味辣、易剝皮而出名。村民利用當地得天獨厚的土壤條件以及積累的豐富種植經驗,不斷壯大紫皮蒜種植規模。如今,紫皮蒜種植産業已經成為村裏的主導産業,越來越多的老百姓靠庭院種植紫皮蒜走上了致富路。

庭院裏種植紫皮蒜,勞動強度不高,經濟效益比較好,非常適合勞動能力較弱的老人居家種植。太平鄉五三村的農戶,在清明前後種下蒜種,6月份就能收穫一茬蒜薹,7月份收穫紫皮蒜。而後,再種下白菜籽,10月份還可以收穫大白菜。這看著不大的一畝地庭院,一年純收入能達到1萬元以上,真正實現了“一年兩茬、兩茬三收”。

同時,太平鄉還借助中國氣象局幫扶的有利時機,在不改變全村農戶種養殖習慣和産業發展優勢的前提下,以家庭經營為基礎、以高效開發利用農民閒置庭院資源為主線、以紫皮蒜種植為特色,引導群眾大力發展庭院經濟。

在産品銷售上,太平鄉政府引導村民們把紫皮蒜等農産品統一加工、包裝後,通過電商平臺上架銷售,實現了網路增值行銷;此外,中國氣象局還利用中國氣象頻道、中央氣象臺官方微網志和微信公眾號等媒體平臺充分宣傳推介紫皮蒜等庭院種植、養殖農特産品,不但提高了這些産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還幫助這些農産品走到了大城市餐桌上。

如今,通過産業結構的因勢利導,以“小種植、小果木、小加工”為特色的庭院經濟,已成為一條符合太平鄉實際、順應民意的産業發展之路。

庭院養殖,過上“牛日子”

清晨,天剛濛濛亮,太平鄉賽銀花村的李喜春已經起床開始摟秸稈、拌玉米料,準備開始喂牛。在他的細心照料下,幾頭育齡母牛已經懷上了小牛犢,看著這些母牛,李喜春難掩喜悅之情。6年前,李喜春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但是因為養牛,他于2018年就早早脫了貧,用他自己的話説,全家過上了“牛日子”。

“要讓村民吃穿不愁,看得起病,念得起書,不住危房。”這是太平鄉賽銀花村村黨支部對全村村民做出的承諾。隨著全村所有貧困戶一一脫貧,這項莊嚴承諾早在去年就被生動實踐。現在,全村正錨定鄉村振興、共同富裕,通過發展牛産業共奔富裕之路。

過去,種植業是賽銀花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一年辛苦勞累不説,一旦遇上自然災害、病蟲害等,收入就會銳減。為了更好帶領村民增收致富,村黨支部書記黃銀昌根據多方考察、結合村情實際,引領村民走上了發展庭院養殖致富路。

“我們農民光靠種植業永遠抵禦不了自然災害,如果把種植業和養殖業結合起來,那就是兩條腿走路,總比一條腿走路強。咱們把收集起來的玉米秸稈拉回家喂牛,這樣養牛的利潤遠遠超過單純種地,現在國家有這麼好的政策,只要你付出,這日子沒有過不好的。”黃銀昌向前來參觀的村民説道。

作為帶頭人,黃銀昌從2012年開始發展肉牛養殖,現在牛存欄130多頭,年收入60余萬元。通過多年養殖,他積累了豐富的養牛經驗,從2017年開始,黃銀昌主動承擔起村級産業指導員任務,經常到府走訪宣傳惠民政策、義務為村民傳授養牛經驗、聯絡組織村民培訓養殖技術,讓農戶通過養牛獲得實惠。

“每人平均一頭牛,吃穿不用愁;每人平均兩頭牛,買車又住樓;每人平均三頭牛,小康富流油。”太平鄉賽銀花村傳唱著這樣一句廣為人知的致富歌謠。

太平鄉抓住全縣啟動實施的“牧業再造突泉”工程,將牧業再造突泉貸款、畜牧“120”産業指導員、大牲畜保險“三大保障”機制送到農戶家中,消除了農戶養殖的後顧之憂。目前全村肉牛存欄已經達到750多頭,全村120戶村民的生活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

産業融合,致富必由路

內蒙古東部區的旅遊旺季即將到來,興安盟突泉縣農民金柱在自家的家庭農場,平地、修壟、澆水、播種,一場體驗式旅遊正在上演,來這裡遊玩的人們漫步在農場的美麗景色裏,一起欣賞著農家景、體驗著農家樂。

高姍是突泉縣事業單位的一名職工,週末或假期經常帶著家人到周邊採摘、旅遊。今年,她過了一個不一樣的小長假。她約上幾個好朋友,一起走進位於太平鄉白廟子村的金柱家庭院農場,體驗農民播種的樂趣,品嘗農家飯菜,幸福又愜意。

她很高興地告訴記者:“還真是第一次體驗播種的樂趣,在這裡呼吸著泥土的氣息,真是太開心了,以後有時間我就來。”

堅持為養而種、為牧而農的發展思路,以文旅結合、農旅結合的産業融合為發展方向,如今的太平鄉正在著力培育種植、養殖、採摘相結合的農村休閒旅遊綜合體。

在充分調動村民積極性的基礎上,太平鄉充分發揮龍頭合作社、企業的示範帶動作用,延伸農業産業鏈,依託突泉縣賽銀花現代農業生態園、曙光現代農業迴圈經濟園區兩大現代農業園區,與入駐的40余家企業及合作社展開闔作,突破農産品加工難的瓶頸制約,全面提高了農産品附加值,引導農民參與賽銀花現代農業生態園的溫室大棚生産經營,融合休閒觀光、種植採摘、有機農業,增加農産品附加值,延長農産品産業鏈,力爭綜合效益最大化。

記者了解到,在參與承包經營的100多家農戶中,80%種植葉類蔬菜,20%種植李子、葡萄、櫻桃等經濟水果,加上自家耕地種植的糧食作物,“菜籃子”“果盤子”“米袋子”共同鼓起了群眾的“錢袋子”。

發展全域旅遊,促進增産增收。太平鄉依託突泉縣建設的22公里騎行彩道、五三村庭院經濟、曙光花海、賽銀花驛站,推動了農耕民俗博物館文化遊、四季採摘遊、新農村觀光體驗遊、自駕營地遊等特色旅遊項目。蘊含深厚的農耕文化、蒙元文化、遼金文化的自駕遊營地、農耕博物館、賽銀花驛站等景點已成為各地遊客和眾多網紅的“打卡地”。2019年9月,突泉縣“騎樂無窮”自行車賽,吸引了各地遊客2000多人,騎行正在逐漸成為太平鄉觀光旅遊的新選擇。

“‘讓鄉村有發展下去的産業、留得住的鄉愁、鄉村社會有活力、鄉村群眾有福祉’的發展目標已經明確。重點圍繞鄉村振興戰略,我們正在全面釋放發展動能,在現有産業的基礎上,通過以農促旅,以旅強農,推進一二三産業深度融合。”太平鄉政府負責人表示。(張景陽 陳麗紅 尹建輝 王 巍)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