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巴山腹地扶貧路 看唐家壩的“牛”産業

發佈時間:2020-09-07 09:24:57 | 來源:人民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孔令瑤

關鍵詞:張紅永,種植,貧困戶,唐家壩村,安格斯肉牛

陜西漢中市的漆樹壩鎮唐家壩村,坐落于巴山腹地的群山之中。從勉縣縣城向西南驅車約50公里,一路蜿蜒起伏,海拔高度逐漸上升至1000米以上。再往裏走,就來到了一座山間“牛舍”。

2018年底,這裡由中國鐵路總公司投資167萬元建設的生態肉牛養殖基地正式完工,並於2019年正式投入使用。在這個總佔地面積1200平方米的養殖基地內,飼養了肉牛100頭,以西門塔爾、夏洛萊、安格斯三種肉品等級較高的肉牛品種為主。

“現在的規模變得比以前更大了,設施更完善,參與的養殖戶更多,而且都能從中受益”。張紅永是村裏養牛合作社的帶頭人,早在2016年,張紅永在自己的摸索下,已經有了20多頭牛的養殖規模。當時,雖然東挪西借湊了三萬多元,蓋了兩間單磚木頂的牛棚,但已經是全村養牛規模最大的養殖戶。“家裏面的日子總算好了一些,但是養的都是土黃牛,賣不上價,還欠了債,再想發展很困難。”張紅永回憶道。

2016年,西安機務段精準扶貧工作隊正式進駐唐家壩村。經過實地調研,工作隊發現村內坡地、林地居多,氣候環境適宜養殖業發展。同時,村內耕地種植的農作物豐富,可提供充足的青飼料和幹飼料供養殖。

在了解到張紅永養牛的經驗後,工作隊鼓勵他擴大規模。最終,由張紅永領頭、61戶貧困戶參與的“勉縣唐家壩村紅永生態種養殖專業合作社”成立。從此,養牛成了深山裏的新興産業。

  張紅永與秦海斌在養殖基地內。國鐵北京局 楊寶森 攝

“肉牛的生長快,抗病能力強,耐寒也不怕潮濕。經過我們的摸索,發現肉牛原産地歐洲的氣候條件與唐家壩相似,很適合在這裡飼養”。唐家壩駐村扶貧第一書記、來自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有限公司西安機務段的秦海斌一邊向記者介紹肉牛特點,一邊盤起了收入賬:“今年年初,我們成功銷售了20頭安格斯肉牛,價值40萬元;我們繁育小牛40多頭,目前也已經銷售了20頭,收入20余萬元。”

“上個月,我們還聯繫了新鄉縣的宏亮牛肉乾加工廠,簽署了銷售協議,每年銷售60頭,銷售額達到176萬元,達到定期穩定供應。”

肉牛飼養基地通過“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經營模式,讓村裏的貧困戶通過認養母牛、領養小牛、牧草飼料“種植+包收”,以及提供工作崗位等五種模式,帶領當地群眾脫貧致富。

談到在這裡務工能如何帶動群眾收入,張紅永談到,“我們長期有幾位貧困戶在此務工,根據工種不同,每年工錢能給到2萬至4萬元。”每個貧困戶還可領養一頭小牛,每頭牛在7個月的認養週期後,年底按斤結算回收。張紅永算了一筆賬:“領走時小牛400斤左右,養大了有800斤,按照每斤10元的價格收購,一頭牛可以為每戶增收4000元左右。”

興一個産業,活一片經濟,富一方群眾。除了養牛,養殖基地還帶動了當地種植作為牛飼料的“高丹牧草”,形成了完整供應體系。“高丹牧草”由高粱和蘇丹草雜交而成,是適用於肉牛的草飼料。經過走訪,最終帶動26戶貧困戶種植高丹牧草,為肉牛養殖基地提供了飼料保障。同時,唐家壩村大量種植的玉米也能加工成牛飼料,得到完全利用。農戶將玉米賣給養殖基地作為飼料加工,不但收購價更高,還解決了加工繁瑣、山區向外運輸不便的問題。

養殖基地一旁,由國鐵集團援建配套的飼料攪拌機、打包機轟隆作響,秦海斌拿起封裝帶,在飼料打包機上裝了滿滿幾袋,對記者説,“隨著養殖數量不斷擴展,自動化設備也逐步完善,解決了現代化養殖的大規模需求。”

幾年來,國鐵集團和西安局集團公司共計向唐家壩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投入了217萬元資金,用於援建唐家壩村肉牛養殖項目。在認養母牛、領養牛犢、種植飼料、土地流轉、長短期務工五種幫扶模式下,帶動61戶貧困戶依靠分紅平均每戶增收1300元;有11戶依靠領養戶均增收4000元;依靠種植牧草、飼料包收帶動22戶平均增收973.1元;依靠務工帶動8戶平均增收1493.8元。同時,還通過流轉34.1畝貧困戶土地用於種植牧草,帶動9戶平均增收1136.7元。

如今,産自這裡的高品質牛肉,走出了蜿蜒的山溝溝,走進了扶貧産品展銷會,已成為唐家壩村的“牛”産業。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