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發力攻克脫貧攻堅戰最後“堡壘”

發佈時間:2020-05-22 09:48:23 | 來源:農民日報 | 作者:李麗穎 | 責任編輯:楊霄霄

關鍵詞:科技,脫貧攻堅

今年是我國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截至2月底,全國貧困縣從832個減少至52個,區域性整體貧困基本得到解決。這52個未摘帽縣正是最難啃的硬骨頭,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再加上疫情對減貧進程産生的影響,攻克這52個“堡壘”的任務不可謂不艱巨。日前,農業農村部召開“未脫貧縣及部定點扶貧縣科技助力産業扶貧工作”視頻會,對科技助力産業扶貧再動員、再聚焦、再部署,推動科技扶貧攻克脫貧攻堅戰最後“堡壘”。


聚焦貧困地區特色産業需求 加大科技支援力度


深度貧困地區産業形態多為“原生態”“初字號”,要把特色資源變為特色産業、特色産業變為富民産業,科技必須持續發揮驅動作用,針對産業急需,強化科技供給,扶持壯大了一批特色扶貧産業。

此前,針對832個貧困縣産業需求,農業農村部指導各地組建4100多個産業扶貧技術專家組,還在“三區三州”所在的6個省份建立了科技服務團、529個産業技術專家組。各産業技術專家組不辭辛勞,深入産業一線,幫助解決難題,為貧困縣提供了實實在在的技術指導和服務。如四川科技服務團為藏區貧困縣引進50多個優質蔬菜品種,解決了品種單一的突出問題。雲南科技服務團積極聯合中國熱科院,共同改良怒江草果加工工藝,開發新産品,增強了草果産業發展後勁。貴州牽頭人、食用菌體系首席科學家張金霞研究員3次深入劍河縣,幫助確立了食用菌産業發展方向,與企業共建研發機構。湖北牽頭人沈艷芬研究員帶領14個專家組,制定了10多個縣級産業規劃,引進馬鈴薯、水稻等60多個新品種,推廣各類技術20余項。

在各專家組、各地農業農村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培育和扶持了甘肅臨夏肉牛、湖北恩施馬鈴薯、湖南龍山百合、貴州劍河食用菌、雲南怒江草果等30多個扶貧特色産業,為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奠定了産業基礎。

圍繞技術急需,開展精準服務,加快科技進村入戶。目前已組織10.3萬名農技員結對幫扶2.5萬個貧困村,加快將貧困地區農業科技潛力轉化為産業優勢和市場效益。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從農業鄉土專家、種養能手、科研教學單位一線服務人員中招募4000多名特聘農技員,彌補了基層公益性服務供給不足。

圍繞人才急需,培育帶貧主體,培養了一批産業發展帶頭人。在農民培育工程經費中針對貧困縣和西部地區分別設置5%和10%的權重予以傾斜支援。面向農業産業扶貧帶頭人和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圍繞縣域1-2項特色主導産業,精準遴選培育對象、精心制定培訓方案,開展專項技能培訓。在“三區三州”把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作為培訓對象,近2年投入資金1.3億元,培育農民13萬人。


建立産業技術顧問制度 提升科技扶貧實效


由於深度貧困地區特色産業沒有形成成熟的産業體系,産業鏈條短,抗風險能力弱,産業“造血”功能和帶貧能力不強。為此,農業農村部在現有産業扶貧技術專家組的基礎上,在52個未摘帽縣和5個部定點扶貧縣探索建立産業技術顧問制度,目的就是要解決貧困縣在産業選擇、政策資訊、科研攻關、技術服務等方面的發展難題。

