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屈冬玉,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總幹事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總幹事屈冬玉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近年來,全球饑餓人口始終有增無減,令人痛心。儘管亞洲經濟發展勢頭強勁,但同時全球一半以上的饑餓人口也位於亞洲。當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導致區域經濟增速放緩,進一步威脅糧食安全狀況。
南亞地區的狀況尤為嚴峻。預計到2030年,當地長期食物不足的人口將增加近三分之一,達3.3億人。在南亞次區域,最為貧窮的五分之一群體中兒童發育遲緩的比例超過半數以上,高於世界其他地區,影響下一代的發展。亞太其他地區也都面臨著各類挑戰:太平洋島國的兒童消瘦現象發生率處於全球最高水準,東亞地區的健康飲食絕對成本居世界首位(健康飲食不僅在於計算卡路裏,更在於確保均衡營養)。最為嚴重的是,亞洲及太平洋區域也是全球兒童和成年人肥胖和超重增速最快的地區。
當前,我們面臨著兩大挑戰。一是新冠肺炎疫情,不僅嚴重損害了人們的健康,也對生計造成打擊;二是饑餓問題,國際社會承諾在十年內消除饑餓,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2(零饑餓)。
應對這兩大挑戰需要拓展新思路並形成更為堅定的政治意願。過去,強勁的經濟增長支撐著我們不斷取得進展;但今時不同往昔。
面對新形勢,需要新想法、新對策。
我們需要採用新舉措來提高整個糧食體系的韌性,包括探索電子商務等新型行銷渠道、提升效率、減少損失、提高産品品質並改善存儲設施。這對於保障健康食物的流通和生産者收入至關重要。同時,發展普惠金融,增強和壯大農村供應鏈也將發揮關鍵作用。
近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糧農組織)全面啟動了“2019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應對和恢復計劃”,採取靈活協調的全球應對措施,在國家、區域和全球各層面動員多種形式的資源和夥伴關係,保障所有人都能獲得有營養的食物。該計劃致力於減緩疫情直接影響,同時增強糧食體系和生計的長期韌性,促進落實聯合國“重建更美好家園”議程,助力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我們取得了積極進展,但首先必須從根本上解決最為緊迫的問題,通過持續創新提高農民的活力、創業能力和競爭力。
我們要促進小農戶生産有營養的食物,而無需擔心農作物歉收,從而惠及亞太和其他區域的饑餓人口。為此,小農戶亟需獲取資金、技術和創新成果。同時,我們還應宣傳健康飲食的重要性,確保引導有力需求,幫助農民銷售産品。
亞太區域幅員遼闊,充滿活力。這裡擁有眾多優秀的農業科學家、研究機構和不斷涌現的創新思想。從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太平洋地區,到中國、印度、日本、南韓和新加坡等國,這裡的創新者不斷證明了新科技帶來的普惠效益。
例如,通過無人機監測洪水和有害生物風險、利用智慧手機應用程式識別植物病害、運用先進遺傳學技術進行作物和家畜育種、發展精準農業和水産養殖系統保護水體等自然資源、推廣室內農業以及用於營養監測和指導採購的消費工具等。
行動,刻不容緩。面對挑戰,仍需各方積極參與,包括政府、學術界、私營部門、聯合國機構、民間社會組織、國際金融機構,還有為我們提供食物的小農戶。我們要齊心協力、攜手並舉,戰勝疫情、克服挑戰。
為此,糧農組織啟動了“手拉手”行動計劃來應對我們面臨的共同挑戰。9月1日至4日,由不丹王國政府主辦的糧農組織亞洲及太平洋區域線上會議將為46個成員和其他夥伴加快行動、利用資源提供寶貴機會。
通過共同努力、相互學習、攜手貢獻,我們定將克服疫情和饑餓這兩大挑戰,推動農業糧食體系實現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