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根扁擔挑起山裏娃的“上學夢”
【道德模範光明禮讚】
春天的伏牛山,滿山遍野披上綠裝,黃色的連翹花競相開放。
位於伏牛山深處的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高丘鎮黑虎廟小學校園裏,紅旗迎風飄揚,教室裏書聲瑯瑯,校長張玉滾正在給六年級的孩子們上課。
這樣熟悉的畫面,在全國道德模範張玉滾的人生中已經重復了20個年頭。山還是那座山,孩子們送走了一屆又一屆,而張玉滾始終堅守在這裡。
“無論多忙,我都堅持給孩子們上課,每週至少保證6節課。如果遇上省裏或者市裏的巡講活動,落下的課,我都會抽時間補上。”眼前的張玉滾雖然已經是享譽全國的道德模範,但聚光燈下的他始終樸實無華,一説到學生就兩眼放光。
“您看,校園裏煥然一新,孩子們有了全新的塑膠跑道。如今,學校有12位任課教師,每位老師都住上了一室一廳一衛的教師週轉房……”課間時,張玉滾帶著記者參觀嶄新的現代化校園,對校園設施如數家珍,“學校六年級也辦起來了,教師們幹勁兒可足了”。
此時的校園裏,孩子們有打乒乓球的、有跳繩的、有玩老鷹捉小雞的……一切都是那麼生機勃勃。
“啥也不説了,俺不走了”
一個人靜下來的時候,望著眼前這一切,張玉滾常常會不自覺地想起以前的黑虎廟小學,那時與現在相比,有著天壤之別。
以前,黑虎廟人想走出大山,需要沿著牧羊人順山脊走出的小道,翻越海拔1600多米的尖頂山,攀爬險峻難行的八里坡。老輩人説:“上八里、下八里,還有一個尖頂山;羊腸道,懸崖多,一不小心見閻羅。”
走出大山,改變命運,過上好日子,是山裏人世世代代的夢想。但要刨除窮根,必須從教育開始。
2001年8月,眼瞅著開學在即,黑虎廟小學老校長吳龍奇為安排老師上課犯了難:算上返聘的,依舊還有兩個班要面臨開學,卻沒有老師授課。
正當火急火燎時,老校長腦海裏突然蹦出一個人,高興得一拍大腿:“早先咋沒想到,黑虎廟還有個正兒八經的中等師範畢業生呢,自己教過的學生張玉滾,不是7月份剛從南陽第二師範學校畢業了嘛?”
老校長趕緊挎上一籃雞蛋趕去張玉滾家,恰好碰見張玉滾在收拾行李,準備和同學一道去南方打工。“玉滾啊,你是我的學生,得幫個忙暫時頂一下!”老校長軟話説了一籮筐,張玉滾左右為難。
為了打動張玉滾,接下來幾天老校長每天都往張玉滾家裏跑三趟。後來,老校長換了“套路”:“咱不能牛不喝水強按頭,你好歹跟我去學校瞅一眼再説,是走是留,我不攔你。”
跟著老校長,張玉滾推開當年自己用過的教室門,映入眼簾的依然是“舊桌子,舊水泥臺子,裏面坐著十來個孩子”。看著孩子們清澈無邪、渴望知識的眼神,那不正是自己小時候的模樣嗎?張玉滾鼻子陡然一酸,他的心被深深擊中了。
21歲的小夥子,一言九鼎:“老師,啥也不説了,俺不走了!”
