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生態扶貧插上科技“翅膀”——訪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院長劉世榮

發佈時間:2020-12-24 09:58:23 | 來源:新華網 | 作者:胡璐 | 責任編輯:孔令瑤

關鍵詞:劉世榮,林草,翅膀,科技特派員,生態扶貧

新華社北京12月22日電 題:為生態扶貧插上科技“翅膀”——訪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院長劉世榮

新華社記者胡璐

國家林草局日前宣佈,我國全面完成了生態扶貧各項目標任務,助力2000多萬貧困人口脫貧增收。脫貧生態實現雙贏,離不開林草科技的支撐。

作為林草科研的國家隊,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如何提高林草科技供給,積極參與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未來將如何發揮林草科技扶貧的長效機制?記者22日採訪了中國林科院院長劉世榮。

劉世榮説,為了助力脫貧攻堅,中國林科院堅持把最新的技術、最優的品種,以及對口專家送到田間地頭、林農身邊,以項目傾斜帶動資金和技術向貧困地區轉移轉化,探索實施了一批典型模式和示範樣板,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明顯提升。

截至目前,中國林科院在貧困地區共推廣林草新技術75項,舉辦培訓班65期,培訓鄉土專家和林農3144人,直接帶動11000多人脫貧。

“植樹造林講究‘適地適樹’,脫貧致富更需要有‘良種+良法’。”他説,經過多年實踐,林草科技扶貧探索實施了多種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相互協調的途徑和模式。

——加強生態扶貧的科技供給。貧困地區多分佈在西部地區、偏遠山區,立地條件乾旱瘠薄,造林難度大、成本高。中國林科院瞄準國土綠化重大科技需求,攻克了乾旱地區造林水分承載力、牧草良種培育、生態保護修復、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一體化修復等技術,有力保障了貧困地區國土綠化建設品質。

如在四川等長江上游區域,大力推廣森林植被恢復與水源涵養功能提升關鍵技術,岷江上游森林覆蓋率提升至47%,新增水源涵養經濟價值約56億元,為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助力産業扶貧的科技推廣。中國林科院在貴州、雲南、廣西、四川等貧困地區,推廣整合林草實用技術,培育了特色經濟林、果、苔、草、藥等一批特色産業,通過項目成果的推廣示範,指導建立了一批油茶、核桃、油桐、無患子等特色經濟林基地。河南光山縣的司馬光油茶園應用研製的“長林”系列油茶良種,在當地種植面積達到22.7萬畝,幫助3689戶貧困戶增收脫貧。

——創新“科技特派員+團隊服務”模式提供技術支援。依託“科技特派員”“西部之光”等人才計劃為貧困地區培養了一大批鄉土專家。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為助力春耕生産,中國林科院發佈了油茶、薄殼山核桃和甜柿等經濟林樹種的疫情後造林、栽培管理、病蟲害防治技術措施,並組織專家通過“線上課堂”、微信視頻等方式開展遠端診斷、線上答疑、視頻培訓等技術服務,第一時間將技術資料推送給林農。

——搭建科技服務平臺,推動資源優勢轉化成經濟優勢。在內蒙古蘇尼特右旗,推動建立了“科技+基地+企業”的合作機制平臺,讓高産優質的野牛草良種在貧困地區迅速推廣應用,既增加了牧民收入,也治理了退化草原。

劉世榮説,科技扶貧的最大優勢就是能夠變“輸血”為“造血”,增強貧困地區發展的內生動力,而林草行業週期性較長,更利於實現效益的長效性,保障脫貧不返貧。

未來,他表示,將依託貧困地區豐富的林草資源稟賦,積極引導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林草科技推廣、院省合作等一系列科技項目在扶貧地區開展,提高林草資源就地轉化利用和精深加工水準。同時擴大科技特派員選派規模,培養懂扶貧、願扶貧的科技人員,到農村地區開展科技服務。

此外,劉世榮説,將依託示範基地等平臺,組織科技人員持續開展成果技術整合與孵化,深入一線推廣示範先進實用技術,並構建“政府搭臺、專家支招、技術支援、企業唱戲”社會協作的全方位、多層次平臺,凝聚各方力量,推進科技創新、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