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中宣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督戰未摘帽貧困縣”主題採訪團走進東鄉縣鎖南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感受這裡搬遷群眾的幸福生活。
站在東鄉縣城遠遠眺望,行道樹上枝葉繁茂,綠化帶間鮮花怒放,柏油公路伸向遠方,車輛和行人來回穿梭。
“看!那就是城南社區,是縣裏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它的建設破解了偏遠山區群眾持續發展的難題。”順著東鄉縣委宣傳部部長馬國龍手指的方向望去,一棟棟高樓鱗次櫛比,樓房側面“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9個碩大的紅字格外醒目。
走進城南社區,幼兒園、小學、衛生室、黨群服務中心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隨處可見老人喜笑顏開,孩子盡情奔跑,好一幅幸福生活的動人畫卷。
説起搬遷後的生活,城南社區群眾馬世祥的臉上堆滿笑容。“我們的日子好著哩,住著電梯房,出門能掙錢,跟城裏人的生活沒啥兩樣。”
馬世祥的家曾住在東鄉縣龍泉鎮坪莊村。那裏山大溝深,土地貧瘠,群眾大多過著靠天吃飯的日子。提起過去的苦日子,馬世祥擺擺手説:“老天賞臉,一年到頭也就勉強填飽肚子;老天不賞臉,一年的辛苦就算白費。”
今年年初,馬世祥一家享受到易地扶貧搬遷的好政策,順利搬進縣城南部的城南社區。他怎麼也想不到,住進這麼好的高層電梯房,自己竟然一分錢也沒花。
“縣裏把房子裝修好了,群眾只需要買幾樣傢具就可以入住,大夥對搬遷後的生活很滿意。”城南社區黨委書記馬福輝介紹説,社區共有搬遷群眾1710戶9601人,都是來自全縣22個鄉鎮的建檔立卡貧困戶。
東鄉縣許多村莊地處大山深處,交通不便、靠天吃飯,群眾很難找到增收路徑。面對山區群眾的脫貧難題,縣裏主要負責同志一致認為:搬,才有希望;搬,才能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東鄉縣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按期實現脫貧目標的最緊迫最重要任務來部署推進。僅2016年以來,全縣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累計投資就達16.52億元,通過集中安置、樓房安置、回購公租房安置及“插花”安置等多種方式,努力讓貧困群眾搬出大山。
搬遷只是手段,實現長期穩定脫貧才是最終目的。為精確掌握群眾增收意願,東鄉縣按照“一人一卡、一點一冊、一月一更新”的原則,抽調專門力量,對所有搬遷群眾的家庭結構、産業發展意願、就業能力、培訓需求、就醫就學等情況進行逐戶逐人摸底調查,全面摸清底數,建立詳實臺賬,做到分年齡、分技能、分意向、分需求,形成搬遷戶就業崗位功能表、就業狀態清單和勞動力資源帳單,為精準化實施技能培訓、産業就業幫扶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得知馬世祥有學習烹飪技術的意願後,城南社區工作人員與縣職業技術學校對接聯繫。很快,馬世祥成為職業技術學校的學員。
“從理論學習到實踐操作,我只用了一個月就順利拿到廚師職業技能證書。”學到技術後,馬世祥很快在縣城找到一份廚師的工作,一個月4000多元的穩定收入,讓一家人的生活有滋有味。
不僅如此,東鄉縣還通過開發公益性崗位、創建扶貧車間、組織勞務輸轉、貸款扶持自主就業等多種方式,激發易地搬遷群眾脫貧內生動力,拓寬增收渠道。
如今,城南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裏4445名具有勞動力的貧困群眾中,已有3472人實現穩定就業。他們正通過努力逐步擺脫貧困,在全面小康的道路上越走越寬廣。(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王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