就這樣,張玉滾成了一名每月拿30元補助的民辦教師。
“再苦再難,也要把學校辦下去”
在黑虎廟小學,有一個傳家寶:一根磨得溜光的扁擔,兩米左右,黝黑髮亮。學校的老教師説,這根扁擔不尋常,它是老校長挑了數十年的扁擔,老校長挑不動了,張玉滾接著挑。
在黑虎廟不通車的日子裏,靠著一根扁擔,沿著老校長走過的路,張玉滾為孩子們挑來學習和生活用品,也挑起了孩子們的希望。
當年蓋新校舍,運材料格外難。正趕上農忙季,建築隊的民工都去搶收搶種了,搬磚運料,就落在老校長和張玉滾等老師身上。上山撬石頭,下河挖砂土,運水泥,搬磚頭,平地基。建校的一磚一瓦,好多都是張玉滾挑來的。起早貪黑,沒日沒夜,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嶄新的教學樓拔地而起,張玉滾也瘦了一大圈。
在學校建成標準化食堂前,孩子們在教室後面一間臨時搭建的棚子裏做飯,每到做飯時熱鬧得很,孩子們的小臉都被熏成了“黑老包”,年齡小的學生做的飯經常半生不熟……
2003年,張玉滾克服重重困難,東拼西湊,總算將食堂建好了。可是,因為學校給的工資少,沒人願意來做飯。萬般無奈,張玉滾軟磨硬泡,説服在外打工的妻子回到黑虎廟,成為學校的義務炊事員。
2014年5月,妻子在一次為學生軋麵條時,一不小心被軋面機壓碎了右手的四根手指,鮮血淋漓。由於山高路遠,等趕到縣裏醫院,已經錯過了接上手指的最佳治療時機,妻子也因此落下了殘疾。從此以後,她炒菜、做飯由右手改成了左手,見了生人,也都羞澀地把右手藏在身後。
尖頂山上的麻櫟樹綠了又黃,黃了又綠。“再苦再難也要把學校辦下去。”為了一句莊嚴的承諾,為了改變山裏娃的命運,張玉滾這一幹就是20年。20年來,他先後教過600多名孩子,培養出31名大學生,這些孩子也都在大城市裏實現了自己的奮鬥夢。
“給學生一瓢水,老師要有一桶水”
為了孩子的一切,為了一切孩子。在黑虎廟小學,這絕不僅是一句刷在墻上的空話。
由於學校條件艱苦,師資力量不足,張玉滾不得不把自己打造成“全能型”教師:他是校長,同時還擔任著五年級數學、英語、品德與社會、科學這4門課程的教學工作。張玉滾吃住都在學校,除了教學,還肩負著學校教研課改的總體工作。
數學課上,他運用直觀教學法,和孩子們一起製作鐘錶表盤、正方體、長方體等教具;英語課上,他不斷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消除他們對英語的恐懼感;科學課上,他帶領孩子們去野外上課或是自己動手做實驗,激發他們熱愛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興趣;體育課上,沒有體育設施,張玉滾就帶著孩子們爬對面的尖頂山,認識山川河流、花草樹木、鳥獸蟲魚;課間時,張玉滾常常會帶著孩子們圍成一圈玩抵羊鬥雞,通過趣味遊戲強身健體。
“給學生一瓢水,老師要有一桶水。”這是張玉滾的口頭禪,在教中學、學中教,無論再忙再累,他都不忘學習。這些年,張玉滾自學完成了大專所有課程,現在每天晚上還在挑燈夜戰,自學本科課程,“山裏本來就閉塞,老師不多學點,咋教好娃們?”
愛是最長久的堅守,張玉滾愛學校、愛教育、愛孩子。這種愛未必回腸蕩氣,卻充滿感人的細節。課桌椅壞了,他來修;校舍破了,他來補;學生們需要的各種物品,他去挑;有的孩子沒有餐費,他自己掏腰包墊上……黑虎廟村黨支部書記張書志告訴記者,張玉滾雖然收入微薄,但20年來資助的學生卻有300多名,沒讓一個孩子失學。
一支粉筆,兩袖清風,三尺講臺,四季晴雨。這些山村教師,紮根在貧瘠閉塞的小山村,平凡而又堅忍,為鄉村教育輸送著源源不斷的養分,高高擎起教育的火種,照亮山村孩子走出大山的路。
2018年,張玉滾的感人事跡被媒體報道後,山村教育的現狀引起了社會更多關注。當地政府投入300多萬元用於改善黑虎廟小學的基礎設施,近兩年來,先後有8名老師來到黑戶廟小學任教,解決了教師短缺問題。雪花般的愛心也紛紛從全國各地飄來:先後有十幾所學校與黑戶廟小學結對子,他們不僅送教到府,還邀請黑虎廟小學的老師到鄭州、南陽等地的學校參加教研活動。“看我們新建的少年宮,這是鋼琴教室,這是圖書閱覽室,這是室內運動場地……”張玉滾一間一間帶著記者參觀。
教學條件好了,教師短缺問題也解決了,眼下,最讓張玉滾挂心的是如何提高教學品質:“我們要進一步與結對學校深度融合,請進來,走出去,把名校的先進教學經驗帶回來,為我們所用。”
採訪結束時,記者得知,黑虎廟通往山外的柏油馬路已經修到了半山腰,這裡正在規劃鄉村旅遊。不遠的將來,黑虎廟將與外面的世界一樣精彩……
(本報記者 王勝昔 本報通訊員 刁良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