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紮實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紀實

發佈時間:2020-06-24 10:34:10 | 來源:河北日報 | 作者:焦 磊 | 責任編輯:孔令瑤

關鍵詞:貧困戶,該市,就業,扶貧模式,衡水市

開對“藥方” 拔掉“窮根”——衡水紮實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紀實

日前,在衡水市武邑縣電商大廈內,工作人員在網上免費直播介紹當地“扶貧車間”的産品。 河北日報記者 焦 磊攝

近日,在武邑縣家事無憂培訓機構內,貧困戶在接受面點技能培訓。武邑縣委宣傳部供圖

2016年以來,該市累計投入各級財政扶貧資金43.19億元,1001個貧困村已全部脫貧出列,累計完成18.5萬人脫貧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衡水市委、市政府按照“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準則,聚焦增收增效、聚焦社保兜底、聚焦穩定脫貧,高起點謀劃,超常規著力,紮實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

盛夏時節,在廣袤的湖城大地,一個個扶貧項目已落地生根,一座座扶貧車間拔地而起。2016年以來,該市累計投入各級財政扶貧資金43.19億元,1001個貧困村已全部脫貧出列,累計完成18.5萬人脫貧。

凝聚合力,萬名黨員“拔窮根”

——科學決策、真抓實幹,構築脫貧攻堅大格局

摘下“窮帽子”,全力奔小康,一個都不能少。脫貧攻堅戰打響後,衡水市在市、縣、鄉成立了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落實了市縣黨政主要領導“雙組長”制,明確市、縣黨政一把手是第一責任人。出臺了《關於市級領導幹部包鄉駐村聯戶扶貧的通知》,市級四大班子領導幹部,每人指導一個縣、分包一個鄉鎮、進駐一個村、聯繫一個貧困戶。

科學的頂層設計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重要遵循。萬餘名駐村幹部奔赴全市最貧困的鄉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幫助貧困群眾尋找脫貧致富路,堅持不脫貧不脫鉤。5年來,1001個貧困村全部派駐了駐村工作隊,落實幫扶責任人13800名,“一對一”幫扶到村到戶到人,全市構建起上下貫通、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扶貧攻堅責任體系。

同時,該市大力動員社會力量,實行了“八幫扶”措施,即幫扶責任人“直接幫”,確保各項扶貧政策落實到位;駐村工作隊“定點幫”,做到駐村隊伍不撤、駐村隊員不減;派出單位“援助幫”,全力支援幫扶責任人和駐村工作隊開展工作;行業部門“政策幫”,堅決落實“摘帽不摘政策”,保持政策的延續性;民營企業“結對幫”,採取産業扶貧、消費扶貧、就業扶貧等多種幫扶形式,深入開展“雙百扶貧行動”,提升幫扶成效;社會組織“愛心幫”,鼓勵社會組織、志願者通過開展捐獻捐贈、志願服務等方式,幫助解決貧困群眾實際困難;村“兩委”幹部“帶頭幫”,開發生態保護、環衛保潔、防疫消殺等臨時性、公益性崗位,優先安排貧困戶上崗就業;親戚鄰居“情感幫”,弘揚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在全社會形成互幫互助的良好風尚。

該市還建立督導包聯制度。強化市領導幹部督導,市四套班子領導根據所聯繫的縣(市、區)和包聯對象,每季度至少督導一次基層扶貧脫貧工作。落實縣鄉領導幹部包聯,縣鄉兩級領導幹部對剩餘貧困人口包聯全覆蓋。近期,衡水還開展了“萬名黨員走訪基層、萬名幹部助脫貧”活動,組織全市各級黨員幹部,深入基層一線,為貧困群眾排憂解難,持續鞏固脫貧成果。

因地施策,對症下藥去“病根”

——精準施策,讓扶貧扶到點上、扶到根上,扶貧扶到家

近日,在武邑縣武羅合作社的溫室大棚裏,水靈靈的黃瓜頂花帶刺,紅彤彤的番茄綴滿枝頭,十幾個工人正忙中有序地工作。“感謝黨的好政策,給俺指了條脫貧致富的好路子!”前張橋村脫貧戶粘石莊手中的活不停,高興地給大夥算起賬,“去年年底分紅1000塊,俺兩口子在棚裏打工每天能拿140塊,每年還有12000塊的土地流轉租金。”從貧困戶到職業農民,粘石莊成了“流轉土地掙租金、入園打工掙薪金、入股分紅掙‘紅金’”的“三金”農民。粘石莊的脫貧經歷正是衡水市推進産業扶貧的一個生動縮影。

