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夫妻檔”:“不靠譜”的父母 “不賴”的扶貧幹部

發佈時間:2020-06-15 14:44:31 | 來源:中國青年網 | 作者:左橙 | 責任編輯:孔令瑤

關鍵詞:輔具,幹部,夫妻,父母,貧困戶

  中國青年網北京6月15日電(記者 左橙)“孩子四年級,他正好在市裏跑項目,才第一次去給孩子開家長會,結果還跑錯教室,跑到三年級的教室,真不靠譜。”談及家庭方面,河南省三門峽市扶貧辦的賀蕾對丈夫“頗有怨言”。

  她的丈夫張磊,2017年5月開始駐村幫扶,從三門峽市編辦來到盧氏縣東明鎮江渠村擔任第一書記,當地村民評價他時説的是“這個市裏來的支書人不賴,可真接地氣”,可就是這個“不賴”的扶貧幹部,在妻子嘴裏,成了一個“不靠譜”的父親。

  四年時間 夫妻倆接力扶貧

  2016年,賀蕾開始參與脫貧攻堅一線工作,第一次下鄉就見到缺水的村莊裏貧困戶生活得很艱辛,賀蕾的內心深深被觸動,“一定要力所能及地為他們做些什麼”。

  從此以後,賀蕾脫下高跟鞋和裙子,換上球鞋牛仔褲,像個“假小子”一樣沒日沒夜地奮鬥在脫貧一線,下鄉調研成了常事。

  2016年除夕,聽著家家戶戶放起的辭歲鞭炮,賀蕾才從工作崗位上加班完回到家,父母、丈夫、孩子坐在飯桌前,等著賀蕾。

  2017年5月,在市編辦工作的張磊在賀蕾的帶動下,也主動向組織申請駐村當第一書記。

  夫妻倆對女兒始終心存愧疚。張磊駐村後,孩子徹底交給了父母照看。張磊基本一個月回兩次家,賀蕾也一邊工作,一邊照顧家庭。2017年冬,因為連續下鄉,賀蕾長達3個多月沒有在家住過,孩子的成績出現退步,夫妻倆非常焦急。

  “不靠譜”的父母:家長會走錯教室

一家三口的合照。受訪者供圖

  四年來,張磊從沒有給孩子開過家長會。有一次,他正好回市裏跑項目,趕上家長會的日子,便主動請纓去開女兒的家長會。結果,張磊找來找去也沒找到班級,這才知道自己找錯了教室。

  一個偶然的場合,張磊遇見了女兒的校長,便問為何三(5)班的老師一直換,校長驚訝地説:“沒有啊!今年三年級老師沒有換,只有四年級調換老師了。你家孩子是在四(5)班吧!”

  有一次,孩子莫名高燒不退,賀蕾和孩子雖相距不到5公里,卻因為緊急任務,沒有時間去看孩子一眼,張磊也遠在120公里外的盧氏,更別説照顧孩子。

  “她住院、我入組,她出院、我解禁,期間只看過她2個小時,甚至電話也才給她打過3個,她沒有給我埋怨過一句,今天見面上來就是這一吻……”心存愧疚的賀蕾在見到孩子後,情緒終於失控。

  2018年,賀蕾兩次生病住院,張磊又駐村不在身邊,孩子好像一夜之間長大了,學會了煮麵,蒸米飯 ,獨自上下學,有時候還會給媽媽做一個小甜品。

女兒為賀蕾做的小甜品。受訪者供圖

  “不賴”的扶貧幹部:致力提升村民收入

  江渠村是個省定貧困村,同時也是故縣水庫移民村。到任以後,張磊結合村情,和村兩委一班人多次開會交流,捋清工作思路。

  脫貧工作離不開産業發展。為了提高村民收入,張磊與村兩委一道,把握好上級産業政策,引進蔬菜大棚基地,建立村級光伏發電電站,幫扶致富帶頭人建起葡萄冬棗採摘園,增加村民收入。

  張磊介紹説,目前村裏已經建成大棚40個,主要種植黃瓜、絲瓜、苦瓜和甜瓜等品種。帶動20余戶貧困戶承包大棚,每個大棚年均收益7萬餘元,周邊近百名群眾常年在基地就業。現在,大小兩個村級光伏發電電站每年可帶來4萬餘元集體收入,為貧困群眾帶來8萬元雙扶積分收入和公益崗收入。採摘園還帶動了10余戶貧困戶長期就業。

  “作為水庫移民村,就要把握好國家水庫移民扶持政策”。張磊介紹,不等局裏發通知催著要,村裏早早就把規劃好的項目遞給移民局。

  幾年時間,在移民部門的支援下,村裏建起了文化廣場,修起了冷庫和護堤壩,村裏也納入了縣移民産業規劃帶。

  投資近百萬元的紅薯粉條加工廠,也是張磊摸索爭取到的脫貧項目。江渠村的粉條加工有著傳統手工工藝,村裏的相關合作社規模小,沒有産品影響力。為了發展壯大江渠村集體經濟,張磊組織該村兩委幹部到禹州等地進行考察,回來多次論證、規劃,計劃建設現代化粉條加工車間。

  一邊找人找資料學習,一邊付諸實踐。張磊摸索制定發展規劃和項目書,註冊了産品商標,多次找市縣有關部門協調解決項目審批和引資。

  2019年5月,粉條加工廠正式開工建設;8月,購買了紅薯生産、收割設備;9月,又爭取資金購買生産線機器設備。年底,標準紅薯製品加工廠投入使用,第一批生産了粉條1萬斤,這也將成為村裏又一項脫貧主導産業。

  第一批生産的粉條,張磊聯繫義煤集團和焦煤集團進行消費扶貧購買。當時已經是冬天,為了能按時把粉條送到,張磊經歷了貨車、大巴、貨車的八百里行程。

張磊將粉條送到焦煤集團。受訪者供圖

  脫貧離不開群眾的內生動力。因為大棚項目,村裏大部分土地都流轉了,務工是村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張磊與村兩委幹部邀請市人社局、縣職業中專到村辦了SYB創業培訓班、蔬菜種植和家政服務等專業技術培訓班,增加群眾就業技能。

  另一方面,通過招聘會、就業獎補政策、領頭人物傳幫帶等手段鼓勵群眾外出務工。有些貧困戶滿足現狀貪圖安逸的,張磊就到府和群眾交心做思想工作“沒有志氣不願幹,幸福隔著玻璃看,人家出去一年半,一下拿回好幾萬。”

  如今,全村幾乎戶戶都有外出務工的。貧困戶王英明出國務工,月收入達萬元以上,年齡稍大不方便外出務工的村民,也可以在村裏的蔬菜大棚、採摘園、紅薯合作社就近務工。

  貧困群眾相對都是弱勢群體,除了幫助提升收入,張磊在生活細節裏,也悉心關愛。兜底戶李小春肢體殘疾出不了門,張磊得知後開車到城裏給他辦慢性病本,給他辦好殘疾輔具送到府;貧困戶王新立種大棚接送孩子不便,張磊聯繫城裏能住校且教學好的小學,送孩子入學讀書;貧困戶李潤生在外務工工資結算不及時,孩子看病沒有錢,張磊二話不説給他轉去了1000元……

  “這個市裏來的支書,人不賴,可真接地氣。”從城市到山村,和老百姓的距離更近了,這對“不靠譜”的父母,成了村民口中“不賴的扶貧幹部”。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