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12月3日電 題:5年間陜西36.7萬殘疾人告別貧困——陜西基層助殘扶貧見聞
新華社記者李亞楠
12月3日是國際殘疾人日。據陜西省殘聯統計,2014年,陜西省貧困殘疾人為37.7萬戶、43.3萬人,2019年底,該數據降至5.7萬戶、6.6萬人。5年間,陜西省36.7萬貧困殘疾人實現脫貧。
為幫助貧困殘疾人擺脫貧困,陜西省各級殘聯與當地合作社、企業合作,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每年投入8000多萬元專項資金用於助殘脫貧,幫助貧困殘疾人脫貧致富。
孵化基地助力殘疾人“高端”就業
在西安市蓮湖區金曹路北口,坐落著一個建築面積3397.57平方米、可同時容納100多人辦公的殘疾人創業孵化服務中心。在這裡,有數百名殘疾人走上了自主創業的致富路。
坐在輪椅上的孫權在這裡創立了自己的“小咥油茶”品牌,今年1月20日正式上市銷售。半年時間,線上線下已累計銷售超5萬杯。類似這樣的創業項目,服務中心已正式孵化50個,培養了70余位殘疾人創客。此外,中心還定期組織來自各地的殘疾人參加短視頻直播、動漫製作、語音標注、咖啡甜點製作等多種“高端”培訓。
28歲的腦癱患者李彥增就是其中一位。3年前,大學畢業的李彥增來到這裡學習動漫模型製作,坐在電腦桌前的他動作雖稍顯遲緩,但很是熟練,“現在我已經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雖然工資只有3000多元,但對我來説已經挺滿足的了。”
近年來,西安市通過政府投建、社會共建和殘疾人企業自建三種模式,推動建成5個殘疾人創業孵化基地,為56個殘疾人創業團隊提供孵化服務,帶動232名殘疾人自主創業就業。
“手藝+合作社”讓殘疾人就近靈活就業
經過清洗的玉米苞葉被撕成條狀,在一扎小麥秸稈上纏繞打結,不起眼的農業廢料搖身變為搖籃、花瓶、置物筐……這是位於陜西省洛南縣撫龍灣社區的巧手草編合作社常見的景象,這些産品大多來自當地身患殘疾的村民和行動不便的老人,多數銷往丹麥、日本、哈薩克等國家。
草編技藝原料易得、技術易學。2012年,洛南縣屈軍俠成立巧手草編合作社,通過向各生産基地周邊的貧困人口、殘障人士、殘疾人家屬提供技術培訓、發放編織原料,以及提供訂單生産、現金回收等形式的配套服務,使各生産基地周邊的貧困人口、殘障人士及其家屬,足不出戶就能靈活就業。
患有肢體殘疾的李秋鳳便是其中之一,“現在的生活感覺很充實,每個月工資一發,給兩個小孩打上生活費,很開心的!我今年的目標是攢錢買輛電動車。”
屈軍俠介紹,目前合作社已成為洛南縣就業扶貧基地,輻射帶動約5000名老、弱、貧、殘及富餘勞動力就業。
記者從陜西省殘聯了解到,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陜西省年度建設30個扶貧示範基地,輻射帶動1500名殘疾人增收,今年增加建設了60個扶貧示範基地,輻射帶動1800多名殘疾人增收脫貧。
托養中心為重度殘疾人打造舒適家園
“我手上拿的這幾個是什麼?”
“香蕉!牙膏!”
這稍顯幼稚的對話出現在西安市秋蘭重度殘疾人托養中心,工作人員在模擬超市購物場景,配合智力障礙者進行日常訓練。
托養中心前身是三橋老年公寓,隨著因殘致貧脫貧攻堅項目的開展,在當地政府支援下,托養中心招聘人才、改造園區、更新房間設施、加裝安全電梯,設立模擬超市、書畫室、康復訓練室等,努力為重度精神殘疾人打造一個舒適的生活家園。
托養中心副院長何鵬軍表示,目前托養中心共有超過100間病房,每一到兩間病房會分配專門的護士進行責任制看護,“目前已有17名精神殘疾患者回到正常的社會生活。”
托養中心運營8年來,已形成“護、醫、養”為一體的重度精神殘疾人托養體系,重點承接省、市殘聯貧困殘疾人集中托養服務項目,托養貧困殘疾人199人次,累計減免殘疾人托養費用382.8萬元,為西安近2000個殘疾人家庭解決了難題。
陜西省財政每年投入2500萬元,以建檔立卡貧困重度殘疾人為重點,對1.2萬人次重度殘疾人給予托養照護服務,對1250人次貧困重度殘疾人給予集中托養照護,為2萬多名建檔立卡持證精神殘疾人發放藥物補貼,緩解了殘疾人家庭支出和長期照護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