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扶貧”開闢脫貧攻堅廣闊天地

發佈時間:2020-08-21 11:10:41 | 來源:學習時報 | 作者:徐清源 單志廣 | 責任編輯:孔令瑤

關鍵詞:智慧,扶貧工作,國家課程,高清視頻,扶貧攻堅

今年是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確保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的任務更加艱巨,“扶貧先扶智”“扶智須智慧”。近年來,資訊化、網路化、數字化、智慧化手段在經濟社會發展和扶貧工作中得到廣泛應用,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與數字鄉村建設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智慧扶貧”在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速構建智慧社會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決戰決勝需要“智慧”

“凡作事,將成功之時,其困難最甚。”現在,脫貧攻堅到了最後關頭,剩餘脫貧攻堅任務都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是最難啃的硬骨頭。新冠肺炎疫情帶來新的挑戰,群眾外出務工受阻,扶貧産品銷售和産業扶貧存在困難,幫扶工作受到影響,一些已脫貧人口還存在返貧風險。鞏固脫貧成果難度很大,脫貧攻堅工作需要加強。

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通過補齊城鄉資訊基礎設施短板,用智慧化手段不斷提升基層綜合治理和民生服務能力,推進精準扶貧協同聯動,加速傳統産業數字化轉型,帶動鄉村創新創業,在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年來,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與數字鄉村建設相互促進、相互融合,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的“智慧扶貧”創新發展、深入人心,有效提升了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提升了扶貧攻堅的精準性、敏捷性和智慧度。

打通“最後一公里”,補齊資訊基礎設施短板

農村資訊基礎設施顯著完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農村資訊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縮小城鄉差距。“要想富,先修路”,資訊時代,“修路”不只是公路、鐵路,還包括“網路”“資訊高速公路”。各地區、各有關部門結合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著力提升資訊基礎設施水準。積極推進“村村通”和“電信普遍服務試點”項目建設,提升4G和寬頻網路覆蓋水準,截至2019年10月,我國行政村通光纖和通4G比例均超過98%,貧困村通寬頻比例達到99%,實現了全球領先的農村網路覆蓋;試點地區平均下載速率超過70M,基本實現了農村城市“同網同速”,網路扶貧行動取得明顯成效。

城鄉數字鴻溝不斷縮小。《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農村地區網際網路普及率為46.2%,較2018年底提升7.8個百分點。雖然仍與城市網際網路普及水準(76.5%)存在較大差距,但是城鄉地區網際網路普及率差異縮小5.9個百分點,城鄉之間數字鴻溝不斷縮小。通過智慧城市建設,智慧手機和寬頻網路持續普及,中國廣大農村及偏遠地區貧困群眾逐步跟上網際網路時代的步伐,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通過“一屏”接觸到智慧城市建設帶來的更便捷的公共服務和更多元的資訊機會,共用數字經濟的發展紅利。

網格化透明化管理,提升基層綜合治理能力

聯防聯控,優化基層網格化管理。加快建設資訊化、智慧化農村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繼續推進農村“雪亮工程”建設。多地將“雪亮工程”建設融入脫貧攻堅目標任務,農村地區逐漸補齊視頻監控建設短板,尤其是加強了貧困村的高清視頻監控探頭等前端採集設備建設和層級間網路系統整合。結合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持續推進,城鄉、區域、部門之間縱向聯動、橫向打通,形成了以綜治資訊化為基礎的市、縣、鄉、村多級的綜合治理和應急指揮機制,並進一步整合社會視頻資源和群眾防控力量,形成了聯防聯控、群防群控的網格化管理體系,為貧困村裝上了“雪亮的眼睛”。資訊化、智慧化手段有效提升了基層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水準,助力平安鄉村建設,提高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智慧黨建,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伴隨著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電子政務網路建設,“網際網路+黨建”逐步深化到基層組織,為農村黨員教育培訓、農村黨務、政務管理提供了更精準、更豐富、更公開的智慧化手段。通過黨建資訊平臺系統和數字電視專網等載體進行黨員教育和惠農資訊的網路資源部署,實現“送課到府”和“零距離服務”,加強黨組織、黨員群眾和扶貧幹部的有機聯繫,同步支撐了黨員教育培訓全覆蓋和精準脫貧工作。

政務服務下沉基層,推動民生服務公平普惠

“網際網路+政務服務”發揮惠民實效。通過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打造透明高效的服務型政府,依託全國一體化線上政務服務平臺,構建多元普惠的民生資訊服務體系,將網上的政務服務資源滲透到鄉鎮(街道)政務服務中心和村(社區)便民服務點,尤其是在勞動就業、社會保險、社會救助、扶貧脫貧等重點領域,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手段,為困難群眾提供便捷的綜合服務,保障基本民生需求,推進政務服務的公平普惠。許多智慧城市建設的先行城市和地區,通過對口幫扶,將“網際網路+政務服務”的先進技術、資源和管理經驗運用到對口幫扶地區,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不僅提升了貧困地區人民群眾的辦事體驗,也優化了當地企業的營商環境,促進了經濟發展的良性迴圈。

涉農綜合服務廣泛覆蓋。自從2017年開始全面實施資訊進村入戶工程,到2019年底已經在全國接近70%的行政村建成了38萬個益農資訊社,各類服務資源通過益農資訊社向農村下沉,充分發揮益農資訊社在廣大農村的政策宣傳“放大器”和村情民意“感測器”作用,許多地方優先實現了益農資訊社在幫扶困難村的全覆蓋,成為脫貧攻堅資訊化服務的重要組成。

