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高品質發展的思考

發佈時間:2020-03-06 10:24:05 | 來源: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張蔚藍

關鍵詞: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産業,黃三角農高區,鹽鹼地農業,高品質發展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簡稱“黃三角農高區”)位於山東省東營市中心城南部近郊,版圖面積 350 平方公里,90% 以上的土地為鹽鹼地。該地區鹽鹼尺度豐富,是發展鹽鹼地現代農業的天然試驗場。黃三角農高區是國務院批復設立的第二個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旨在探索鹽鹼地現代農業、新型科研平臺、農業園區體制機制、創新驅動城鄉一體化發展等新模式、新機制,從而成為帶動東部沿海農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強大引擎。經過幾年的實踐,黃三角農高區在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科研平臺、聚集高端資源、培育高新技術産業、發展鹽鹼地現代農業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發展鹽鹼地現代農業,打造黃河流域高品質發展增長極

我國擁有鹽鹼地 5.2 億畝,其中黃河流域鹽鹼地面積 1.04 億畝;而黃河三角洲 80% 的土地是鹽鹼地,是世界鹽鹼地的典型代表之一,其對維護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科學研究表明:在鹽鹼地逆境生長環境中,作物特異性、功能性物質含量豐富,這為發展功能性食品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鹽鹼地生態高效農業是依據區域鹽鹼資源分佈特點,按照生態學原理設計,依靠現代科學技術充分利用區域鹽鹼地資源,建立適應生態環境的高效農業體系;其能夠有效地推進區域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保障鹽鹼地生態系統安全和生物多樣性。發展鹽鹼地現代農業,可有效解決生態與高效矛盾,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因此,發展鹽鹼地農業是保障黃河流域生態安全的內在要求,是加快黃河流域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也是綜合利用鹽鹼地和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戰略實施的必然選擇。

基於以上思考,黃三角農高區以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為指導,以國家使命為遵循,突出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確立了貫徹落實國家戰略、推動實現高品質發展的總體思路,即:以創新驅動為基本路徑,以鹽鹼地綜合利用為基本任務,著力打造以鹽鹼地現代農業技術創新為引領、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全國農業創新高地,建設以特色種業、農業智慧裝備製造、大健康及功能性食品、農業高端服務業為重點的高新技術産業基地,打造以濱海鹽鹼地生態風貌為特色、農業“新六産”為支撐的鄉村振興樣板,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鹽鹼地現代農業先行示範區。

黃三角農高區規劃佈局了科技創新區、鄉村振興樣板區、濱海新動能産業區、海洋生態保護區“四個功能分區”,著力實施技術創新中心建設、特色種業發展、農業智慧裝備製造産業發展、大健康及功能性食品産業發展、農業高端服務業發展、企業轉型升級、鄉村振興等“九大攻堅行動”,重點培育壯大“四大新興産業”。

特色種業。以建設黃河三角洲國家種業創新産業園為重點,突出鹽鹼經濟作物、資源植物、設施漁業、農業益蟲和微生物 5 個領域,打造“種業矽谷”,建設“種業小鎮”;培育形成以種業科研、商業轉化、試驗示範、加工儲運、會展貿易為核心的鹽鹼地特色種業集群。

農業智慧裝備製造業。研發生産第三代智慧農機的控制晶片、作業系統、輪轂式發電機、大扭矩測速器等核心部件,培育形成以無人智慧系統研發、核心零部件製造、整機裝配及市場化應用、大數據系統服務為核心的農業智慧裝備製造業。

大健康及功能性食品産業。突出營養、安全、綠色、健康主題,聚焦保健食品、特色功能食品、即食方便食品、營養強化食品 4 個方向,研發生産鹽生植物、藥用植物、海洋生物、食藥用菌、乳品和微生物等領域的功能食品,打造大健康及功能性食品研發加工基地。

農業高端服務業。堅持公益性服務與市場化服務相結合,積極發展科技金融、檢測認證、産權交易、農業物聯網電商、大數據服務、職業農民培訓、農業科技交流與展示交易等高端科技服務業,培育全鏈條農業科技服務産業體系。

黃三角農高區圍繞深度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國家戰略,全力打造沿黃綠色發展先行區,奮力開創示範區高品質發展新局面。

為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打造鹽鹼地現代農業高品質發展的支撐體系

發展鹽鹼地現代農業需要強有力的科技支撐,黃三角農高區著力打造科技創新平臺,依靠鹽鹼地現代農業高新技術,推動鹽鹼地科學保護永續發展。依託山東省、中國科學院共建的黃河三角洲現代農業技術創新中心,面向鹽鹼地農業和黃河流域高品質發展的需要,聚焦鹽鹼地現代農業前沿和關鍵技術,整合國內外現代農業領域的科技力量,建設八大創新平臺。

