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扶貧重心轉向何處?

發佈時間:2021-05-17 09:51:49 | 來源:半月談 | 作者:陳席元 徐寧 張玉潔 | 責任編輯:孔令瑤

關鍵詞:扶貧政策,自留地,對口幫扶,貧困村,農戶

受益於對口幫扶機制,這兩年,包括消費扶貧在內的多種幫扶政策讓扶貧産業迅速起步。統購包銷讓相關扶貧産品不愁賣,但扶貧産品性價比低、市場競爭力不強的弱點也同時存在。如今,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相關政策將逐漸退出,消費扶貧該當何去何從?

  電商扶貧直播,打開蘋果銷路 江宏景 攝

來年不買了咋辦?

2019年,半月談記者在蘇北一貧困村採訪,發現該村盛産洋蔥,卻好種不好賣。因為洋蔥畝産高達萬斤,但采收季只有10天,過度生長就會開裂,收穫後又無處存放,只能低價賣給商販,每斤利潤僅有幾角甚至幾分錢。後來,對口幫扶單位國網泰州供電公司以包銷的方式解決了問題。

對此,該村村支書既感動,又擔憂:“對口幫扶早晚結束,來年不買了可咋辦?”

類似的案例不止一個。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手段,幫扶單位帶頭參與消費扶貧,確實推動了貧困地區的産銷對接。然而,部分地區的扶貧農産品過於依賴幫扶單位包銷,市場競爭能力並未隨産業發展而提升,如果消費扶貧政策逐步退場,相關産業可能會陷入困境。

四道難關

困境有哪些?四道難關需要提早謀劃準備。

一是渠道優勢不復往日。對口幫扶單位包銷解決了至關重要的銷售問題,讓整個産業能夠運轉起來。但這也削弱了一些項目對渠道的重視。未來,如何過渡到以市場為主的銷售渠道,保證農戶獲得理想收益,將是一大考驗。

二是議價強勢地位弱化。此前的對口幫扶中,幫扶單位常以高於市場價的價格購買扶貧産品。“願打願挨”的客觀情況讓相關農戶既不擔心“品質低被退貨”,又不擔心“價格高無人買”。幫扶政策退出後,相關産品存在因價高質次而喪失議價權的風險。

三是品牌特色劣勢凸顯。過去,幫扶單位各管一攤,産品即使是沒有特色的大路貨,也總有一塊“自留地”來兜底。未來銷售“自留地”逐步取消,扶貧産品必將面臨激烈的內部競爭——都是扶貧産品,消費者為啥買你的?

四是被迫補齊配套體系。這些年,扶貧産品的熱銷,也得益於週到的幫扶政策降低了扶貧産業項目的前期建設成本。比如包銷讓貧困村一個電話就能解決産品積壓難題,而無需考慮建設冷庫、搭建物流、精細加工等。未來,這些前期被忽略的配套體系也需要逐漸補齊。

擁抱市場,練好內功

扶貧産業在起步階段可能有許多政策因素,但面向未來,則必然要走向市場。為此,必須從多方面發力。

暢通農産品銷售和鞏固脫貧成果,打通商貿物流很關鍵。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政協副主席石紅説,要抓好流通端銷售端建設,完善商貿物流體系,使後發地區立足現有資源實際的同時,儘快打造以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為主要抓手的新渠道,降低物流成本。

尊重市場規律,提升供給能力,保證産品的品質、安全、品質和特色。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張暉説,實現可持續的脫貧增收,關鍵還是要推動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因地制宜,拓展産業鏈條,讓農民分享産業鏈增值收益。

加強配套基礎設施建設,解決農産品價格波動問題。未來,鄉村産業要提升抗風險能力,必須補上基礎設施短板,大力建設凍庫、新型倉儲等設施,延長銷售窗口期,讓農産品不怕“擱”。同時轉變粗放經營模式,重視對初級産品的深加工,根據市場需求打造差異化産品,提升附加值。

實現鄉村振興,人的因素同樣關鍵。駐村幹部遲早要離開,只有村莊內部形成有力支撐,才能消除基層幹部群眾對“人走事涼”的擔憂。未來,要著重提升村幹部和村民的能力,讓他們逐漸成為事業的主角,激發他們致富的動力。(記者 陳席元 徐寧 張玉潔)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