貧有百樣,困有千種。致貧致困原因各不相同,開對“藥方”,才能拔掉“窮根”。

扶貧先扶志,提升貧困戶內生動力,增強自身造血功能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5年來,衡水市按照“6個精準”要求,因村、因戶、因人精準施策,制定了産業扶貧、就業扶貧、科技扶貧、金融扶貧、消費扶貧、社會幫扶等一系列有力舉措,努力增強貧困村、貧困戶自身造血功能。

著力推進産業扶貧,該市制定出臺了《關於發展特色産業促進精準脫貧的落實意見》和《衡水市扶貧産業增效擴面實施方案》。在不斷加大産業扶貧投入基礎上,突出圍繞打造高端化、品牌化、規模化産業的目標,統籌考慮貧困群眾發展需求,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模式,因村因戶因人分類施策,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新型農業經營模式,帶動更多的貧困戶通過融入新主體、新模式和新業態實現脫貧致富。

目前,衡水市蔬菜種植面積達150萬畝,扶貧奶牛養殖基地55家,肉雞、肉鴨養殖小區發展到50個,饒陽産業基地扶貧模式被列入全省産業扶貧十大典型模式;新增金銀花種植2萬餘畝、杜仲近萬畝、玫瑰花5000畝;扶貧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200家,農民合作社3904個,帶動貧困戶30896戶;利用電商平臺對接企業、貧困村和超市,上線産品達111種。開設京東·衡水扶貧館,開創武邑京東“跑步雞”電商扶貧模式,成為國務院扶貧辦《2018年産業扶貧案例選編》十大案例首例。

“自從村裏建了扶貧車間,在家門口就能上班,平均每個月能拿到1000多塊錢!”日前,在武強縣北代鄉吳沙洼村的精準扶貧就業車間裏,脫貧戶孫小居靈巧的雙手上下翻飛,伴隨著縫紉機的“噠噠”聲,一隻手套很快在她手中縫製完成。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衡水市堅持把就業扶貧作為貧困群眾穩定增收的重要途徑,積極探索、靈活施策,加強技能培訓、搭建就業平臺、創造就業機會,有效幫助困難群體實現穩定就業。5年來,該市通過引導勞動密集型企業利用貧困村閒置校舍、廠房、辦公用房等資源,引導全市34家扶貧龍頭企業,建設12個扶貧車間,共吸納貧困勞動力381人就業、帶動3萬餘人增收;開發保潔員、護林員等各類公益崗位13700個。

該市還著力推進科技扶貧,引進新技術、新品種帶動貧困戶增收。近年來,武邑縣引進優質紅梨品種4.6萬畝,帶動貧困戶1000余戶,年收入萬元以上。安平農業科技園區與科研院所合作,帶動農民專業合作社200家。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選派科技特派員457人,示範推廣先進適用技術57項。

推進金融扶貧,建立了縣鄉村三級金融服務網路,惠及118個鄉(鎮、街道辦)4260個行政村;設立風險補償金並實現專款專用、封閉運作,小額信貸政策知曉率、信用評定率居全省前列,2016年以來,共發放扶貧小額貸款2.94億元,受益貧困戶8000多戶(次)。

推進社會幫扶,5年來,612家民營企業結對幫扶1001個貧困村,幫扶貧困戶1萬餘戶、4.5萬餘人,共投入産業、就業、公益和技能幫扶資金1.69億元。故城縣“百企幫百村、助推村企共建”還被評為全國十大優秀社會扶貧案例。

脫貧致富的環境和條件有了,貧困群眾也積極行動起來了,種大棚、裝光伏、忙手工、當電商……昔日貧瘠的土地煥發出勃勃生機,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信心和希望。

夯實基礎,織牢兜底“保障網”

——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切實提升貧困群眾獲得感

“什麼都不用操心,在這裡吃穿住醫都有人管,這樣的日子,俺以前想都沒想過啊!”日前,在阜城縣城區特困失能人員供養中心,年過七旬的石書元老人説起如今的幸福生活,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石書元是阜城縣崔廟鎮人,患有小腦萎縮症,生活不能自理。在入住阜城縣特困失能人員城區供養中心之前,他先由年邁的父親照料生活起居;父親去世後,只能由家裏的兄弟姐妹輪流照顧。自打他住進了縣裏的供養中心後,不僅衣食無憂,每天還有專門的醫護人員照料,解除了兄弟姐妹的後顧之憂。

