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老年人的“吃飯問題”關係到居民養老的幸福指數。自從居家養老保障被列入接訴即辦“每月一題”以來,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以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為抓手,對5000例“涉老”訴求進行精準分析,將養老助餐服務作為解決居家養老保障問題的突破口,通過發展1000家養老助餐點、劃分責任片區、明確責任清單等措施,為全市24.7萬在冊居家基本養老服務對象提供精準服務,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本市今年計劃發展1000家養老助餐點,加快養老助餐點全覆蓋,讓老年人在家門口吃上物美價廉的“暖心飯”。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獲悉,居家養老保障問題作為“每月一題”27個具體問題之一重點治理,從去年以來本市出臺一系列文件,引導社區養老服務驛站聚焦全市基本養老服務對象,通過劃分責任片區、明確責任清單等措施,實現全市1000余家養老服務驛站基本完成與全市24.7萬在冊居家基本養老服務對象的精準對接,為家庭養老提供了堅實的支撐和保障。
確定24.7萬人的養老服務對象名單
市委社會工委委員、市民政局副局長李紅兵介紹,通過對5000例“涉老”訴求進行精準分析,民政部門將養老助餐服務作為解決居家養老保障問題的突破口,同時也明確了基本養老服務對象。
“去年,我們在全國率先明確了基本養老服務對象包括三類人,一是城鄉特困老年人等托底保障群體;二是低保或低收入家庭失能、失智、高齡老年人等困境保障群體;三是失能、失智、重度殘疾、計劃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等重點保障群體。”李紅兵指出,在明確了基本養老服務對象之後,在今年的“每月一題”確定當中,市民政局抓緊時間將其變成了一份名單,“這份名單顯示,北京市在冊居家基本養老服務對象共計24.7萬人,這些人是我們政府應該組織社會服務、提供各類政策支援,為其解決困難。”
養老驛站服務清單即將出臺
怎樣讓這24.7萬人的訴求能夠“未訴先辦”?“一是要走進‘家門’,二是要走進‘心門’。而這正是我們賦予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的一個新的職責。”李紅兵介紹,全市1000余家養老驛站在過去的這5個多月時間中,主動到府與服務對象建立一一對接關係,並挨家挨戶地向基本養老服務對象發放服務承諾書,“要讓片區的老人在面臨困難的時候知道去找誰”。
李紅兵強調,從市、區兩級層面,正在抓緊修訂對於驛站的扶持政策。各區和街鄉鎮要切實履行養老“屬地責任”,制定“三個清單”,即驛站主體清單、責任清單和服務清單,同步開展驛站資訊公開公示,實現在兩個場所(即責任片區所屬社區或村、驛站服務場所)、一個人群(即責任片區覆蓋的基本養老服務對象)驛站資訊公示率100%,確保責任片區內每位基本養老服務對象有人管。
對於驛站的服務清單,李紅兵指出,清單正在徵求意見當中,不久後將發佈,“為基本養老服務對象提供的巡視探訪、養老顧問、個人清潔、跌倒應急等基本養老服務都會被納入清單之中,以確保老人服務需求能快速響應。”
首個養老助餐數字化試點啟動
針對居家社區老年人普遍存在的“做飯難”問題,市民政局督促全市所有養老驛站全面開展助餐服務,擴大養老助餐服務供給。“今年計劃發展1000家養老助餐點,加快養老助餐點全覆蓋,讓老年人在家門口吃上物美價廉的‘暖心飯’。”李紅兵説。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市已開展助餐服務的養老驛站684個(其中東城45個,西城31個,朝陽118個,豐臺48個,石景山33個,房山57個,通州81個,昌平30個,大興52個,門頭溝15個,平谷14個,懷柔53個)。例如,朝陽百子灣家園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的老年餐桌,每當開餐,驛站門口便排起了長隊。由於價格便宜,省去了燒飯做菜的辛苦,老年餐桌深受老年人的歡迎。
同時,養老助餐還對接外賣平臺,讓助餐服務實現“智慧化”。今年3月,北京首個養老助餐數字化試點正式啟動,參與首批試點的驛站包括西城區的3個街道、4家企業的6個站點,通過與外賣平臺簽約,為輻射區域內老年人提供團餐、送餐到府等服務。
此外,市民政局正在與北京營養源研究所研究老年營養餐供給配送問題,探索搭建老年特殊營養餐中央廚房,解決老年人失能導致的吞咽困難和營養不足等問題。同時,民政部門也在抓緊制定《北京市養老助餐服務實施辦法》,按照“政府引導、社會運營、屬地管理、多元支撐”原則,按照一刻鐘養老服務圈要求,重點在城區推進養老助餐服務體系建設試點,統籌謀劃老年餐集中配送中心和養老助餐點佈局,進一步健全完善佈局均衡、方便可及的養老助餐服務網路,科學設定養老助餐服務對象、補貼方式及補貼標準等,既能激活市場活力、讓群眾有獲得感,又能讓財政兜得住。
典型案例
西城區將全面推廣數字化養老助餐服務
端午節前夕,在西城建功南裏社區養老服務驛站,一群老年人正圍坐在一起,學習如何製作香囊。時間很快將近中午,飯菜的香氣提醒老人們該吃飯了,於是,老人們拿出食具,排隊打飯。
“今天有雞腿,老伴兒愛吃這個!”與驛站隔樓而居的劉瑞謙阿姨告訴北青報記者,驛站的老年餐桌解決了自己的大問題,“以前就是再累也都自己買菜做飯,現在每週至少在老年餐桌吃三天飯。在這兒吃飯不僅每天吃得不重樣,還可以依據自己的口味提要求,25元餐標的老年餐,刷老年卡之後僅要18元,又方便又便宜!”
據驛站負責人馬洪延介紹,開業不到兩年,驛站就成了白紙坊街道社區老人的“食堂”。驛站改變了原有一張菜譜打天下的模式,會徵詢老人的意見,再配備專業的營養師,結合當季菜,每週四公佈下周的菜譜。
此外,老年人還能享受到一系列個性化的餐飲服務。比如,老人家裏來了客人,驛站的廚師可以到府做飯,也可以把食材送到驛站,進行“來料加工”。除此之外,驛站每週還推出主食、醬貨等外賣,供老年人採購。“現在每天到府的老人有150至180人次,我們輻射周邊5個社區,但運作了一段時間之後,發現轄區外的老人也都過來吃飯,很受歡迎。”馬洪延説,下一步驛站也會考慮“養老助餐”的數字化建設。
事實上,為全面提升西城區“養老助餐”服務能力,適應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西城區正在探索“養老助餐”數字化試點工作。據西城區民政局局長李薇介紹,目前選定了西長安街街道、展覽路街道、月壇街道三個街道,汽南社區養老驛站、復北社區養老驛站、汽北社區養老驛站、露圓社區養老驛站、太仆寺社區養老驛站等5家站點進行試點,逐步進行簽約、連鎖化運營,完成線上團餐、到店就餐、送餐到府的服務模式。
李薇表示,養老助餐數字化服務模式,可為老年人提供團餐、外賣、到店點餐三種服務,可由老年人根據需求選擇相應服務方式。老年人及其家屬可以通過線上下單,以點餐的形式獲取自己所需要的餐食;餐飲企業可以線上接單,精準對接老年人的需求。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可以為有需求的老年人集中供餐或訂餐,提供堂食或外賣。
下一步,西城將進行基本養老服務對象需求摸底工作,全面推廣數字化養老助餐服務。把“老有所餐”打造成為一項“民心暖心工程”。(記者 解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