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我們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習近平主席在2020年新年賀詞中如是説。
什麼是小康?從漢代《禮記·禮運》以來,豐衣足食的“小康”就是中國人對理想社會的描繪,是中國老百姓孜孜以求的“千年夢想”。
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給2020這個“決戰決勝”年份增添了許多壓力。中國是否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又將如何繼續發力民生事業,實現經濟社會的平衡發展?我們採訪了幾位參加今年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請他們暢抒己見。
底氣十足圓夢全面小康
就業是民生之本。受疫情影響,就業承壓最重。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常委賴明勇告訴本報記者,疫情使低收入群體工資性收入受到較大影響;外貿需求減少、農産品滯銷,進一步加劇了低收入群體的增收困難。
“我們看到,各級黨委政府出臺了細緻的政策措施,幫扶困難企業,做好大規模人員外出務工的組織服務,提升困難群眾勞務收入水準;另一方面迅速恢復春耕備耕等重要生産物資調入和農産品調出的物流通道,提升困難群眾經營性收入水準。精準摸排、精準識別、精準幫扶,這些措施讓人感到很溫暖。”賴明勇説。
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盧天錫告訴記者,通過組織網路就業培訓、貧困勞動力就業情況大數據監測、“點對點”包車等方式,江西全省已經運送農民工9.34萬人外出復工;同時引導就地就近就業,用“以工代賑”的方式,優先選聘受疫情影響的貧困家庭勞動力參與扶貧項目建設。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州長龍曉華介紹,為了對衝疫情對旅遊業和實體經濟的影響,當地跟蹤幫助轉移就業人員返崗,把旅遊“空檔期”變成“提檔升級期”,提升旅遊品質,同時對實體經濟進行減免和幫扶,成效明顯。
全國人大代表、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一師13團11連職工尤良英説,當地農産品雖然因為疫情變得“不好賣”了,但職工正努力通過網路“直播帶貨”等新形式,打開農産品銷路。
“在抗擊疫情過程中,大家看到了祖國的強大,看到了黨和政府對人民的關心,也看到了團結一心向前走的力量,今年我們一定會如期實現全面小康!”尤良英説。
化危為機激發內生動力
疫情給中國完成既定目標任務帶來挑戰,但越是面對困難挑戰,越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發展,從眼前的危機中搶抓和創造機遇。
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全國人大代表、君樂寶乳業集團董事長兼總裁魏立華説,儘管有許多困難,但中國經濟正處於從高速發展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可通過制度性、結構性、市場性改革,推動經濟發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以奶業為例,産業鏈上游是數百萬養殖農戶,中游是加工、銷售的百萬勞動大軍,下游連接億萬消費者家庭,産業扶貧、精準扶貧空間非常大。”魏立華説,這些年君樂寶在河北三縣採取産業扶貧、項目扶貧的方式,直接帶動了5000余戶貧困戶增收脫貧,增加近4000個就業崗位。
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今年帶來了關係到“民以食為天”的提案。他告訴記者,受非洲豬瘟影響,2019年,全國生豬存欄同比下跌27.5%,今年疊加新冠疫情,使生豬供給可能較長時間處於偏緊狀態。要提振這一民生産業,必須實施綜合性的提振復産措施,加大金融支援力度,同時加強跨區域協調,並鼓勵企業發揮市場主體作用,加大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
盧天錫介紹,現在受疫情影響,大部分農村扶貧項目推遲開工、延期復工,而距離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只剩下半年多,時間緊,任務重。為確保按期完成目標任務,下一步政府部門應盡可能簡化扶貧項目審批手續,專門開闢審批綠色通道,簡化評審、採購等程式。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稅務學會副會長張連起告訴記者,可以預見,未來一段時期國際經貿交往活躍度將比較低迷,必須激活國內市場潛力、暢通內部良性迴圈、強化居民消費引擎;另一方面,對産業鏈供應鏈進行修復穩定、優化升級,防止短期衝擊演變成趨勢性變化,牢牢守住經濟發展的底線。
面向未來關注發展品質
在訪談中,多位代表委員都表示,全面小康社會今年一定能如期建成,從現在起,更要著眼未來,用更全面、更高品質的發展,帶動經濟社會持續協調前行。
“三農是基本盤,民營企業是毛細血管,他們與實現全面小康、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相關,同時又相對是發展短板,抗風險能力更弱,更容易受到影響。建議優先支援貧困勞動力務工就業,加強對農民持續增收的政策扶持;同時,小微企業、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依然存在,仍需更加細化、更有針對性的政策支援。”魏立華説。
全國人大代表、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表示,從經濟高品質發展的角度看,較之主要發達國家,中國生産性服務業總體發展還比較滯後。在今年以新基建為代表的産業發展藍圖中,應當更加重視智慧物流等新型基礎設施,推動貨物流通更加順暢、生産服務更加高效。
張連起對記者表示,調控“組合拳”必須更有針對性,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就業政策要協同發力。同時,地方政府應主動作為,一手加大投資補短板力度、支援製造業改造升級,一手從戰略謀劃佈局的高度創造機遇,如推進都市圈、數字城市建設以及網路型城市群結構拓展,加快舊城更新和老舊小區改造等,重塑産業鏈供應鏈,全面加大科技創新和進口替代力度,打通産學研創新鏈、價值鏈。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農科院副院長趙皖平認為,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後,千萬不能有萬事大吉、刀槍入庫的想法,重點要關注“後扶貧時代”,關注摘帽貧困地區的成效鞏固問題,將其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
“今年中國將歷史性地消除絕對貧困,但相對貧困現象可能仍將長期存在,有針對性的扶貧減貧仍將是一項長期工作。我在今年的提案中建議,可以制訂新的貧困人口精準識別體系,增加精準措施,搭建新的應急救濟、長效幫扶社會管理體系。”劉永好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