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流向了哪?

發佈時間:2021-05-18 09:48:11 |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作者:李 婕 | 責任編輯:孔令瑤

關鍵詞:人口紅利,人口遷徙,人口負增長,人口變動,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全國流動人口3.76億人,十年間增長了將近70%——

人口流向了哪?(透過“七人普”看變化①)

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已于近日發佈。數據蘊含著豐富的資訊,反映了中國經濟社會和人口發展的歷史進程。除了人口總量變動這樣的“宏大”數據,區域人口、家庭人口、不同年齡段人口的形態特徵等分類資訊同樣受到廣泛關注,傳遞著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的新信號。本報今起連續推出“透過‘七人普’看變化”報道,圍繞“七人普”部分數據展開分析,探討人口變動背後的原因及其所代表的意義。

——編 者

廣東是人口第一大省,江浙人口增加也很多——隨著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公佈,31省區市最新人口版圖呈現在大家面前,並成為社會熱議的焦點。

哪個省份最“年輕”?哪個省份勞動力最充足?哪些省份吸引人?哪些省份要留人……人口數據背後,釋放著豐富多樣的資訊,讓我們一起來看看31省區市的人口版圖和流動趨勢。

數量

廣東人口最多,山東次之

廣東和山東人口最多,人口均超過1億。人口居前五位的省份廣東、山東、河南、江蘇、四川合計人口占全國人口比重達35.09%。

人口流動 居住地與戶籍所在地不一致現象普遍

人戶分離人口達到4.93億人,約佔總人口的35%。從流向看,人口持續向沿江、沿海地區和內地城區集聚,長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等主要城市群的人口增長迅速,集聚度加大。

 年齡結構

西藏最“年輕”

西藏0-14歲人口比重為24.53%,為全國最高。

性別結構

東北女多男少

吉林(99.69)和遼寧(99.7)總人口性別比在100以下的省份有2個,黑龍江以100.35緊隨其後。

受教育程度

北京“學歷”最高

北京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為41980人,為全國最高。

各省人口之“最”引人關注

——廣東人口最多,西藏最“年輕”,北京“學歷”最高,吉林、遼寧女多男少

數量、結構、素質等是人口的基本範疇。圍繞這些方面,全國省區市的人口之“最”也紛紛出爐。

看數量,廣東人口最多,總量為126012510人;山東次之,為101527453人。這也是全國人口超過1億的2個省份。

目前人口在5000萬人至1億人之間的省份有9個,在1000萬人至5000萬人之間的省份有17個,少於1000萬人的省份有3個。值得一提的是,人口居前五位的省份,即廣東、山東、河南、江蘇、四川五省合計人口占全國人口比重達35.09%。

看年齡結構,西藏最“年輕”。數據顯示,西藏0—14歲人口比重為24.53%,全國最高;而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為8.52%,全國最低;除西藏(5.67%)外,其他省份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均超過7%。

從全國水準來看,0—14歲人口比重為17.95%,與2010年相比上升1.35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總量為2.64億人,已佔到總人口的18.7%,比2010年上升5.44個百分點。在生育政策調整取得積極成效、少兒人口比重回升的同時,人口老齡化程度也進一步加深。

看性別結構,東北女多男少,廣東、海南、西藏男多女少情況突出。

31個省份中,總人口性別比在100以下的省份有2個,分別是吉林(99.69)和遼寧(99.7),意味著這兩個省份女多男少;黑龍江以100.35緊隨其後。東北三省性別比均低於全國總人口性別比105.07。全國人口性別比最高的3個省份分別是廣東、海南和西藏,都在110以上。

看人口素質,北京“學歷”最高。北京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達41980人,為全國最高,其後分別為上海、天津;北京15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2.64年,也是全國最高,上海、天津同樣緊隨其後。

全國人口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21836萬人。與2010年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為15467人,15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

人口數據背後,傳遞著經濟社會發展的新信號。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看來,整理、分析和開發、利用人口數據,是各地都要做好的一項工作。比如圍繞當前社會較為突出的“一老一小”問題,可結合當地人口實際提前謀劃,推動社會“適老化”改造,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等,有針對性地制定人口相關政策,促進經濟社會和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人口流動規模更大

——長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等主要城市群人口增長迅速;城鎮化率持續提高,未來城鄉之間還將呈現大遷移大流動的基本格局

在擁有逾14億人口的中國,每年的人口遷徙流動規模龐大。人口流向哪兒了?有哪些趨勢性特徵?