隨著脫貧攻堅的深入,在全社會共同參與下,大部分貧困人口通過産業就業扶貧政策實現了“精準脫貧”,但仍有少部分深度貧困人口由於已完全喪失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已無法通過産業就業幫扶實現脫貧,成了“最難啃的硬骨頭”。

2019年數據顯示,衡水市未脫貧農村貧困失能半失能人員6043人,佔未脫貧人口總數的28.7%。其中分散供養特困人員2074人、重度殘疾人3471人、無兒無女人員498人。為確保這些困難群眾有尊嚴、有品質地生活,在全面小康路上一個都不掉隊,該市研究出臺《關於部分農村貧困人口中失能半失能人員集中供養的指導意見》,確立了“農村特困供養服務機構為主體、專業醫療機構為輔助、民辦養老機構為補充”的集中供養模式。

目前,該市貧困人口中享受農村低保政策17583戶38867人,享受農村特困政策9969戶10789人。並確定了貧困人口供養中心59所,已有2311名農村貧困失能人員實現集中供養,由單一的“物質救助”向“物質救助+身心救助”雙重保障轉變。

與此同時,衡水市還多措並舉織牢社保兜底“保障網”,持續推進健康扶貧、教育扶貧、危房改造等幫扶政策精準落實。目前,該市貧困人口基本醫保個人繳費由財政全額補助,參保率100%。縣域內定點醫院實行先診療後付費、免收住院押金。全國範圍內三重保障實現“一站式”即時結報。全市貧困人口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實現全覆蓋。實施了貧困學生臺賬化精準控輟,“兩免一補”“三免一助”等政策全面精準落實,貧困家庭無因貧失學輟學學生,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100%。

扶防並重,築牢返貧“攔水壩”

——建立健全防貧常態長效機制,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

今年4月,冀州區冀州鎮輝冢村脫貧戶董益國為上大學的女兒申請了8000元的助學貸款。作為非持續穩定脫貧戶,這筆大額支出觸發防貧監測自動預警系統。很快,冀州區防貧中心第一時間趕到董益國的家中進行調查核實,並給他送來6520元防貧保險救助金,解了一家人的燃眉之急。

為確保所有貧困人口與全市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衡水市聚焦穩定脫貧,建立健全防貧常態長效機制,扶貧與防貧兩手抓,著力解決“後兩年”和“兩年後”問題,全面鞏固脫貧成果。

該市對已脫貧的34584戶66207人進行走訪梳理,建立起防貧監測自動預警系統,將非持續穩定脫貧戶、未脫貧戶、非建檔立卡低保戶、分散供養特困戶、非貧困低收入戶5類人員進行動態監測,發出預警資訊,有返貧致貧風險的,及時啟動救助程式,落實救助政策措施,有效防止返貧致貧。目前已救助407人,救助金額224.57萬元。

脫貧只是第一步,發展持久且穩定的産業,增強發展活力和後勁,更是築牢返貧“攔水壩”的關鍵。

在棗強縣楊黃洼村外,成方連片的金銀花鬱鬱蔥蔥。金銀花種植已成為當地保障貧困戶持續穩定增收的一項重要扶貧産業。2020年春天,棗強縣謀劃發展金銀花種植1萬畝,安排扶貧專項資金1400余萬元,已落實種植地塊10598畝,其中金銀花大方種植面積3000余畝。

楊黃洼村的近1000畝金銀花,由鄉鎮統一用扶貧專項資金採購,棗強縣泰樂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經營管理。“貧困戶持苗入股,還可以勞力入股,可以實現雙線收益。”合作社負責人黃兵介紹。

“除了分紅,我再過來幹點零活,一天又能掙百十來塊錢。”在74歲的特困戶楊保堅看來,打理金銀花比種地要簡單很多,自己完全能勝任,“一個事兒倆收入,想不脫貧都難!”

圍繞持續穩定增收,衡水市還加大了對所有退出縣和脫貧人口完善後續扶持措施,指導各縣(市、區)創新産業扶貧機制,大力發展特色産業,增強發展活力和後勁。截至今年5月底,該市“三保障”政策全部精準落實到位,産業項目3重以上覆蓋率達65%,有就業意願的20655名貧困勞動力全部實現就業,剩餘貧困人口年每人平均純收入達7042.12元,高於退出標準3000元,已全部達到高品質穩定脫貧標準。(記者 焦 磊)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