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記者王虔)當前,我國疫情防控階段性成效進一步鞏固,復工復産取得重要進展,經濟社會運作秩序正在恢復。但同時,國際疫情持續蔓延,我國防範境外疫情輸入壓力不斷加大,復工復産和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新的困難和挑戰。4月10日下午,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聯合東北大學、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以“全球‘戰疫’下的東北振興”為主題召開專家線上座談會,中銀國際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長曹遠征在會上表示,全球經濟正在發生變化,從而深刻改變著東北經濟的外部環境。這種外部環境的改變,既是“危”,也是“機”,東北能否借助這一變化、趨利避害,不僅能改變東北産業結構單一等特徵,也有利於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走出東北振興的新路子。
深刻認識東北經濟外部環境變化
曹遠征指出,今年以來,東北經濟環境有兩個變化值得關注:一是中國內部的環境變化。2020年中國將徹底擺脫絕對貧困,這是一個重大的歷史性變化。由於中國居民收入的持續提高,預示著以消費為驅動的內需擴大型經濟增長模式已初步展開。對東北而言,重新塑造産業結構,創新經濟發展模式的新機會已經到來。二是全球疫情的衝擊導致産業鏈發生新調整。預計疫情後,與基本安全相關的産業會回歸本土,其他産業在成本與安全的雙重權衡下會縮短供應鏈,形成區域化聚集的態勢。東北亞尤其是中日韓會成為一個新的産業集聚區域。這一調整也為東北振興帶來新的産業合作與發展的機會。
曹遠征認為,現在東北振興有了新機遇,要解放思想,認真反思過往的經驗教訓,在理順思路的基礎上,真抓實幹,用改革的精神抓住機遇,扭轉當前東北經濟的不利局面。
重新塑造東北經濟新優勢
曹遠征建議,要根據全球疫情衝擊所産生的産業鏈新變化,加快調整東北製造業的佈局及升級。他指出,此次中日韓三國有機會進行以抗疫為主題的産業鏈的重新整合與重新塑造,可能使三國的傳統産業佈局都發生變化。東北可以抓住這樣一個變化,重新考慮産業鏈問題,而不完全局限于裝備製造業的振興。譬如,可以抓住此次疫情衝擊所提供的産業鏈重新整合的機會,在密切中日韓産業合作的基礎上,延伸汽車工業在東北的産業鏈。這既節約了成本,更重要的是為中小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提供了發展的機會,並有利於就業的增加。總之,要抓住在全球産業鏈調整中東北亞合作的新機會,以中國日益增長的最終消費為目標,延伸東北既有工業的産業鏈,同時進行技術創新,實現製造業升級,從而豐富東北的産業和企業結構。
同時,以新基建為龍頭推動東北服務業的新發展。曹遠征指出,此次疫情使大眾重新認識了東北服務業的潛在能力。疫情後,維護身體健康,提升人力資本會成為強勁的市場需求。東北的醫療衛生、教育資源等潛在優勢有了轉變為現實優勢的新機會。借助此次為對衝疫情影響擴大基建的機會,東北可將投資的重點放在新基建上。通過5G、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基礎設施建設,把東北服務尤其是與人相關的高端服務業推向全國。既優化了東北的産業結構,又為全國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做出了貢獻,甚至可以走向世界。
曹遠征表示,此次疫情使世界認識到糧食安全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東北是中國的糧倉,對中國的糧食安全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深化東北農業體制改革,激勵對農業的投融資,振興農業的産業鏈條,加快農業産業化步伐,締造圍繞農業的工業和服務業,以附加值增加為目標的東北農業新優勢,既有利國家糧食安全,也增加了從事農業生産人員的收入。
以東北三省一體化為導向,以城市化為抓手,全面深化改革
曹遠征指出,要産業全面發展,協調至為關鍵。從區域經濟學的角度看,其指向就是東北三省的一體化。雖然東北城市化的程度比較高,但是仍有潛力。他認為,東北的城市化應以東北亞合作的視野,從區域經濟發展的角度,用東北三省加內蒙古東部地區一體化的思維來考慮城市化的安排與協調。
曹遠征表示,東北的振興應該是全面的振興,而不是某一個行業的振興,從一體化的角度考慮東北振興,以推進城市化為抓手進行實施,建議列入“十四五”規劃的議程。對東北而言,要深化改革,不僅在經濟體制上,而且在社會體制上以及對外開放體制上要有新的改革思路和措施,並切實予以推進。唯有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化“危”為“機”,抓住疫情衝擊所帶來的機會,實現東北新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