普查數據顯示,居住地與戶籍所在地不一致的現象已相當普遍,2020年中國人戶分離人口達到4.93億人,約佔總人口的35%。其中,流動人口3.76億人,十年間增長了將近70%。

分區域看,東部地區人口占39.93%,中部地區佔25.83%,西部地區佔27.12%,東北地區佔6.98%。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東部地區人口所佔比重上升2.15個百分點,中部地區下降0.79個百分點,西部地區上升0.22個百分點,東北地區下降1.20個百分點。

分省份看,有25個省份人口增加。人口增長較多的5個省份依次為:廣東、浙江、江蘇、山東、河南,其中廣東增加超2170萬人。

“從流向看,人口持續向沿江、沿海地區和內地城區集聚,長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等主要城市群的人口增長迅速,集聚度加大。”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介紹。

劉向東認為,人口流向背後首要的動力是地區的經濟活躍度。有沒有好的産業、優質的就業機會,能否帶來較好的收入,是影響人口遷徙流動的主要因素。此外,宜業還要宜居,醫療、教育、生活環境品質等因素也影響著人們對城市的選擇。“可以看到,許多城市不僅積極發展産業,也致力於打造優質生活圈,改善民生,這正是適應高品質發展需求、留住人才的需要。”劉向東説。

從城鄉發展來看,人口流動也與城鎮化進程息息相關。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教授翟振武認為,人口遷移流動是城鎮化率從2010年到2020年相繼衝上50%和60%大關的主推進力,廣東省由此繼續成為人口數量最多的省份。“從發達國家城鎮化的一般規律看,中國當前仍然處於城鎮化率有潛力以較快速度提升的發展機遇期,‘十四五’時期可突破65%的城鎮化率,城鄉之間還將呈現出大遷移大流動的基本格局。”翟振武説。

面向未來謀産業聚人才

——人口流入流出,人才的集聚等處在動態過程中,各地需因地制宜,並將人口紅利進一步轉化為人才紅利

人口遷徙流動的同時,也有地區呈現人口凈流出的態勢,進一步引發關於“地區如何留住人”的討論。

普查數據顯示,東北三省常住人口為9851萬人,比2010年減少了1101萬人,在全國的佔比也由2010年的8.18%降至6.98%,下降了1.20個百分點。

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解釋,東北人口呈現明顯減少趨勢,主要是長期低生育水準累積的人口負增長和人口凈流出雙重因素疊加所導致。這受到自然環境、地理環境、人口生育水準和經濟社會發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一方面,東北在中國處於高緯度地區,冬季相對漫長且寒冷,一些東北人口向比較溫暖的南方遷移流動,這也是全球不少國家人口遷移流動的趨勢性特徵,歐美都有這種現象。另一方面,東北地區經濟正處於結構調整的攻堅期,沿海一些經濟發達省市多樣化的發展機會和就業前景,對其他地區包括東北地區的人口有較大的吸引力。

“這提醒各地要靠發展産業、提供就業來留住人口尤其是年輕人。”劉向東説。人口流入流出,人才的集聚效應等都處在動態過程之中,不同地區也面臨著不同的考驗。“對人口流入較少或經濟活躍度不足的地區,要關注産業結構,看是否有調整轉型的空間;而對於人口大量流入的地區,則要關注並著力解決‘大城市病’的問題,更好地承擔起經濟和人才集聚的功能。”

對全國各地而言,面臨的共同課題是如何將人口紅利進一步轉化為人才紅利。“提高人口素質,讓更多人有成長成才的機會,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這將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産業結構升級、全要素生産率提高,推動人口和經濟社會持續協調、健康發展。”劉向東説。(記者 李 婕)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