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脫貧奔小康 如何做到的?

發佈時間:2020-05-26 10:53:33 | 來源:中國網·中國扶貧線上 | 作者:李雲龍 | 責任編輯:孔令瑤

關鍵詞:少數民族,脫貧,地區,貧困人口

 

李雲龍,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關注少數民族脫貧攻堅。2019年4月,得知獨龍族實現了整族脫貧後,他專門致信表示,“讓各族群眾都過上好日子,是我一直以來的心願,也是我們共同奮鬥的目標。新中國成立後,獨龍族告別了刀耕火種的原始生活。進入新時代,獨龍族擺脫了長期存在的貧困狀況。這生動説明,有黨的堅強領導,有廣大人民群眾的團結奮鬥,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夢想一定能夠實現。”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毛南族實現整族脫貧作出重要指示。他説,近年來,多個少數民族先後實現整族脫貧,這是脫貧攻堅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希望鄉親們把脫貧作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新起點,再接再厲,繼續奮鬥,讓日子越過越紅火。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指明瞭少數民族實現脫貧攻堅、創造美好生活的方向。

整族脫貧的獨龍族和毛南族是全國少數民族擺脫貧困的縮影。獨龍族是我國28個人口較少民族之一,也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從原始社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少數民族之一。貢山縣獨龍江鄉是獨龍族唯一的聚居地,也是雲南乃至全國最為貧窮的地區之一。直到2009年底,全鄉每人平均年收入不到900元。針對獨龍江鄉的貧困狀況,雲南省啟動了獨龍江鄉“整鄉推進、整族幫扶”項目,全省32個部門參與,100多名幹部和技術人員參與幫扶,駐村開展項目實施。脫貧攻堅徹底改變了獨龍江鄉的面貌。2018年底,獨龍江鄉實現整族脫貧,全鄉所有群眾住進了安全穩固的房屋;所有村寨實現通車、通電、通4G網路、通電話、通廣播電視、通安全飲水;大病保險全覆蓋;小學生入學率、鞏固率和升學率均保持100%。2019年群眾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9000元以上。毛南族也是我國28個人口較少民族之一,主要聚居於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環江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廣西20個深度貧困縣之一,全縣大部分地區屬於喀斯特地貌和岩溶山區,自然條件惡劣,耕地缺少,交通困難。2015年,全縣6萬多毛南族人口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有1.47萬人。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環江縣狠抓産業扶貧和易地扶貧搬遷,強化扶貧扶志,多措並舉攻克貧困。2019年底,環江縣貧困發生率降至1.48%。2020年5月,環江縣退出貧困縣序列。綜合全國毛南族脫貧情況,毛南族已實現整族脫貧。

黨和政府一直大力扶持少數民族貧困地區。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大規模地開展有組織有計劃的扶貧工作以來,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始終是國家重點扶持對象。1986年首次確定的331個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中,民族自治地方有141個;1994年國家開始實施《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在確定的592個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中民族自治地方有257個;從2001年開始實施的《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再次把民族地區確定為重點扶持對象。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政府加大了少數民族扶貧的力度。在重新劃定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時,對少數民族縣擴大扶持範圍,進入重點縣的少數民族縣(不包括西藏)增加到267個,西藏作為特殊貧困片區列入國家扶貧開發重點扶持範圍。最終,受到國家重點扶持的少數民族縣為341個,佔少數民族地區縣(旗、市)總數的53.5%。此外,中央財政設立少數民族發展專項資金,主要用於支援少數民族地區改善生産生活條件和發展生産。 

興邊富民行動促進少數民族脫貧。我國邊境地區由於自然條件惡劣、生態脆弱、人口稀少等原因,大部分屬於欠發達地區。全國農村貧困人口的相當一部分居住在邊遠地區。邊境地區已經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特殊短板和薄弱環節。1999年,國家民委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部門倡議發起“興邊富民”行動,開展邊境建設工程,其宗旨是振興邊境、富裕邊民。興邊富民行動的任務是開展以解決溫飽為中心的扶貧攻堅,實施以水、電、路、通信等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掃除青壯年文盲。自正式啟動以來,國家對興邊富民行動專項投入不斷加大。《興邊富民行動“十三五”規劃》提出,2020年邊境地區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此,國家實施邊境地區就地就近脫貧專項行動,實施邊境交通脫貧攻堅工程、護邊脫貧工程、興邊富民整村推進工程、邊境地區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工程等工程,改善邊境地區少數民族和其他邊民的生産生活條件。

扶持人口較少民族脫貧。中國有22個人口在10萬人以下的民族。這些人口較少民族大多處於自然條件惡劣的偏遠邊境地區,社會發育程度低,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水準相對落後,生産生活存在諸多困難,貧困問題十分較突出。為了解決這些民族的貧困和發展問題,“十一五”時期,國家民委、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務院扶貧辦聯合編制了《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2005—2010年)》,提出通過5年左右的努力,使人口較少民族聚居的行政村基礎設施得到明顯改善,群眾生産生活存在的突出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基本解決現有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在此基礎上,“十二五”時期,國家又制定了《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2011-2015年)》, 要求大幅提升人口較少民族聚居村基礎設施保障水準,基本實現“五通十有”,農牧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當地平均或以上水準,1/2左右的民族的農牧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全國平均或以上水準,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區貧困人口數量減少一半。《“十三五”促進民族地區和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進一步提出“十三五”期間人口較少民族聚居行政村的目標是: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達到或高於當地平均水準;建檔立卡貧困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退出;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基本住房安全有障;通硬化路、通客運班車、通寬頻、通電商;集中式供水、清潔能源、衛生廁所、垃圾污水集中處理、綜合性公共文化設施和場所、村務便民服務站、便民連鎖超市、穩定增收産業(或創業致富帶頭人)達到有關建設要求。

少數民族與全國人民一同邁入小康。由於歷史、自然和地理等原因,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滯後,貧困問題嚴峻。脫貧攻堅任務最艱巨的“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基本都是民族地區。民族地區是國家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和硬骨頭,成為全國脫貧攻堅的關鍵。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民族地區脫貧攻堅工作。《“十三五”促進民族地區和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提出,為確保到2020年實現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要實現地區生産總值年均增速8%以上、農村貧困人口脫貧1805萬人等7個方面23項定量指標。為如期實現脫貧目標,國家實施少數民族特困地區和特困群體綜合扶貧工程,包括民族自治地方貧困縣脫貧專項行動、邊境地區戍邊就地就近脫貧專項行動、特困和人口較少民族精準脫貧專項行動。隨著脫貧攻堅的強力推進,少數民族和地區貧困狀況顯著緩解,貧困民族地區的交通、通訊、電力、飲水、基本公共服務等生産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十三五”時期恰好是全國脫貧攻堅決戰決勝時期,黨中央、國務院對民族地區脫貧攻堅的幫扶力度之大、投入資金之巨、派出人員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民族八省區貧困人口從2012年的3121萬人下降到2019年11月底的119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8%下降到0.79%。各族群眾生産生活條件明顯改善,民生問題得到較好解決,為2020年全面脫貧打下良好基礎。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