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當前脫貧攻堅已進入決戰決勝關鍵階段。此時,奮戰一線的扶貧幹部工作狀態如何?扶貧幹部“三在村”(吃在村、住在村、幹在村)效果如何?村民又有哪些感受感想?6月18日,記者隨萬州扶貧工作聯合督查組,突查萬州區高梁鎮天鵝村駐村工作隊,同扶貧幹部一起夜訪村民。
突查扶貧幹部“三在村”
6月18日17點50分,兩輛轎車悄然駛至高梁鎮天鵝村村委會辦公樓門前,車上下來的幾名工作人員,徑直朝著辦公樓走去。
一樓的服務大廳亮著燈光。一名工作人員正對著電腦製作表冊,見有人進來,立即從工位上站起來。“我們是區裏派出的扶貧督查組,你們第一書記在不在?”督查組負責人問。這位工作人員回答道:“我是萬州區政府辦公室派駐到天鵝村的扶貧幹部冉光興,歡迎你們!”
“徐書記,有人找。”冉光興衝著隔壁辦公室喊了聲。徐明亮應聲而出,他是萬州區政府辦公室派駐到天鵝村的第一書記。
“徐書記,請馬上叫駐村隊員來這裡開個會,我們要核查‘三在村’等情況。”督查組負責人説。
“老唐,下來開會!”徐明亮走到樓梯口,衝著樓上喊道。很快,由萬州區政府辦公室選派的農藝師唐福海也來到大廳。
督查人員首先查看駐村扶貧幹部的簽到記錄、駐村工作日誌,隨後查看工作隊員的辦公室、寢室等,找扶貧對象核實了解情況……
在徐明亮的辦公室裏,記者看到,除了一張辦公桌外,就是一張單人床,這裡既是他的辦公室,也是臥室。床頭櫃旁,堆放著兩箱速食麵及洗漱用品。駐村隊員們的房間情形也都大致如此。
一個多小時的核查後,督查組負責人對駐村工作隊的工作表示肯定,“‘三在村’堅持得很好,你們工作很辛苦,有什麼困難可以提。”
“脫貧攻堅是一場硬仗,越到最後越要繃緊弦,不能停頓、不能大意、不能放鬆。為此,我們採取相關部門聯合督查的方式,檢查基層扶貧工作人員的上班在崗等情況,督促大家保持決戰決勝的狀態。”督查組負責人介紹,當天他們還暗訪督查了萬州區分水鎮雙紅村、李河鎮金煤村、高梁鎮桐槽村的扶貧駐村幹部“三在村”情況,並看望了正在住院的分水鎮川興村第一書記楊吉山。幾天前,楊吉山因工作加班引發高血壓而住院。
“稍好一點了,我就要出院。”病床上的楊吉山心裏惦記最多的仍是工作,一心想早點重返崗位。
“跟他聊聊天,給他鼓鼓勁”
“住在村裏,利用下班時間了解村民情況,有利於推動工作。”徐明亮説,長期住在村裏,他養成了每天晚上到村裏“散步”的習慣,現在村裏的人他幾乎都能叫上名字。
“八社的村民王中明家裏出了些狀況,情緒低落。今晚我要去跟他聊聊天,給他鼓鼓勁。”徐明亮説。
得知他晚上要“加班”,記者決定隨行。
晚飯後,記者隨徐明亮來到天鵝村八社,一個瘦高個子村民在院壩裏乘涼,他就是王中明。
今年57歲的王中明曾經是村裏的建卡貧困戶,于2016年脫貧。早些年,他和妻子除了種莊稼,還抽農閒時在附近打短工,兒子外出務工收入也不低,眼看著日子紅火起來,不想妻子因一場大病長期臥床後去世,拖累了整個家庭。妻子去世後,老王一度萎靡不振,在鎮村幹部的幫助下,雖然家境好轉,但家裏卻沒了以前的“煙火氣”。
“老伴生病花了不少錢,現在我也沒有存款,兒子30多歲了還沒有談上女朋友。”見了面,老王抽著煙,向徐明亮傾訴心中的苦悶。
“老王,你要打起精神來。兒子現在開計程車收入不低,村裏給你安排了公益崗位,還能到村裏的農業基地做散工,去年的存糧還有2000多斤,你要相信這個家很快就會好起來……”
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談後,已是晚上10點過,老王的話漸漸多起來。“徐書記,給我兒子介紹對象的事,你要上心哦。”説這話時,老王臉上有了一絲笑容。
徐明亮説,“三在村”雖然對家人有些虧欠,但看到一個個貧困戶擺脫貧困有了笑臉,還是覺得駐村扶貧很有意義。
老農藝師夜收兩“徒弟”
當徐明亮走出王中明家的院壩時,另一位扶貧幹部的“加班”才剛剛開始——在村裏的天稟火龍果基地,年近六旬的唐福海正指導兩名老農為夜間盛開的火龍果花授粉。
“當花盤全部打開、雌花雄花的花蕊全部顯露時,就得抓緊時間授粉,授粉的筆毛要輕柔,用力要均衡。”唐福海一邊説一邊做示範。
天稟火龍果基地是當地一個生態農業公司的項目之一,種植有20多畝從台灣引進的優質火龍果。由於該品種火龍果花朵盛開時間在晚上10點至次日2點,只能採取人工授粉,唐福海就經常在夜間加班,現場向村民傳授經驗。
這個生態農業公司從村裏流轉了200多畝土地,主要用於培植特色水果、生態養魚,解決了20多名村民就業。其種植的火龍果從6月份開始至12月份都能開花挂果,結出的果子又大又甜,供不應求。
火龍果基地管理員付仁波感激地説:“唐師傅對我們企業的發展幫助很大,他是我們最信得過的技術指導員。”
因為白天晚上都在村裏,唐福海和村裏不少農民交上了朋友,被村民稱為師傅。大家在種植、養殖、病蟲害防治等方面遇到疑難問題,都會找他諮詢。
“為了讓我們脫貧過上好日子,這些幹部在村裏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我們有什麼理由懈怠呢?今後的日子肯定會越過越紅火!”採訪中,記者感受到村民們對未來充滿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