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東成”也要“西就”——代表委員關注新時期東西部産業協作

發佈時間:2021-03-10 09:30:56 | 來源:農民日報 | 作者:梁冰清 朱瑞 | 責任編輯:楊霄霄

關鍵詞:鄉村振興,東西部扶貧協作,對口支援

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模式在幫助貧困地區打贏脫貧攻堅戰中成效顯著。隨著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成為“三農”工作的重心。在新的歷史節點,東西部産業協作又該如何找準發力點?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就此進行了討論。

産業依然被認為是東西部協作的重點。全國人大代表、寧夏回族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書記李鬱華認為,對西部地區而言,致富難在産業,“要順利實現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必須以産業振興為抓手,構建可持續的産業發展長效機制”。

全國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團董事長張天任認為,一些脫貧地區的産業發展存在定位不準、層次不高、鏈條不長、效益不好的問題,建議更多開展“造血式”幫扶,堅持優勢互補,遵照市場規律,接續完善東西部産業協作機制,打造東西部産業協作升級版。

新時期,東西部産業協作的側重點與過去有什麼不同?“東西部的幫扶關係將不再是一種單向的支援和付出。”全國政協委員、新疆農業大學校長蔣平安進一步解釋,新形勢下東西部在産業合作和勞務協作方面具有很強的互補性,中西部發揮廉價勞動力、土地租金等優勢與東部企業開展合作,壯大自身的同時,也幫助東部企業降低成本、做大做強。“這種東西産業協作新模式將推動東西部的資源流動和合理配置,幫助東西部雙方實現合作共贏。”蔣平安説。

代表委員認為,推動東部地區産業向中西部地區梯度轉移,是東西部開展産業合作的主要路徑之一。

全國政協委員、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民建廣西區委主委錢學明告訴記者:“加快促進東部地區産業發展實現國內有序轉移,有助於加快構建國內大迴圈新格局,意義深遠而重大。”他認為,實現産業向中西部地區有序轉移,可以緩解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就近就業難題,幫助解決好“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等社會問題;可以優化區域産業鏈佈局,有效應對各類經濟風險和挑戰。

對此,他建議將“産業轉移”納入東西部協作考核,引導國內産業有序向西轉移;鼓勵、支援和引導東部地區出臺差別化土地出讓金政策,並按照一定比例返還支援搬遷轉移企業;實施“東減西增”能耗政策,著力破解好“産業雖轉移但能耗指標不轉移”的現實難題。

李鬱華在自己的書面建議裏引入了熱詞“飛地經濟”。“飛地經濟”即相互獨立、經濟發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區打破區劃限制,通過跨空間開發實現資源互補、協調發展的一種區域合作模式。李鬱華認為,要從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在國家層面建立一個更高水準的東西部經濟協作新機制,通過共建“飛地經濟”,發揮不同地區比較優勢,優化資源配置利用。

如何讓“飛地經濟”落地,更好發揮實效?“産業園”成為代表委員回答中的高頻詞。“東部地區以産業園區為幫扶載體,對口支援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是可行的思路。”全國政協委員、春秋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煜認為,産業園區可以在相對獨立的地理空間內,營造適宜企業發展的營商環境,有利於高效帶動整個地區産業經濟發展,既能有效緩解東部企業投資顧慮,也有利於東部解決土地資源緊缺、勞動力成本不斷升高等問題。

他建議,在中西部整體複製東部産業園區發展經驗,快速形成成熟營商小氣候,用市場化的手段吸引更多民營企業赴中西部發展的同時,可以學習借鑒東部産業園區的管理方式和經驗,“産業園區對口支援不僅要把産業帶過去,也要把能力帶過去。”王煜説。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