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日暖陽的照耀下,走進呼和浩特廣闊的田野,隨處可見一幅幅生機勃勃的畫面。在這裡,美麗鄉村建設的成果得到了集中展現。滿目青山翠綠欲滴,村在林中、家在綠中、人在景中,一條條水泥路從青山綠水間穿過,一棟棟白墻紅瓦的農舍錯落有致。人人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房子有了,保障有了,産業有了,收入增加了,脫貧了,幸福指數更高了。
據統計,經過去年的努力,呼和浩特市1個國貧縣和1個區貧縣“摘帽”,67個自治區級貧困村全部出列,所有貧困人口實現穩定脫貧。這是首府脫貧攻堅交來的滿意答卷。
脫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站在清水河縣宏河鎮西庫倫圖村坡梁地頂部,向下俯瞰,上萬畝果樹長勢喜人,村民們有的正在鋤草、有的在澆水,一派熱鬧景象。
“以前這坡梁地,看天吃飯,打下的糧只夠家裏吃。”指著眼前的一幕,曾經的貧困戶張貴河激動地説,“現在這些地還是我們的,果樹他們幫著種,種活以後樹也是我的。不僅如此,還給每畝1200塊錢的退耕還林補貼。”
張貴河説的坡梁地,如今已經種上了滿山坡的果樹。一陣微風吹來,上萬畝果樹正舒展腰身,迎風吐綠。據清水河縣林業局工作人員介紹,這裡是清水河縣百萬畝扶貧林果基地,總建設規模為100萬畝,各項目區林果項目建成達産後,年可實現産值7億元,“林果産業將真正成為當地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民生工程。”
“村裏的産業多了,我們村民的生活越過越好了。”望著眼前的一片“花果山”,張貴河高興地説。
武川縣耗賴山鄉圪頂蓋村依託冷涼的自然氣候條件,組織村民發展食用菌種植也已初顯成效。更重要的是,自從村裏有了自己的企業,越來越多外出打工的農民回到了家鄉。一直在外打工的河北小泉自然村村民王才才和老伴回到了村裏的食用菌企業工作。“在家門口就能打工掙錢,現在每年能收入五六萬元,我還被評上了企業的科技特派員。”王才才笑著説。
與王才才一樣每月有了固定收入的,還有武川縣德勝溝鄉酒館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陳以清。
“我現在在車間上班,一個月能掙3000元左右的工資,在家門口掙這麼多錢對我們農村人來説真是不錯。”正在武川縣德勝溝鄉內蒙古通用中藥有限公司中草藥加工車間分揀黃芪的陳以清説。
2018年初,通用技術集團利用集團下屬中國醫藥在天然藥物領域的傳統優勢,在武川縣成立了首家規範化中藥飲片企業——內蒙古通用中藥有限公司。公司的藥材加工廠就開在了陳以清家門口。
一張張幸福的笑臉、一句句充滿希望的話語,一項項見實效的舉措,見證著脫貧攻堅給全市帶來的巨變。近年來,我市堅持把發展産業作為脫貧治本之策和基礎支撐, 注重選好項目、注重落實政策、注重解決銷路、注重完善機制、注重穩步提高貧困人口經營性收入。為真正抓好産業扶貧,我市重點從三個方面下功夫。抓好利益聯結機制。著力構建緊密的農企利益聯結機制,大力支援和扶持扶貧龍頭企業發展,為農戶提升收益,帶動貧困戶脫貧;抓好集體經濟。通過建立農村合作社的模式,以項目為載體壯大村集體經濟。同時,注重壓實旗縣區、鄉鎮兩級黨委書記和村兩委班子責任,實施目標管理,簽訂責任狀和承諾書,確保集體經濟增收效益;抓好庭院經濟。庭院經濟是貧困戶的小錢包和增收致富的好渠道,投入小、見效快,勞動強度低,符合農村家庭特點和實際。鼓勵各旗縣區因戶制宜、因人制宜,加大對發展庭院經濟的支援力度,通過項目資金整合、財政資金扶持等方式,幫助農戶發展庭院經濟,推動農戶穩定脫貧、勤勞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