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産業扶貧精準落子

發佈時間:2020-12-22 10:07:11 | 來源:經濟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孔令瑤

關鍵詞:湘西州,扶貧開發,2019年,落子,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武陵山脈,莽莽蒼蒼。在湖南西北角的大山褶皺裏,藏著一個個風情獨特的土家苗寨,她們擁有一個共同的文化符號和地理標識——湘西。

地處武陵山片區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美得讓人心醉的山水,也曾有令人揪心的貧窮:到2013年底,湘西州8縣市中有7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1個省扶貧開發重點縣,65.78萬貧困人口大多分佈在偏遠閉塞、環境相對惡劣的中高海拔地區。

湖南省委、湘西州委積極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精準扶貧路子,因地因人因事定制幫扶政策措施,發展生産脫貧工程、鄉村旅遊脫貧工程、轉移就業脫貧工程等“十項工程”,做大特色産業、做活鄉村旅遊,最終取得了脫貧攻堅勝利。全州所有貧困縣摘帽、所有貧困村退出,貧困發生率由31.93%下降至0.65%,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4229元增加到2019年的10046元,年均增長11.5%。

記者走進鳳凰縣廖家橋鎮菖蒲塘村,只見條條水泥路環村入戶,棟棟小洋樓錯落有致,柚子園中果農們正忙著採摘裝籃。“我們靠山吃山,種植水果,一步步發展起來了。”69歲的王安全説。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為了摘掉菖蒲塘村的“窮帽子”,王安全等黨員幹部帶頭走出去,到外地學技術、引新品,在鳳凰縣率先發展水果産業:1982年種西瓜,1985年種蜜柚,1988年種椪柑,1995年種獼猴桃……如今,村裏水果越種越多,品種越做越優,市場越來越大,百姓生活越過越好。王安全告訴記者,目前,全村特色水果種植面積4854畝,年産值2656.4萬元,是遠近聞名的水果種植大村和優質水果引種、示範、推廣、服務基地,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6121元增至2019年的18609元。

産業一子落,發展全盤活。菖蒲塘村只是湘西州通過發展産業實現可持續脫貧的縮影。2013年以來,湘西州發揮綠色、生態、有機、富硒等獨特優勢,培育區域當家産業,壯大區域主導産業,為精準脫貧、穩定致富提供硬核支撐。目前全州茶葉、油茶、煙葉、柑橘、獼猴桃、蔬菜、中藥材和特色養殖8大特色農業基地達450萬畝。

茶葉是湘西的土特産。2015年至2019年,全州茶葉種植面積從27.45萬畝發展到48.7萬畝,年總産量從3000多噸到11600余噸,年産值從5.74億元到24.19億元,12.2萬貧困群眾因茶脫貧增收。常年雲霧繚繞、雨水充沛的保靖縣是革命老區、深度貧困縣,該縣呂洞山高寒片區將黃金茶作為脫貧致富的主力産業,目前茶葉種植面積10萬畝,茶業綜合産值達8億元,帶動1.5萬餘名貧困人口增收脫貧。

湘西不僅有吸引人的特産,更有打動人的山水美景。在精準脫貧攻堅戰中,湘西州推動旅遊與農業、文化等深度融合,推進“土家探源”和“神秘苗鄉”2條生態文化村鎮遊精品線以及300個特色村寨保護開發,實現了村寨變景點、村民變股民等轉變,打造一批鄉村遊“網紅地”,10.2萬人因此脫貧。2019年,全州鄉村旅遊接待遊客1503.74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56.06億元。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時代新生活、新征程新奮鬥的起點。”湖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湘西州委書記葉紅專表示,湘西州將不斷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讓高品質脫貧、高效能治理成為當地新名片。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