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千萬人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全面完成

發佈時間:2021-02-01 09:50:18 | 來源:經濟日報 | 作者:顧陽 | 責任編輯:孔令瑤

關鍵詞:易地扶貧,十三五,易地搬遷,國家發展改革,安置區

2020年12月3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情況”新聞發佈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對外宣佈,“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已全面完成,960多萬易地搬遷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勝券在握。

“十三五”建成安置住房266萬餘套

發佈會現場,來自易地扶貧搬遷地區的群眾代表羅應和格外激動。羅應和的老家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縣鬥底村,是當地貧困程度最深的地區之一。2016年7月,鬥底村等58個村寨1109戶4685名村民,搬進了惠水縣明田移民安置點——新民社區。4年多來,作為新民社區黨支部書記的羅應和,帶領搬遷群眾“擼起袖子加油幹”,努力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羅應和與新民社區是我國易地扶貧搬遷的一個縮影。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全國累計投入各類資金約6000億元,建成集中安置區約3.5萬個,建成安置住房266萬餘套,配套新建或改擴建中小學和幼兒園6100多所、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2萬多所、養老服務設施3400余個、文化活動場所4萬餘個,96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已全部喬遷新居。

啃下“脫貧攻堅的一塊硬骨頭”

“這是繼土地改革和實行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之後,在我國貧困地區農村發生的又一次偉大而深刻的歷史性變革,堪稱人類遷徙史和世界減貧史上的偉大壯舉。”國家發展改革委秘書長趙辰昕説。

2015年的12月1日,國務院召開了全國易地扶貧搬遷電視電話會議,對“十三五”的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動員部署,揭開了新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序幕。“新時期的易地扶貧搬遷被稱為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和標誌性工程,是脫貧攻堅的一塊硬骨頭,是重中之重,難中之難。”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振興司司長童章舜説。

在我國“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的地區,有近1000萬貧困人口面臨著脫貧發展問題。易地扶貧搬遷的實施,讓這些貧困群眾從以前居住的土坯房、茅草房、危舊房搬進了寬敞明亮、安全牢固的新房,解決了困擾已久的“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完成了“十三五”全國近1/5貧困人口的脫貧攻堅任務。

“要在5年內完成近1000萬人的易地扶貧搬遷,相當於三峽移民的近8倍,規模之大、時間之緊前所未有。”童章舜説,這在中國的扶貧史上是空前未有的,在世界歷史上也是空前未有的。這些地區大多是山區、高寒山區、生態條件非常惡劣、自然災害頻發、生態環境敏感脆弱,特別是三區三州尤為突出,易地扶貧搬遷要面對適宜搬遷安置空間嚴重不足等難題。

“只有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才能實施如此規模、如此艱巨的偉大工程。”童章舜説。

繼續完善後續扶持政策體系

2019年以來,隨著各地易地扶貧搬遷建設任務陸續完成,這項工作的重心逐步轉移到後續扶持上。

2019年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1個部門印發了進一步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力度的指導意見,對後續扶持工作進行了總體部署和指導。2020年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又聯合12個部門進一步出臺了《2020年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若干政策措施》,提出了25項具體舉措。

“這些舉措包括完善安置區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加強安置區産業培育和就業幫扶,加強安置社區的管理,保障搬遷群眾合法權益等。”趙辰昕表示,在整體框架之下,有關部門不斷推動完善相關舉措,陸續出臺了實施就業幫扶、社區治理、安置住房不動産登記等一系列專項政策,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支援體系正逐步形成。

資金來源是開展後續扶持的關鍵所在。為此,相關部門狠抓籌資方式的創新,積極拓展籌資渠道,5年共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800億元,撬動了包括專項建設基金、中長期低息貸款、地方政府債務資金、群眾自籌等各類資金5200億元,加起來就是6000億元,大大提高了每人平均建房的補助標準。

分區分類開展精準扶持,是推動後續脫貧發展的重要路徑。對特大型安置區、大型安置區、中型安置區和小微型安置點、分散安置戶開展分類有效指導,推動每個安置區、每名搬遷群眾都能獲得及時、有效的後續幫扶。

趙辰昕表示,“十四五”時期,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務院扶貧辦將聯合有關部門和地方,結合推進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戰略,堅持分區分類精準施策,進一步完善後續扶持政策體系,實現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的目標。(記者 顧陽)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