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稱號獲得者、吉林大學崔金虎教授赴京參加了大會。
正是早春時節。接受表彰回到長春不久,作為省委組織部派駐通榆縣邊昭鎮的挂職科技副鎮長和吉林大學科技扶貧小分隊隊長的崔金虎,就組織科研團隊骨幹教師驅車前往通榆,開展春播備耕培訓等工作。
三年,六百天,八萬公里
新學期開學第一天,崔金虎帶著團隊主要成員來到學校扶貧工作辦公室,同相關負責同志研討自己擬好的近期所有工作計劃:組織開展農業生産技術培訓、座談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籌備成立事宜、走訪貧困戶開展春播指導、調研考察當地龍頭企業産業扶貧以及圍繞糧食增産農民增收的新成果新技術示範推廣情況等。
“現在的農業生産,決不能只是靠天吃飯,春天考慮得細、準備得早,秋天才能收成好。”帶上給鄉親們收集整理好的技術資料,崔金虎和大家出發了。
2020年9月,雙嫩高速正式通車,通榆結束了不通高速公路的歷史。從前要半天多的路程,現在不到三個小時就可以到達。
參與吉林大學定點幫扶通榆脫貧攻堅三年多來,崔金虎在當地開展工作超過了六百天。他曾粗略地計算過,每一次來通榆,自己開車走村訪戶講解生産知識,到田間指導農田高産耕種技術,行車的公里數就會又多了八、九百公里。“這幾年在通榆大概跑了八萬多公里,可以繞著地球開兩圈嘍。”回想這份付出,他幽默地笑著説。
三年多時間裏,崔金虎帶領他的科研團隊,通過對作物高産生理生態與栽培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幫助邊昭鎮1600多戶貧困戶每人平均增收4000元,實現脫貧。在路上,結合自己的扶貧工作經歷,談起這些年黨和國家在脫貧攻堅上取得的偉大成績,乃至之後鄉村振興工作的銜接開展,都讓崔金虎感慨萬千,滿是堅定與必勝的信念。
“能到北京、到人民大會堂接受表彰讓我感到非常光榮。”崔金虎説。
“通榆雖然已經脫貧摘帽,但很多農戶的收入與達到小康水準還有距離,科學的耕種技術還要繼續推廣,這條路雖然辛苦,但為了早日實現鄉村振興,我願意一直走下去。”崔金虎表示。
走到地頭,坐在炕頭,暖上心頭
邊昭鎮全境土壤條件比較貧瘠,域內無一條河流流經,氣候乾旱少雨,春天更是多大風揚沙天氣。當地有一句民諺:“一年兩場風,從春刮到冬;一天二兩土,白天不夠晚上補。”詼諧道出了農民生産生活的艱辛。為了助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推廣科學的耕種和生産技術對這裡的農民來説尤為重要。
這些年,只要是備耕或者農忙時節,崔金虎都要組織作物育種、作物栽培、土壤肥料、植物保護、果樹蔬菜、農業機械等相關研究方向的團隊成員深入當地村屯,把脫貧攻堅工作開展到田間地頭,把科學種田的福音帶到鄉親們的炕頭,把黨扶貧富民政策的溫暖送上貧困戶的心頭。
在邊昭村,聽説吉林大學的教授來培訓指導,來聽課的鄉親們把村委會坐得滿滿的。崔金虎和老師們以當地廣泛栽種的玉米、高粱等糧食作物為主,耐心講解科學耕種知識。從即將在農田上開始進行的秸稈粉碎與整地,到如何正確選種,從怎樣合理密植、施肥和除草,到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推廣,老師們的講解深入淺出,面面俱到。按照這次一行的工作計劃,崔金虎要把這樣的“田間大課堂”帶到邊昭鎮的十個村。
近幾年,邊昭鎮的幾個村推行了宅基地復墾易地搬遷及土地流轉政策。如何更好地集中流轉土地和農機資源並帶動廣大農戶共同形成生産合力,從而實現逐步提升村集體的自身造血功能來反哺農戶,一直是副鎮長崔金虎思考的問題。在鐵西村,崔金虎等與村委會就試行的“村黨支部領辦村級合作社”專項試點工作進行了座談研討。在村變遷前的舊址上,流轉出來的宅基地和園田地已規整完畢,嶄新的塑膠大棚也已經連片建起,期盼著專家們的到來。測算日光入射時長,檢查土壤板結程度,崔金虎看得很仔細。在他心裏,未來的邊昭鎮,要實現村村都有示範田,家家都有穩定收入,廣泛推廣高産耕種技術和農産品深加工,真正打造“一村一品”。