農業農村部科教司有關負責人介紹,各産業技術顧問組要堅持市場導向、問題導向,開展全産業鏈技術服務,助力貧困縣把特色産業打造成支柱産業、富民産業,重點幫助貧困縣做好“八個一”。一是編制或完善一個産業發展規劃,選準選精産業,明確發展路徑。二是引薦一批産加銷、電商、貸款擔保等企業,搭建特色農産品與市場需求對接的橋梁,幫著農民銷,領著農民富。三是聯合縣農技推廣部門建設一批科技示範基地,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幹。四是引進一批適宜當地種植且有較高市場效益的優良品種,改良當地品種,提高良種覆蓋率。五是整合推廣一批實用技術,實現全産業鏈各關鍵環節技術需求全覆蓋。六是聯合縣教育培訓部門培養一批懂産業、會經營、善管理的産業發展帶頭人,夯實長久脫貧人才基礎。七是按照“一縣一業”助力培育一個特色産業,推動技術、人才、資金等要素集聚,發展品牌農業。八是創新一批“産業技術顧問組+”的“1+N”扶貧模式,形成基地帶動、企業帶動、能人帶動、農旅帶動等多種發展機制。

國家肉牛牦牛産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曹兵海説,肉牛牦牛體系是一個有291人的技術隊伍,對於扶貧和掛牌督戰縣當中有肉牛牦牛技術需求的縣,分解了任務,進行了“人縣(場)綁定”和“定量定性”,每個縣都配備了3-6名專業不同的崗位專家和團隊成員。曹兵海認為,新建的“産業技術顧問制度”是一個聯繫扶貧縣和體系、加速技術融于産業的一個重要橋梁和手段,將進一步推動技術支撐産業,從而進一步提高技術助力扶貧效率。

記者了解到,目前依託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已為52個未脫貧縣和5個部定點扶貧縣的267個特色産業,分別組建了産業技術顧問團隊,明確了組長和省級牽頭人,確定了部級、省級和縣級聯絡員。


統籌科技資源和力量 形成脫貧攻堅強大合力


科技扶貧工作涉及面廣、任務繁重,要想取得明顯成效,必須統籌農業專家、農技員等各方面力量,瞄準深度貧困地區特別是52個未摘帽縣産業扶貧最薄弱、最急需的地方精準發力。以未脫貧縣、定點扶貧縣以及“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區特色産業發展需求為導向,集中開展技術攻關和推廣服務,實現對貧困縣的産業規劃精準、技術供給精準、對接服務精準、人才培養精準,全面提高科技扶貧針對性和精準性。

四川省涼山州、甘孜州、阿壩州是全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當前,涼山州剩餘脫貧攻堅任務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全國52個未摘帽縣,涼山州佔了7個;全國貧困發生率超過10%的6個縣有4個在涼山州,其中布拖縣高達22.6%;四川全省剩餘的貧困人口87%集中在涼山州。四川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楊朝波介紹説,今年四川把涼山彝區作為重中之重集中攻堅,在科教項目安排、科技成果供給、科技人員選派等方面大力傾斜聚焦。為此,四川優化配齊駐村農技員隊伍,堅持“一村一名農技員”開展“一對一”技術幫扶,涼山州選派了駐村農技員2020人,7個未摘帽縣1120人。針對貧困地區幫扶力量不足、幫扶人員專業不對口等問題,7個未摘帽縣組建農技專家服務團22個、農技巡迴服務小組59個,進村入戶開展“點對點”“手把手”技術指導服務。此外,主動對接國家“三區三州”科技服務團58名專家,深入定點聯繫縣編制完善發展規劃50余個、制定“路線圖”“施工圖”和“時間表”。

雲南省目前尚有9個未摘帽縣、429個村、44萬未脫貧人口,200萬人口存在返貧風險。雲南省農業農村廳科教處處長王興原介紹説,雲南全省組建了由2224專家技術人員組成的436個産業技術服務組,實現貧困縣全覆蓋,依據貧困縣主導産業對應到縣,落實到産業,組織開展技術服務。此外,雲南還將“扶智扶志”相結合,以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訓工程為重點,發揮科技示範引領作用。

農業農村部科教司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以科技助力産業扶貧為主線,做好頂層設計,推動科研、推廣、培訓三大體系資源和力量統籌整合,在科技專家進駐、技術推廣服務、新型主體培育、政策經費支援等方面協同融合,同向發力,幫助未脫貧縣加快“摘帽”,推動扶貧産業發展壯大,並與鄉村振興緊密銜接。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