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贛州:繪製生態圖景 青山變金山

發佈時間:2021-05-21 14:30:54 | 來源:中國網·中國扶貧線上 | 作者:焦楊 | 責任編輯:孔令瑤

關鍵詞:生態,贛州,青山,發展,旅遊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夏日的贛州,林海翠綠,宛若一顆鑲嵌在祖國南部的明珠,閃耀著翡翠般的光芒。

近年來,贛州市著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推進生態文明示範區建設。

生態治理讓青山重現

近年來,贛州市瑞金沙洲壩鎮潔源村的一齣實景表演把當地的旅遊業帶“火”了。

在青山綠水的大環境中,紅色題材的“浴血瑞京”實景實戰演出,讓遊客仿佛瞬間回到中央蘇區的崢嶸歲月。

此情景讓人很難想像,潔源村在兩年前還是塵灰滿天的石灰石廢舊礦區。2018年以來,瑞金依法關停兩座礦山,綜合利用廢棄石場遺留的礦坑,將其成功打造成實景演藝的文化旅遊項目。

同樣的變化還發生在贛州市尋烏縣。早年間,尋烏由於稀土過度開採,礦區出現山坡荒地化、土壤沙化等問題,水土流失嚴重。按照系統修復的思路,尋烏探索廢棄稀土礦山綜合治理“三同治”(山上山下同治、地上地下同治、流域上下同治)模式,全面治理柯樹塘等廢棄礦山,修復面積約34.1平方公里。過去寸草不生的“光頭山”已變成果香醉人的“花果山”。

近年來,贛州市統籌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低質低效林改造、廢棄礦山復綠、濕地保護修復等工程,累計完成廢棄稀土礦山治理92.78平方公里,完成低質低效林改造414萬畝,治理崩崗4346座、水土流失2060.33平方公里、災毀和溝坡丘壑土地7.79萬畝,創建國家、省濕地公園20處。

生態治理成果遍地開花,在尋烏、安遠、信豐、定南等縣,經過治理的連片廢棄礦區,已被成功打造為工業生態産業園、現代農業産業園以及礦山遺跡、科普體驗、休閒觀光、自行車賽事等文旅項目。

綠色發展讓青山變金山

上猶縣位於贛州西部,群山簇擁,山水相依。全縣森林覆蓋率達81.4%,是全國平均水準的近4倍;空氣品質始終保持在優等,水質均達到二類以上。當遊客行走在這的贛州陽明湖國家森林公園,豐富的負氧離子沁人心脾,滿目的青山碧波使人陶醉。

遊客在生態優美的上猶縣南湖濕地公園度假。吳悅 攝

生態優勢就是最大的財富。近年來,上猶依託優良的生態環境,大力發展生態休閒度假産業,積極探索“兩山”轉化新路徑。

當地精心打造“一條魚、一幅畫、一杯茶、一塊石、一列小火車”生態旅遊“五張名片”,重點發展生態魚、油畫、觀賞石、溫泉、森林小火車等生態旅遊拳頭産品,吸引大量周邊城市及粵港澳地區的遊客來休閒旅遊。

同時,還有20多個重點文旅項目在加快建設,大量精品民宿持續火爆。

上猶縣的休閒度假、體育運動、健康養生等旅遊新業態蓬勃發展,當地許多百姓吃上了“旅遊飯”。

監管機制讓青山景更新

荒山變“花果山”,綠水青山成金山銀山,一個個案例都在闡明一個道理:只有加強生態建設,才能不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要使青山依然“如故”,需要嚴格的監管制度。為使綠色發展成果可持續,贛州構建了共治共管格局。贛州打破山水林田湖草職能部門“各掃門前雪”、零敲碎打等現狀,全面深化生態保護修復改革,在全國率先成立專職機構贛州市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中心,負責統籌協調推進試點工作。

同時,贛州將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建設作為國土空間規劃重要內容,嚴守生態保護紅線,重點生態功能區全部實行産業準入“負面清單”。當地還建立起市縣鄉村四級“河長制”體系,全面實施“湖長制”,建立了市縣鄉村組五級“林長制”,將管護責任落實到每個山頭、每條河流、每片湖泊。

贛州完善監管機制,出臺飲用水水源保護、城市管理、水土保持等一批地方法規。還率先設立了生態環境保護檢察處,將生態檢察工作拓展延伸至刑事、民事、行政檢察等各個環節,形成“專業化法律監督+恢復性司法實踐+社會化綜合治理”的生態檢察工作模式。

為有效破解生態執法領域職能交叉、多頭執法、銜接不力等問題,安遠、尋烏、會昌等縣率先成立了生態綜合執法局,將林業、水利、環保、國土、農糧、礦管、水保等7個部門單位執法人員進行有效整合、集中辦公,實行統一指揮、統一行政、統一管理,攥緊了生態執法的“鐵拳”。(焦楊)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