推進扶貧數據整合,助力扶貧工作精準施策

推進扶貧數據整合共用。通過智慧城市建設,不斷打通部門間的資訊壁壘,優化整合了業務流程,極大提高了部門之間的數據共用和協同聯動能力,也有力支撐了扶貧工作從手工化、紙質化向資訊化、平臺化的轉變。在現有扶貧資訊平臺和脫貧攻堅大數據管理平臺對扶貧數據收集、匯聚的基礎上,扶貧業務數據與各部門的相關數據對接碰撞,一方面有利於統籌制定社保、醫療、就業、産業發展等各領域的扶貧開發政策,加大跨層級、跨區域、跨條線的扶貧資源整合力度;另一方面,有利於低保、低收入、臨時救助、保障房、農村危房改造、特困供養人員等各類救助申請對象的經濟狀況核對和貧困戶識別,減少人為操作帶來的干擾和錯誤,確保社會救助與扶貧工作的公平公正,做到“扶真貧”。

扶貧大數據支撐精準施策。“一戶一個二維碼”,貧困戶電子檔案不斷完善,扶貧對象基礎資訊可以交叉驗證核準核實,扶貧工作進展得以如實記錄,精準扶貧資訊的動態管理成為可能。扶貧大數據匯總到“領導駕駛艙”“城市大腦”,通過對貧困人口、貧困狀況、致貧原因、扶貧情況的數據挖掘和分析,並實現對扶貧工作的科學決策、監督考核。不同地方結合自身的産業特色和要素稟賦優勢,根據貧困原因、貧困類型、地域、人群等分類實施扶貧政策,實現了更加優化配置扶貧資源,推進扶貧項目管理和扶貧資金流向監管,提高了扶貧工作的精細化管理水準。在疫情期間,密切關注因疫情影響家庭收入而存在致返貧風險,開展線上幫扶,及時通過手機APP上報並安排落實保障救助措施。用好建檔立卡資訊系統,不搞進村入戶,為基層減負。

構建智慧醫療體系,紓解因病致貧返貧難題

結合醫聯體和分級診療體系建設,各地不斷完善的智慧醫療體系成為健康扶貧的重要支撐。市級醫療衛生資訊平臺接入市、縣(區)各級醫院、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全市醫療機構進行數據交換和協同聯動,城鄉居民電子健康檔案貫穿始終,推行遠端醫療到村、線上慢病管理到戶、大病集中救治。通過智慧醫院建設,基層醫療機構資訊化水準不斷提升,引導醫療機構向農村醫療衛生機構提供遠端醫療、視頻會診和遠端醫護培訓等服務,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偏遠農村和貧困地區醫療資源匱乏的問題。

扶貧先扶智,智慧教育推動教育資源均等化

深入推進“網際網路+教育”,充分利用智慧教育雲資源,推動城市優質教育資源與貧困地區學校結對幫扶,幫助鄉村學校開足開好開齊國家課程,通過遠端互動教學研、“翻轉課堂”等形式,實現課堂跨空間、知識零距離,“讓山溝裏的孩子也能接受優質教育”。通過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的實施,解決了400多萬偏遠貧困地區學生因師資缺乏而開課不足的問題,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普惠共用。

加快網際網路與産業融合,帶動鄉村創業創新

“網際網路+文化旅遊扶貧”新意百齣。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在文旅扶貧中深化應用,充分發掘多樣化文旅資源,推進鄉村優秀文化資源數字化,建立“數字文物資源庫”“數字博物館”。一方面加強了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另一方面也通過網際網路資訊平臺整合分散的鄉村旅遊資源,強化線上推廣、品牌建設和數字化賦能,豐富了鄉村旅遊的文化意涵和宣介渠道。通過智慧文旅業態培育和鄉村文化旅遊産業建設,不僅吸引更多人親近鄉土自然,“留住鄉愁”,更幫助貧困地區擺脫“美麗的貧困”。

“電商+”扶貧為貧困人群增收賦能。發展特色農産品電商,促進工業品下行和農産品上行,帶動鄉村一二三産融合發展,不僅是實現脫貧致富、改善生活品質的重要方式,同時也是貧困人群接觸網路、進而實現資訊賦能的良好契機。近年來,有關部門深入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推進“網際網路+”農産品出村進城工程,提升農村物流服務覆蓋面和服務品質,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取得顯著成績。2019年,農産品的網路零售額已經突破了3975億元,同比增長27%,帶動300多萬貧困農民增收。在疫情期間,電商平臺成為“消費扶貧”的主要渠道。政府負責人、知名電視主持人、藝人和“網紅”等積極參與,一起為受疫情影響嚴重地區直播“帶貨”,宣傳地方土特産品,貧困地區農産品銷量不斷攀升。

智慧農業促進農業轉型升級。物聯網、遙感、大數據、雲計算、無人機等資訊技術與農業融合,加大了農業生産的智慧化。在各地農業公共服務資訊平台中,整合了現有各類農業服務系統及資訊資源,促進涉農數據互聯互通,加強農機共用和農技交流,幫助農民增産增收、適銷對路。同時建立農産品標準化體系和溯源體系,開闢貧困地區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地理標誌農産品認證或登記的綠色通道,通過跨區域、跨領域的平臺對接強化産地與消費地監管資訊共用、協調對接,保障貧困地區特色農産品品質安全,也讓農産品賣出好價錢。

在智慧城市建設的推動下,各地結合地方特色和産業優勢,加速實現傳統産業數字化轉型,發展智慧農業提升農業現代化水準,創新文化旅遊扶貧、電商扶貧、消費助農、直播帶貨等多種模式,因地制宜發展“網際網路+”特色主導産業,輻射和帶動鄉村創業創新,切實提升了農民收入和致富技能,“智慧扶貧”開闢了脫貧攻堅奔小康的廣闊天地。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