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瓦迪縣18個貧困村的410戶貧困戶,戶均年增收9497.85元。”
“阿克蘇市10個貧困村的300戶貧困戶,戶均年增收7087.83元。”
……
近日,浙江省農科院園藝所副所長蔡為明研究員收到了一份來自新疆阿克蘇地區的統計報表。浙江省科技援疆“萬畝億元”工程黑木耳種植項目進行了階段性驗收,已讓數千戶貧困戶增收。
作為該項目技術負責人,蔡為明頗感欣慰。“起初我們的目標是,最新一季收成實現每戶增收3000元,現在看來很多試點貧困村已遠超預期。”蔡為明説。
自2008年率科特派隊伍入駐浙江金華武義,協助當地香菇産業提質增效,蔡為明正式開啟了食用菌産業幫扶之路,包括助推杭州淳安桑黃安全高效人工栽培、帶領黑木耳專家技術員奔赴阿克蘇地區提供“全鏈式”支援幫扶等。他表示,要讓更多農民輕鬆高效地種菇,實現脫貧致富,團隊圍繞良種培育、産業模式、服務範圍等方面持續創新。
科技幫扶,菇農節支增收超億元
7月9日,蔡為明趕赴金華武義縣,參加在武義創新食用菌有限公司基地召開的全省設施香菇智慧化高效栽培技術現場交流考察會。
金華武義縣曾是浙江省定的26個欠發達縣之一。2015年底,26個欠發達縣一次全部“摘帽”。發展香菇産業,是武義縣“摘帽”的一大法寶。
“自備木屑、麩皮、石膏等材料,手工拌料將其混合均勻,用簡陋的機器設備裝袋,加班加點燒柴火完成滅菌……早期農民用土法製作菌棒,既辛苦又低效,成品率還沒保障。2008年我們食用菌團隊科技特派員入駐武義,首先是要讓農民從繁重的、低效、品質沒保障的生産模式中解脫出來。”蔡為明説。
要帶著農民幹,先得做給農民看——蔡為明率團隊聯合當地創辦了武義創新食用菌有限公司,投資1000多萬元建立1條年産600萬菌棒的自動化生産線,每個料棒製作僅耗時2秒,送到超過100攝氏度的滅菌灶內統一滅菌,然後送進無菌接種室完成接種。
“這麼一來,把製成的菌棒直接交給菇農管理,他們就省事多了。我們在武義第一批試做了200萬棒,這樣做的料棒效率高、品質好,當天就被菇農們預訂一空。”蔡為明笑稱。
多次考察後,蔡為明注意到,由於土法制菌棒低效,導致很多上了年紀的菇農幹不動、年輕人不願幹,要讓當地食用菌産業保持活力,良法與良種缺一不可。
“針對每年5到6月和9到10月的香菇淡季,我們育成了優質香菇品種‘浙香6號’,並研發出配套設施化高效栽培技術,所産的香菇質優價高,售價比常規的高2—3倍。雙管齊下後,吸引當地不少青壯年回鄉種菇。”蔡為明説。
目前,通過蔡為明團隊的技術支援,武義縣已建成20多條專業化料棒生産線,年産料棒3800多萬棒,技術惠及全縣90%以上的菇農,年收入20萬元以上的專業大戶達到了23戶,食用菌從當地的脫貧産業變成了富民産業,相關技術推廣應用已累計節支增收超億元。
變廢為寶,阿克蘇地區再添木耳香
2017年春節後不久,一個從新疆阿克蘇地區打來的電話,讓蔡為明與阿克蘇結下了不解之緣。
“蔡老師,我剛到阿克蘇參與援疆工作,在調研時發現當地蘋果樹、梨樹、核桃樹修剪下來的枝條,村前屋後堆了很多,挺浪費,是否能用來種食用菌?”從浙江省科技廳選派的第九批浙江省援疆幹部葉祥發向蔡為明求助。
地處塔裏木盆地西北邊緣、天山腳下的新疆阿克蘇地區享有“塞外江南、白水之城”之稱,當地出産的冰糖心蘋果、薄皮核桃、紅棗等很受歡迎。
早在2009年,蔡為明被選為國家食用菌産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時,曾調研過新疆,面對援疆幹部的意見徵詢,他立即向對方確認當地氣候環境,得知水量足夠、基質資源豐富、氣候條件適合種植黑木耳後,雙方一拍即合。
2017年3月中下旬,裝有幾十斤蘋果、核桃、梨和紅棗4種果樹枝條的大包裹被送到了蔡為明辦公室。“我們立即著手分析4種果樹枝條的營養成分,將它們粉碎按配方製成菌棒,到4月份看到發菌情況不錯。5月份我們就去阿克蘇地區調研,在那邊完成了調研報告,經過測算,可實現當地畝産萬元。經過幾番論證研討,浙江省援疆指揮部和阿克蘇地委確定推進實施‘萬畝億元’黑木耳種植項目。”
2017年,浙江省科技援疆“萬畝億元”工程黑木耳種植項目試種6萬棒,2018年試種56萬棒,2019年全阿克蘇地區一下子推廣到了1000萬棒,帶動貧困戶5190多戶。
如今,阿克蘇地區基於“萬畝億元”工程,已構建起了“研發中心+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産業發展體系和機制,形成了以貧困戶為生産主體、合作社為紐帶、國有龍頭企業為菌棒生産和銷售依託的産業發展鏈條。黑木耳種植已成為當地帶動貧困村和貧困戶穩定增收的新途徑。
“去年在阿克蘇推廣種植的黑木耳,是預計戶均種植2000個菌棒,按批次分配給各縣市貧困村的黑木耳基地,部分縣市基地的菌棒下地排場時已接近冬天,需要跨年出耳,統計時還沒出耳,因此報表上的數字,各縣基地之間有比較大的差別,但基本都達到了我們的收益預期。”蔡為明解釋道。
集約化管理,創建“雙百共富”模式
“現如今,浙江範圍內的貧困縣已經完全摘帽,但增加農民收入的任務並不過時。”蔡為明認為,食用菌産業扶貧事業,隨著時代發展,還要持續升級。
今年的超長梅雨天氣,讓蔡為明聯想到了2019年超強颱風“利奇馬”對菇農造成的損害。“就武義縣新宅鎮,當地菇農的菇棚沿溪而建,沒有集中的菌棒生産場地,颱風過境、溪水漫漲,很多菇農的菌棒被沖走,造成損失數十萬。”
為此,蔡為明率團隊成功研發了香菇菌棒工廠化集中生産、週年化栽培的高效技術模式。
“通過突破品種技術,建立溫度、濕度、通風、光照等環境可控的香菇工廠化生産基地,統一提供菌棒、統一技術服務,菇農可直接管理出菇,從而建立由企業負責菌棒生産、農戶負責出菇管理的‘1+N’生産經營方式,創建畝産百噸香菇、百萬元産值的‘雙百共富’模式。”蔡為明説。
據統計,目前在全國的貧困縣中,有七成以上發展了規模不等的食用菌産業。這一産業具有投資小、週期短、見效快等優勢,非常適合農牧民儘快實現脫貧致富。
“現在不少地方的食用菌産業發展得很快,政府支援的力度也大,可以説是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蔡為明表示,目前這一平臺吸納了四戶菇農,去年戶均增收20萬元以上,準備今明年再建60個大棚,大致可再吸收30戶菇農,未來將著力打造更多現代化種菇大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