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武漢6月14日電 題:駐村第一書記當起“蝦農”“牛倌”
新華社記者梁建強
“最近開始熱起來了,要保持牛捨得環境衛生,做好防暑降溫,要多盯著點……”6月中旬,湖北省咸寧赤壁市官田村,駐村第一書記魏碧濤又一次來到村裏的養牛場查看情況。
魏碧濤是咸寧供電公司職工,自2018年7月駐村扶貧以來,他多了兩個特殊的身份——“蝦農”“牛倌”。
6月12日,魏碧濤(左)在湖北省咸寧赤壁市官田村了解水牛養殖情況。新華社發(畢紅續 攝)
地處丘陵地區的官田村,長期缺少支柱産業,部分村民生活較為困難。駐村後,魏碧濤對官田村的地理環境、貧困戶情況進行了全面了解。
“官田村的水資源豐富,與陸水湖相鄰,村中又有2500畝的稻田,適合在稻田中養蝦,發展蝦稻産業。”魏碧濤説。
選準了方向,他開始探索“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2019年春,在魏碧濤的推動下,村裏的農業合作社建成,並開始為貧困戶提供購買蝦苗、飼料的資金支援。
動員貧困戶參與,卻並不容易。在貧困戶謝南陽家裏,魏碧濤碰了“釘子”。原來,謝南陽曾經養過小龍蝦,但因為稻田中的水位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産量很不穩定。因此,他對養蝦顧慮重重。
6月12日,魏碧濤(中)在湖北省咸寧赤壁市官田村走訪農戶。新華社發(畢紅續 攝)
“只有改善排灌條件,保證小龍蝦生産的水質環境,才能提高貧困戶養蝦的積極性。”走訪村民的過程中,魏碧濤意識到了這一問題。
他將這一情況與咸寧供電公司進行了溝通,希望得到支援。很快,公司幫助爭取到一筆37.9萬元的電網改造資金。隨後,官田村建起4.1公里的排灌專用線路。
專用線路完工了,泵站隨時能用,用水就有了保障,謝南陽心裏的“石頭”總算落了地。在魏碧濤的幫助下,他申請助農貸款,養起了30畝龍蝦。
隨著排灌問題順利解決,村民的信心也更足了,43名貧困戶先後申請加入了合作社。
為了幫助農戶掌握養殖技巧,魏碧濤又邀請赤壁市農業農村局水産養殖專家來到官田村,開展了10期水産養殖培訓。
6月12日,魏碧濤(右)在湖北省咸寧赤壁市官田村了解蝦稻産業發展情況。新華社發(畢紅續 攝)
稻在水中長,蝦在稻下游。目前,合作社蝦稻産業的總規模已發展到2000余畝,成為官田村的支柱産業。謝南陽家用上了冰箱、空調、熱水器,迎來了新的生活。
2019年底,官田村集體年收入從2018年的不足1萬元增長至8萬元,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58戶189人全部脫貧。每天關注著蝦稻産業的發展情況,魏碧濤説,自己也成了一名“蝦農”。
發展蝦稻産業成效顯著,“蝦農”魏碧濤又開始琢磨起帶動村民養牛,“村民不僅要脫貧,更要致富,養牛的效益可觀。”
他在調研中了解到,村民趙銘海建了一個養牛場,共有15頭牛,一頭牛一年的純收入有4000多元。“牛不容易生病,存活率高,牛肉價格也比較穩定,可以試一試。”
“蝦農”,變身“牛倌”。今年5月起,養牛開始成為官田村新的扶貧産業項目。
“我們不能懈怠,要繼續發揮好扶貧工作隊作用,帶領村民探索産業扶貧發展的新路子。”展望未來,魏碧濤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