在天意農産品經貿有限責任公司的溫室基地,崔金虎和大家詳細調研反季蔬菜、水果的種植和上市情況並悉心給予專業指導。類似這樣的龍頭企業,一方面可以創造一定的就業崗位,更重要的是其所需的農副産品供應可以廣泛帶動農戶增産增收。
“我叮囑企業負責人,我們幫你們搞好生産,是代表國家的扶貧富民政策,你們要力爭提質增效去市場上獲得利潤,可不能壓低回收價格多掙農戶的辛苦錢啊。”崔金虎説。
恩人親人崔教授
湯金鶴和費秀麗夫妻倆是邊昭鎮哈拉道村的村民。從前,丈夫養車收糧是家裏的穩定收入。2014年,小兩口原本相對安逸的生活被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徹底打破,近50萬元的債務壓在他們身上。因為還不起債,在村民當中抬不起頭,再加上不會種地,生活貧困拮據,兩人多次産生了輕生的念頭。
2018年,一次偶然的機會,讓小兩口結識了正在田間地頭走訪的崔金虎教授。
“教授路過我家地裏,看到莊稼長勢一般,就告訴我們應該怎麼選種、怎麼施肥,還説明年要是按他的辦法一定能多打糧。”湯金鶴嘿嘿地笑著,“那時候,我倆都以為教授是來賣種子的。”第二年,湯金鶴一家的地,就成了崔金虎在這個村的示範田。他只要一來通榆就會趕到這裡,指導小兩口科學耕種。他們採用合理密植、精量播種的方法,寬窄行相間種植,播種密度達到每公頃近八萬株,很多農戶路過看到後都連連搖頭。可到了秋天,別人家的地玉米公頃産量八、九千斤,湯家的地公頃産量達到兩萬五千斤,全村都轟動了。
崔金虎的自信,來源於他30多年來在農田和實驗室裏的辛苦奔波和嚴苛實驗。除了合理密植,他的高産栽培技術還有兩個關鍵措施:一是針對不同作物所施用不同的化肥、除草劑等産生的藥害,要安排玉米、穀子、綠豆、大豆、花生等作物進行科學輪作,既可保證不受不同年份氣候的影響,進一步穩定收入,又可改善土壤環境,保護農田生態。二是針對當地乾旱少雨、土壤肥力不足的缺點,採用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實現補水和施肥的高效精準。
兩年多來,小兩口連年增收,債務越還越少,還購買了拖拉機、播種機、柴油發電機等農用機械。按照崔金虎的囑咐,他們還把所掌握的科學耕種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更多鄉親們,帶動大家一起增産增收。
來到湯金鶴家,崔金虎盤腿坐在炕上,和小兩口嘮起家常。“春節過得怎麼樣,老人和孩子都好不好,春耕就要開始了,種子選好了沒有,今年打算如何輪作,農機設備都調試好了沒有。”崔金虎就像家裏的長輩親人一樣。
“我這次來,還有一件事,電話裏聽你們説又新包了15坰地,沒有什麼錢買種子化肥了。”崔金虎説,“這是我和老師們一起給你們準備的10萬塊錢,你們先用著,等秋收了,賣糧了,掙到錢了再説。”
顫抖著雙手接過存摺,望著心中的恩人和親人崔教授,湯金鶴紅了眼眶,身邊的妻子早已淚眼婆娑。
“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來中國共産黨成立一百週年的重要時刻,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將近一個億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這是多麼偉大的成就啊!也只有中國共産黨領導的中國才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崔金虎激動地回憶,“脫貧攻堅帶動的是全國的貧困戶,在鄉村振興的路上,同樣一個也不能少,一個也不能掉隊。作為一名科技扶貧工作者,我充滿信心!”崔金虎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