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攜手 荒灘變熱土(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脫貧攻堅答卷)

發佈時間:2021-02-24 09:41:4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作者:劉 峰 | 責任編輯:孔令瑤

關鍵詞:寧鎮,山海,荒灘,雙孢菇,征程

春節假期剛過,寧夏銀川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的閩寧禾美電商扶貧車間恢復了往日的繁忙,“巧媳婦”團隊的女工們忙著直播推介、包裝貨品、列印訂單,枸杞、紅酒等寧夏特産從這裡源源不斷發往全國各地。

“剛來的時候字都不識幾個,車間負責人和鎮上的扶貧幹部從電腦開關機、複製粘貼文字開始教我們。”原隆村村民擺西彥2019年來到禾美電商扶貧車間,憑著勤奮好學成長為車間採購部長,月收入近3000元,人也越來越自信。

擺西彥生活的變化是閩寧鎮移民的一個縮影。經過20多年不懈奮鬥,最初8000多人的閩寧村發展成6.6萬人的移民示範鎮,移民年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由搬遷之初的500元躍升到2020年的14961元,閩寧鎮6個行政村2020年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600萬元。昔日的“幹沙灘”,變成了綠樹成蔭、良田萬頃、經濟繁榮、百姓富裕的“金沙灘”。

東西協作助脫貧

閩寧鎮因移民而建,因扶貧而興。

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習近平同志到寧夏調研東西協作對口幫扶工作,被西海固的貧困所震撼,做出了影響深遠的戰略決策——將西海固不宜生存地區的貧困群眾吊莊搬遷到銀川河套平原待開發的地區,建設新家園,並親自命名為“閩寧村”。

這一年,賀蘭山腳下這片荒蕪的土地,被賦予新的名字、新的生命力。6萬多名西海固群眾陸續告別家鄉,遷到這片陌生的戈壁灘。

“剛開工建設那會兒,這裡真的是‘天上不飛鳥,地上不長草,風吹沙礫滿地跑’。”閩寧鎮福寧村原黨支部書記謝興昌説,“剛到移民點,房子沒蓋好,就在地上搭帳篷睡;沒有路,只有人行走踩出的道;沒有水,要自己去外面拉水吃;沒有電,只能點煤油燈。我們一起建房子、平土地,引黃河水,通水通電,慢慢紮下了根。”

在閩寧對口扶貧協作強力推動下,福建省把閩寧鎮的事當作自己的事,累計援助資金近3億元,援建了閩寧中學、閩寧角美小學,先後有38名優秀幹部、教師和專家到閩寧鎮挂職支教支農;每年安排上百名鎮、村兩級優秀幹部、致富帶頭人到福建各地考察學習。

在抖音“李鎮長讚閩寧”直播平臺上,福建省第十一批援寧工作隊隊員、閩寧鎮挂職副鎮長李輝欽每晚8點準時與粉絲見面,枸杞、紅棗、金絲菊,各種農産品優惠活動每天不重樣。“打造一個屬於閩寧鎮的電商平臺,是我來寧夏后最想做的事情。”李輝欽説。

協作扶貧這顆“金種子”,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助力閩寧鎮從荒涼的戈壁灘嬗變為富庶美麗的全國特色小鎮。“20多年的不懈努力,閩寧鎮實現了全面脫貧。”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常委、銀川市委書記張柱説,截至2020年底,閩寧鎮6個村全部脫貧出列,累計脫貧退出建檔立卡戶1633戶7046人。

産業引擎促致富

移民搬遷之初,閩寧鎮主要圍繞解決溫飽問題,發展以傳統種養業為主的小農生産,基本保障貧困群眾的吃飯問題。開展閩寧對口扶貧協作後,福建以産業協作為基礎,動員更多的企業到寧夏,建設了一些聯合體共同體。

“1999年,福建來了一批專家、技術員教村民們種植蘑菇。政府給種植蘑菇的村戶發放貸款,讓大家放心跟著專家走。當時,我自己也建了兩個蘑菇大棚,專家手把手地教。”謝興昌説。

2017年,借助“福建院士專家寧夏行”活動,閩寧鎮雙孢菇工廠化栽培項目在閩寧扶貧産業園落地。“我從西吉縣移民到閩寧鎮木蘭村,種過地、打過零工,2018年在這裡學到了育菌技術,還當上了小組長,每個月能賺6000元。”車間里正忙著上料的班組負責人馬勇説。目前雙孢菇工廠已吸納勞動力65人,每人平均收入4000元左右。

目前,已有13家福建企業、商戶落戶閩寧鎮,投資22.8億元,帶動當地3500人就業。福建在寧夏企業達5700多家,年上繳稅收超10億元,安置當地勞動力就業10萬多人。

“在閩寧對口幫扶下,閩寧鎮立足自然稟賦,形成了以釀酒葡萄、設施園藝、肉牛養殖為主的産業格局,有效破解了貧困群眾增收致富問題。”張柱説。

“從給錢給物,到授人以漁,激發貧困群眾發展的內生動力,不變的是初心,改變的是觀念,創新的是機制。”閩寧鎮黨委副書記趙超説,截至2020年底,閩寧鎮註冊各類農産品商標48個,培育寧夏著名商標4個、自治區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6家,全年特色農産品消費扶貧額達6.8億元。

同心共建新家園

“優勢互補,互惠互利,長期協作,共同發展”,20多年來,福建、寧夏兩省區幹部群眾始終遵循當年閩寧雙方確立的對口幫扶16個字原則,一任接著一任幹,一棒接著一棒跑,引企業、育産業、惠民生。

2012年遷至閩寧鎮的海國寶一家,在院子裏種上了多種觀賞花卉。“過去人都養不活,哪還顧得上養花。”海國寶感嘆,“現在日子好了,咱也要講究生活品質。”

在福建援助下,閩寧鎮實現了村村有小學、有衛生室、有文化活動中心、有民生服務大廳。“我們全面實行了棚戶區改造,推進改水、改廁、改廚工程,讓移民群眾家家用上了太陽能,80%的農戶用上了水衝式廁所。”趙超説。

“十三五”期間,閩寧鎮新增綠化面積11270畝,綠化覆蓋率達35%,生活污水處理率達85%,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0%;率先在寧夏實現了村村通寬頻、通硬化路、通自來水,建成了鎮內“四縱五橫”、外連省道高速的交通網路,開通了直達首府銀川市區和移民遷出區(市)縣的公交線路。

“為了銘記山海攜手的深厚情誼,閩寧鎮還規劃建設了具有閩南古厝風格的鎮中心廣場、閩南風情商業街等一批標誌性建築,讓移民群眾和福建客商、援寧工作人員都能看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李輝欽説。

在閩寧鎮示範帶動下,寧夏涌現出110個閩寧協作示範村、78個閩寧協作移民新村、320個易地搬遷安置區,累計接收西海固地區易地搬遷移民100多萬人,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致得富。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