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題材劇要傳遞支撐“新鄉村”持續發展的內在力量

發佈時間:2020-07-08 09:09:47 |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 作者:張洪波 | 責任編輯:劉夢雅

關鍵詞:電視劇,鄉村遊,鄉村建設,鄉村發展,題材劇

【見仁見智】

作者:張洪波(東北財經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近期,《一個都不能少》《我們在夢開始的地方》《綠水青山帶笑顏》等多部扶貧題材電視劇播出,將創作視域置於近年來日益引人關注的“新鄉村”建設與發展上,展現了新鄉村新形象,並呈現出內容表現與藝術傳達等諸多方面的新特徵,或可歸類為“新鄉村劇”。

這些扶貧劇之“新”首先在於貼合新時代敘寫“新鄉村”故事。變化中的“新鄉村”,正以《我們在夢開始的地方》中的下溪村、《綠水青山帶笑顏》中的石塢村等為典型樣貌——農村環境保護所呈現的青山綠水自然生態之美,加之農民居住環境升級改建所帶來的美化宜居之貌,共同構建起“美麗鄉村”的外在景觀;而種植、養殖、農家樂、鄉村遊等多業態並進的綠色産業鏈建構,以及傳統手工藝發掘、新型民宿建設等鄉村綜合優勢的發揮,則成為支撐“新鄉村”持續發展的內在力量。

心態如何隨環境同遷,觀念如何與時俱進,是當下新鄉村建設的迫切命題。在《一個都不能少》中,貧、富兩村村民的矛盾衝突,恰似鄉村振興中舊與新博弈的縮影,在此過程中,舊有積習與傳統觀念的轉變,對自私、狹隘、短視等負面心態與不良品性的克服,對生産技能與綜合能力的細緻培訓與全面提升,成為除舊布新、革故向前的重中之重,亦是電視劇表現的核心內容。此外,在環境規劃之中注重獨特美感,在整體建設中注入人文關懷,方為“新鄉村”良性發展之道,亦應是“新鄉村劇”著力傳達的新理念。扶貧劇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推動鄉村發展的“新力量”及其凸顯的生力軍“新形象”。如此集中地呈現“駐村第一書記”“大學生村官”“科技特派員”“返鄉創業青年”等年輕一代,自覺地投入鄉村扶貧振興與持續發展大業,凸顯在電視螢幕上應尚屬首次。這支充滿青春活力、站位時代前沿的生力軍,以積極主動的姿態與全面給力的作為,發揮其各自優勢,在積極吸納亟須人才、廣泛引入外部投資、配合各級政府開展鄉村發展規劃項目等方面,可謂各盡其能。同時亦以其獨到見識、學識與智慧,努力拓展著契合時代需求的發展新思路。

《我們在夢開始的地方》中的“第一書記”竇豆與村主任江重洋,是這些具有鮮活個性與獨特情懷的人物形象的代表,也是富於時代氣息的“新村官”群像中的典型。主動請纓、滿懷熱情投身鄉村發展的竇豆,面對農村紛繁瑣碎的家長裏短、人情世故,亦有無可奈何之時,但她始終以主動進取的心態,努力融入村民生活、爭取村民理解支援甚至動員閨蜜參與鄉村規劃工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積極踏實地努力著;回鄉擔任村主任的江重洋,外表世故淡漠,常做冷眼旁觀者,但卻深諳農村風土人情,對家鄉懷有複雜而深沉的情感。如果説竇豆的率真、純粹、執著為同類型人物形象賦予了新意,那麼江重洋的形象塑造則可視為難得的突破:外冷而內熱,明世故而不流俗,長成于鄉村而又廣有見識,輕鬆應對刁蠻村民的“狡黠”與端正務實而獨具的氣場……恰到好處地調和于一身,創造性地豐富了“新村官”藝術形象系列。劇中不同經歷的年輕人,亦因平實生動的個性化塑造而可圈可點。其對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自覺考量,無論是“鄉村改造,也改造了自己”的感受,還是想“多做點兒事,實現自我價值”的心願,因少做作與無誇飾,自然地契合著當下年輕人的追求與情懷。

這些扶貧劇的取材路徑與表現方式亦多出新意。以現實為藍本的劇作因取材于真實案例,且攝製過程有意展示背景地原有景致,乃至保留其真實地名,如淄博博山區、千島湖等,因而讓熒屏故事愈發充盈著真實觀感。在拉近觀眾審美距離的同時,令其更為真切地顯示出作品的啟示意義,體味其情感意蘊,且可將影視劇的傳播力輻射到現實生活之中,廣泛帶動拍攝地旅遊業與文化經濟的後續發展,全面發揮文化産業的綜合效力。

隨著脫貧攻堅目標的實現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中國農村將會發生更加翻天覆地的變化,期待創作者們對新鄉村題材的進一步關注和對新鄉村生活更深入的體驗發掘,創作出更多、更好的扶貧劇以饗觀眾。

《光明日報》( 2020年07月08日 15版)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