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洛哈村:奏響脫貧致富新生活的“公路之歌”

發佈時間:2020-08-31 14:16:15 | 來源:中國網·中國扶貧線上 | 作者:張蔚藍 | 責任編輯:王虔

關鍵詞:阿布哈洛村,公路,脫貧攻堅,發展

中國網/中國扶貧線上訊 (記者張蔚藍)“夢想在什麼地方?總是那麼令人嚮往。”這是所有深受貧困滋擾的大涼山人民的共同心聲。地處四川涼山州的阿布哈洛村曾是一片“未開發”之地,經濟社會發展滯後,村民從山上往家裏背馬鈴薯要走2個小時。2020年5月26日,阿布洛哈村通村公路全線貫通,這裡成為了全國最後一個通公路的建制村,山谷隧道中駛來了客運車,也放飛了村民們的夢想。

image.png

5月26日,阿布洛哈村通村公路全線貫通,成為全國最後一個通公路的建制村,公路連接了鄉村與城市,打通了貧瘠與富足、困頓與希望。張蔚藍/攝

一根索道:見證命運改變

三年前,22歲的吉列子日成為了阿布哈洛村第二任村支書。

阿布洛哈村在彝語裏意為“高山中的深谷、人跡罕至的地方”,被認為是閉塞的、落後的代名詞。村裏最高海拔達2000余米,三面環山、一面臨崖,屬於深度貧困“最後堡壘中的堡壘”。

在村子里長大的吉列子日,成為這裡的第一個大學生,求學的經歷讓他的命運徹底發生了改變。“小時候父親堅持讓我和哥哥去上學,我們是村裏讀書最早的兩兄弟,他自己讀過書,所以就算那時候村裏人都不理解,他還是支援我們一直讀到了中專畢業。”吉列子日説。

由於當時村裏沒有小學,吉列子日只好到金沙江支流西溪河對岸的金陽縣山江鄉中心校讀書。走路、過溜索,每天來回要10個小時。 “我上小學的時候,二哥帶我每天溜55米的索道到對面的縣城上學,下雨的時候非常驚險,就用塑膠袋包住書包。我就是這樣從這裡走出去的。”吉列子日回憶道。

一條公路:打開脫貧致富大門

從小學畢業到上中專、大專,這條求學之路吉列子日花了將近十年的時間。而在他的家鄉,從村民們需要揪著馬尾攀爬懸崖峭壁3個多小時才能出村,到如今打通“3.8公里的硬化路+400米的纜車擺渡”,最終形成“三隧一橋”的對外通道,阿布洛哈村“走”了幾十年。吉列子日與他的村莊命運相互交織,既是見證者,也是參與者。“畢業兩年後,我回到家鄉,當時村裏換屆,要求村支書必須具有中專以上文化,所以我就留下來了。”這位年輕的村支書説。

image.png

阿布洛哈村貧困戶的新房子。張蔚藍/攝

據介紹,阿布哈洛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有29戶182人,其中常住人口150余人,一度貧困發生率高達72%。2006年以前,該村每人平均收入不到200元。“今年年底全國脫貧攻堅就要圓滿收官了,我們村也決不能拖後腿,從去年8月到今年8月,我們村的每人平均收入已經達到了9000元,已經完全達到了貧困村的退出標準。”吉列子日説。

道路通則百業興。在他的帶領下,村裏積極探索發展産業致富的道路。“為村民們服務,幫助他們過上更好的日子,這是我最大的心願。”吉列子日介紹,通過“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扶貧模式,阿布洛哈村規模發展凱特芒果、白魔芋、核桃、青花椒等特色産業600畝,試點種植中藥材三叉白芨和特色水果小米芭蕉等,下一步還將發展原生態旅遊,將老房子改造成民宿,鼓勵當地村民和貧困戶開闢村裏的老路,利用農旅結合的發展模式,將青山變金山,打通群眾致富之路。

一輛巴士:通向美好生活

短短3.8公里的通村硬化路,解決了村民們日常出行的難題,突破了他們通向美好新生活的屏障。每天早上6點,村民們可以花費40元,不到2個小時就能從村組到達46公里以外的布拖縣城。每天下午1點左右,七座巴士會載著滿載而歸的村民返回村寨,這群曾經難以走出大山的人民,也開始有了走到城裏採購、務工、參軍和上學的機會。

image.png

8歲的小姑娘吉列麼有雜,在村裏的小學上二年級。張蔚藍/攝

村子裏通了電、建設生活用水管道,貧困戶告別了破舊的茅草房和土坯房,都住上了雙層鋼結構安全住房。村裏還建有一座養老院、一座小學, 53名學生在家門口就能入校上學。8歲小姑娘的吉列麼有雜,現在在村裏的小學上二年級,她的爸爸在山下幫忙蓋房子,每天有200元收入。通公路以後,她第一次走出去看到外面的世界。“以前沒有出去過,媽媽生病了她才能出去看病,我就在家裏等著。現在有時爸爸會坐車帶我和弟弟們到城裏去買鞋和襪子。”她笑著説。

夏季,在阿布洛哈村,一條馬路宛如銀灰色的緞帶纏繞著雲霧繚繞的綠色峽谷,山腰處一座座白墻灰瓦的彝家新居依山而建。一場小雨過後,一縷陽光喚醒這座小村莊,它散發出了驚人的美。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