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煥發新活力(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發佈時間:2020-08-18 09:33:2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作者:鐘自煒 史鵬飛 | 責任編輯:孔令瑤

關鍵詞:文化創意産業,古民居,古村,小康生活,墻黛瓦

論地利,龍潭村並無優勢。自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城出發,沿著蜿蜒山路,車行近1小時才能抵達。

論人氣,龍潭村遠近聞名。天南地北的藝術愛好者紛至遝來,今年“五一”假期到訪遊客超過2萬人次。

小小山村緣何廣受青睞?“是一支畫筆改變了龍潭村。”屏南縣傳統村落文創産業項目總策劃林正碌説,從開設公益畫室起步,龍潭村發展文化創意産業,走上了一條鄉村振興之路。

“以畫為媒,村民增加了收入,開拓了眼界”

當30歲的沈明輝拿著畫筆站在畫布前,眼中透露出無比的熱愛。

沈明輝是屏南縣雙溪鎮雙溪村人,自小身體有疾,16歲喪母,與修鞋匠父親相依為命。2015年底,在屏南縣殘聯介紹下,他來到林正碌開辦的龍潭村公益藝術教學中心。“教學中心免費提供繪畫材料,如果畫作賣出去,扣除成本後的收入全給作者。”沈明輝決定試一試。

雖説並無繪畫基礎,可老師教得耐心,沈明輝學得認真。短短幾個月後,他就能在畫板上揮灑起來。

拿起畫筆4年多,沈明輝逐漸形成自己的繪畫風格,作品也在網路上有了市場,每月能有四五千元的收入。“通過畫畫,我能自食其力了,眼界更加開闊,人也更加自信。”2017年,沈明輝的作品被送往法國里昂參加當代藝術雙年展。他還開辦了個人工作室,不少人慕名前來欣賞、購買畫作。

現在,沈明輝在網上電臺開了專欄。“過去我活在自卑當中,很多事情沒有勇氣去挑戰。”他在節目中説道,“在繪畫中,我敢於挑戰嘗試,在生活中,我也可以。”

如今,龍潭村受過繪畫培訓的村民已有近百人,在畫布上展示家鄉新貌成了不少村民的愛好。“以畫為媒,村民增加了收入,開拓了眼界。”林正碌説。

“村子最明顯的變化,就是重新熱鬧了”

“龍潭村缺乏産業支撐,村民大多外出務工,1400多人僅剩200多人常年留守。”龍潭村第一書記夏興勇告訴記者,村裏有120多棟明清建築,因歲月侵蝕而漸漸衰敗,不少已經廢棄,想要保存下來需要重金修繕,拆除重建又於心不忍。

借著文創産業興起,夏興勇希冀村子重聚人氣、找回活力。但在不少村民眼裏,這像是一種奢望,“村裏人都往外跑,咋指望吸引城裏人?”

“我與龍潭村是一見鍾情。這裡溪水穿村而過,民居極富特色。”2017年,江西小夥子曾偉在龍潭村租下一棟有著百年曆史的村居,將其改造為“隨喜書屋”,打造以讀書為主題的生活空間。“附近村民如今常來這裡喝茶、看書,書屋也成了遊客的必到之地。”

“文創發力助推鄉村振興,像曾偉這樣的文創人才成了我們重點引進的對象。”夏興勇説,龍潭村委將古民居以每平方米年租金3元、15年使用期承租給外來業主,業主負責出資修繕,租金收益歸村民所有。具體的修繕工作由村裏特別聘請的老工匠負責,按“修舊如舊,保持原貌”的原則進行。

“村子最明顯的變化,就是重新熱鬧了。”夏興勇説,經過幾年努力,古民居被賦予新的文化功能和價值,“來自北京、上海、重慶等地的100多人走進龍潭村,將36棟老宅改造成各類文創空間。”

更讓夏興勇欣慰的是,在外來文創人才及其文創項目的帶動下,300多名在外打拼的龍潭村民回到家鄉創業謀發展。

“向著業態成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探索前行”

漫步龍潭村,入目即是風景。青石板路,小橋流水,黃墻黛瓦沿溪而建,讓人流連忘返。

隨著名氣越來越大,龍潭村從昔日的“空心村”變為遊客和藝術愛好者眼中的“網紅村”。

“村裏休閒旅遊業紅火了,我和老伴將家裏的老屋改成了民宿,節假日遊客爆滿,週末一房難求。”村民陳孝高告訴記者。

2017年5月,屏南縣成立傳統村落文創産業項目指揮部,每年安排專項財政預算資金1000萬元,用於文創産業引導、扶持和孵化,推動文創人才和企業集聚。

政策扶持下,龍潭村以農民畫室為發軔平臺,正逐步建立起多層次的文創産業格局,推動全域旅遊發展和農村經濟轉型。

龍潭村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四平戲”唯一留存的地方。數百年來,“四平戲”依靠這裡的農村藝人口傳身授。自龍潭村建起四平戲博物館,76歲的陳秀雨不時登臺為村民和遊客唱戲。

村民陳孝好的家釀黃酒走俏了。紅曲黃酒釀造技藝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是龍潭村家家都會的手藝。陳孝好自家酒窖裏儲藏的黃酒,如今在電商平臺的售價比以前高出幾倍。

青山依舊,黛瓦如故,龍潭村煥發新活力。村裏的常住人口已增至600余人,每年吸引遊客超過20萬人次。

“去年村民每人平均收入18350元,比引入文創産業前增長了3倍。”林正碌説,龍潭村已初步形成特色文創産業,“下一步還要向著業態成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探索前行,釋放更大的發展潛能。”

《 人民日報 》( 2020年08月18日 01 版)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