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白韻之)8月27日,中國農業大學國際發展與全球農業學院線上舉辦了第19期發展知識學術講壇。來自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國際發展與全球農業學院的于樂榮副教授以“産業扶貧的社會基礎”為主題進行了分享。本次講壇由中國農業大學國際發展與全球農業學院副院長、國家鄉村振興研究院副秘書長唐麗霞教授主持。
首先,于樂榮對産業扶貧政策及效果做了回顧。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大規模開始進行扶貧開發的時候,産業發展帶動貧困地區和貧困農戶脫貧就成為重要的扶貧手段。産業化扶貧的概念在2001年《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中正式提出,作為“一體兩翼”扶貧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一體”指整村推進,“兩翼”指勞動力轉移培訓與産業化扶貧。産業扶貧的核心是要發展貧困地區的特色優勢産業,針對貧困農戶建立穩定、持續、長效的增收機制。她指出,以往的産業扶貧實踐中存在一些問題,單一“輸血式”分發生産資料、“扶強難扶弱”、産業同質化低效競爭等。
于樂榮分享了脫貧攻堅以來産業具有創新意義的扶貧車間、電商扶貧和龍頭企業帶動等三種扶貧實踐案例。扶貧車間模式有三種類型,各地有著不同類型的具體實踐,從扶貧資金的投入來看,如果使用財政專項扶貧資金以及整合資金建設的扶貧車間産權歸集體所有,如果沒有達到扶貧車間標準由合作社或個人自建則産權是歸合作社或私人所有。電商扶貧近年來發展迅速,地方政府以扶貧貸款方式向合作社或公司注入資金。電商主體享有農産品定價的溢價空間,中間環節縮短使得農戶能獲得高於傳統收購模式下的銷售價,這是一個貧困農戶能夠通過電商獲得更高的收益的原因。
于樂榮還對案例中的益貧機制和社會基礎進行了探討。産業扶貧的創新實踐之所以能給貧困人口提供激勵,關鍵在於它為貧困人口創造了一個新的增收空間。從利益聯結機制來看,政府提供了制度保障,財政專項資金的投入突破了包括龍頭企業在內經濟主體投資不足的約束,一定程度上撬動了鄉村資本在農村的再投資,因此在引導資源配置上提供了外部的干預,從而改變市場條件下資源配置不利於貧困人口的結構,在追求扶貧目標上發揮了政府的作用。各經營主體在實施産業扶貧項目的過程中因具有內緣關聯性,在經濟活動中遵循社會邏輯,形成有效的良性互動,形成了激勵相融的機制。
最後,于樂榮指出,在産業扶貧的發展過程中,需要注意三類問題,扶貧車間人員的福利及勞動保護的問題,扶貧資産的歸屬、管理和後續收益分配問題,貧困戶入股分紅收益退出及扶貧貸款償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