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權脫貧故事|東溝村搬遷前後

發佈時間:2020-10-21 16:10:10 | 來源:今日中國 | 作者:馬力 | 責任編輯:孔令瑤

關鍵詞:東溝村,小康生活,貧困村,種植,易地扶貧

貼在白彥芳家二層小樓前的大紅喜字在東溝村格外顯眼。10月2日,她的女兒剛剛從這裡出嫁。自從2007年全家從深山裏的鋪交村搬進東溝村,她家的喜事兒就一樁接著一樁。

“先是兒子當兵考上軍校,成為一名優秀的軍官;後來兒子結婚,家中又添了孫子和孫女;在鄉政府上班的老伴兒連年漲工資。”白彥芳説,眼前這短短幾年時間,鄉親們不知不覺地就邁進了屬於自己的小康生活。

▲東溝村群眾活動廣場上嬉戲玩耍的孩子們。

白彥芳家所在的東溝村,位於山西省晉中市左權縣遼陽鎮,距縣城2公里,是2003年撤並村組新設立的行政村。以前的老東溝村是坐落在縣城15公里之外深山大溝中,土地貧瘠、山害多擾,村民們面臨著行路難、吃水難、上學難、就醫難和住房難的“五難”生活。2002年,東溝新村易地選址新建,從2004年開始,先後有近800戶3000多貧困人口從老東溝村和其他貧困村搬進新村。搬遷移民通過發展特色種植和養殖,到2017年實現整村脫貧。

搬出來的“小康生活”

56歲的白彥芳每天最重要工作就是協助兒媳看好4歲的孫子和兩歲的孫女。看著房間裏活蹦亂跳的孫子、孫女,白彥芳內心的滿足與幸福全部挂在了臉上。

▲白彥芳抱著兩歲的孫女,身後門上還挂著女兒結婚時的喜簾。

2007年搬進東溝新村前,白彥芳一家四口的生活全靠在距離新村十幾公里的山溝裏的土地以及丈夫在鄉政府上班的工資。“那時候就怕老人和孩子生病住院。”白彥芳和丈夫平時省吃儉用供兩個娃娃讀書和贍養老人,一年到頭,家裏幾乎沒有存款。“每次進縣城,總奢望著一家人也能過上城裏人的生活,冬天娃娃可以在暖和的教室裏上課,不要再凍手凍腳。”

轉機出現在2007年。“這一年,我們全家搬進了東溝村的兩層小樓裏,孩子上學、老公上班都方便了,一件件好事兒、喜事兒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光顧到我們這個家。”白彥芳説,“老公現在每月工資漲到4000多元,兒子在內蒙幹消防收入也很不錯,是挪窮窩、搬新家給我們家帶來了好生活。”

▲東溝村內易地搬遷居民小樓一角。

村民的“幸福帳單”

與白彥芳家僅有一墻之隔的是村民周新芳的家。同樣是在2007年,周新芳一家搬進東溝移民新村共107.8平米的小樓。周新芳説,和車上鋪村三間透風的土坯房相比,“簡直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搬進新樓房後,周新芳一家人的生活發生了質的改變。“以前吃水靠肩挑,現在水龍頭一擰可以洗手洗菜;以前孩子上學需要走一個多小時的山路住校,現在小孫子在家門口就能上幼兒園、讀小學;以前看病需要坐車一個小時到醫院,現在10分鐘就輕鬆搞定;以前怕生病,現在醫保免除後顧之憂。”周新芳説,最讓她滿意的是現在的家庭收入,老公、兒子和兒媳在外務工每月收入穩定,她家託管在村裏養牛合作社的牛,這兩年也帶來了可觀的進賬。“全年總收入會在17至18萬元左右。”周新芳給記者曬了曬她家的“幸福帳單”。

▲52歲的周新芳和自己的孫子在搬遷後的房子裏。

在搬進東溝村之前,周新芳和老公就靠種山上的兩畝薄地和打臨工維持一家人的生活。“因為沒錢買煤,家裏始終沒有生爐子,冬天只能燒從山上撿來的柴火燒炕,屋裏冷颼颼的,房子被柴火熏得黑黢黢的,孩子白天都裹著被子在炕上,不敢下地。”現在,村民們享受到了村集體統一供暖。“不用燒柴,不用燒煤,一到冬天,整個房子都暖烘烘的,還能在家裏洗上熱水澡。”

“像周新芳家這樣年收入在15萬以上的,全村不在少數,大家搬出來後,頭腦活泛了,賺錢的門路多了,大家都在積極努力地為各自小家的小康生活奮鬥。”東溝村黨支部書記王志明介紹。

攥在手裏的“小康生活”

為實現扶貧搬遷“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近幾年,東溝村兩委先後規劃建設了1200畝核桃林、800畝附加值高的小雜糧農作物;肉牛養殖1100多頭,帶動140戶貧困戶參與。村裏還按照大戶帶頭、資産入股、示範引領的整體思路,通過合作社入股實施村級西梅種植,目前已投資200萬元,“前期投資全部由合作社進行,後期效益分配按照股份分紅,2019年和2020年雖然種植沒有收益,但合作社還是按照每年3.6萬元向村集體進行了分紅。”王志明説。

王志明説,發展村集體專業合作社,既解決了村集體經濟投入薄弱問題,同時在後期收益方面實現了資源變資本、資産變資金、村民變股民的全民盈利模式,大戶農業經濟和集體經濟同步發展,實現雙贏。“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推進‘三變’改革,帶動全村已經脫貧的人口,在不斷鞏固脫貧成果的基礎上,發展經濟林種植、觀光農業産業,逐步打造出有特色、能造血、高産出的村集體經濟,不斷增強普通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讓大家過上實打實的、能攥在手裏的小康生活。” 

▲東溝村的群眾活動廣場上打撲克的老年人。

王志明告訴記者,去年,東溝村每人平均收入8600元,今年每人平均收入將突破1萬元,村集體收入將突破260萬元,家家都鉚足了勁謀發展。

穩得住的“搬遷成果”

左權縣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不便的交通、貧瘠稀少的土地曾讓這裡的群眾世代受窮。易地扶貧搬遷就是要解決“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現實難題。

“隨著脫貧攻堅力度的不斷加大,到2018年底,全縣共完成4578人的易地搬遷任務,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806人,同步搬遷772人,涉及整體搬遷村32個,東溝村就是全縣集中安置點之一,是晉中市易地扶貧搬遷的一個縮影。”左權縣扶貧辦主任巨維榮向記者介紹。

為解決全縣易地搬遷後續産業發展難題,2018年至2019年,全縣共投資1770.28萬元,在32個整體搬遷貧困村實施適合當地發展、收益快的光伏發電扶貧項目,直接帶動615戶貧困家庭戶均增收1100元。

▲左權縣在整體搬遷貧困村實施的光伏扶貧項目。

今年,為拓寬深度貧困村貧困戶增收渠道,全縣以深度貧困村為實施主體,投資885.14萬元發展了特色有機種養殖産業。“為讓搬出的貧困人口能有一份可持續的就業收入,我們為整體搬遷村的1559戶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戶,提供環衛、保安、保潔、園林綠化等公益崗位,實現了易地扶貧搬遷貧困人口就業安置的全覆蓋。”巨維榮説,全縣易地扶貧搬遷是一項難度很大的工作,穩定脫貧成果更是難上加難,要在不斷進行創新工作方法的同時,穩住得來不易的“扶貧搬遷成果”。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