農田生態系統定位觀測與智慧農業研發平臺。開展鹽鹼地農業的基礎數據應用研究和定位觀測,為鹽鹼地現代農業技術研發團隊提供水、土、氣、生等大數據公共服務。建設黃河三角洲現代農業技術創新中心的農業生産大數據中心,為我國鹽鹼地現代農業提供決策諮詢、經營管理、産業發展等方面的公共服務。

新一代清潔能源智慧農機裝備中試研發平臺。主要建設超大馬力智慧網聯等 10 個功能實驗室,研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晶片、核心零部件、無人作業系統等十大核心關鍵技術,以解決我國農機裝備技術“空心化”及“卡脖子”技術問題,實現我國農機裝備産業由追趕到跨越的發展。

鹽鹼地動植物分子育種研發平臺。建設基因設計實驗室、植物加速器、草食大動物育種實驗室等11個功能實驗室,解決節水、高效鹽生植物種質創新和草食大動物育種國産化問題。

大健康及功能食品研發平臺。開展鹽生植物與濱海海洋生物活性物質功能分析和提取技術的研發,為開發大健康及功能食品與生物制藥産業提供成套核心關鍵技術和解決方案。

農業綠色投入品研發平臺。建設生物農藥、生物有機肥、生物可降解農膜、生物飼料、農業益蟲開發利用等功能實驗室和中試車間,為土壤污染的修復、農産品品質安全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提供成套解決方案。

農産品有害因子檢測服務平臺。開展農産品、食品中的有機污染物、食品中黃麴霉毒素等檢測服務。

農村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研發平臺。建設包括超大型厭氧反應器、細菌真菌實驗室及肥料、土壤和作物分析室,研發混合原料發酵技術、秸稈工業化生産沼氣技術,為實現農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發展迴圈經濟,提供科技支撐。

鹽鹼地農業綜合解決方案及系列化服務驗證平臺。圍繞鹽鹼地農業的服務需求,成立農業高端服務業産業技術研究院,組建鹽鹼地農業服務公司;以智慧農機無人作業為核心,開展農産品安全快速檢測、金融保險、品牌打造等一體化、系列化服務,形成一整套鹽鹼地現代農業綜合解決方案並提供系列化、專業化服務,培育鹽鹼地現代農業中國科學院綜合解決方案服務商。

依託上述平臺實施一批國家和省級重大科研項目,突破一批鹽鹼地現代農業關鍵技術,組裝成套解決方案,培養高層次技能人才。

與此同時,黃三角農高區著力推進農業的三大轉變,即推進化學農業向生物技術支撐、大數據驅動的節水、高效生態農業轉變,從業主體由傳統勞動力向職業農民和機器人轉變,以及由偏重生産功能向生産、生態、生活和精神享受多功能開發轉變,打造生態智慧、高質高效的鹽鹼地現代農業新模式。探索出一條依靠創新平臺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新路子,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提供技術和人才支撐。

貫徹新發展理念,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綠色發展引領區

黃河三角洲鹽鹼地面源污染少,生態保護的基礎好,但黃三角農高區處於黃河和小清河下游,受上游污染影響,為生態保護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為此,要推動黃三角農高區綠色發展,須在 4 個方面發力。

加強水資源集約利用,大力發展節水型農業。將鹽鹼地農業生産模式由粗放式大水漫灌向集約用水和節水轉變;改進和推廣節水型地面灌溉、噴灌和微灌等方式,提高灌水均勻度和灌溉水利用率。

運用現代生物技術,實現減肥增效。與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深度合作,重點開髮根瘤菌菌劑、固氮菌菌劑、生防菌劑等綠色生態農業微生物産品,為鹽鹼地生態改良提供優質生物菌劑。同時,與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合作,研發土壤修復劑和土壤改良技術,有效減少化肥使用量。

實行綠色防控,減少農藥使用量。重點建設我國首個大規模應用遷飛害蟲高空雷達預警與防控平臺:在山東省設置 9 個遷飛性害蟲空中監測預警站點和 30 個遷飛性害蟲高空誘控站點,實現對遷飛害蟲的早期預警、“源頭”治理、綠色防控;構建山東省立體化、網路化、智慧化、資訊化的“重大遷飛性害蟲防火牆”,降低蟲害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大幅度減少農藥的使用量,保障山東省、東北地區和黃河流域區生態安全,促進黃河流域現代農業綠色高品質發展。

實施農村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程,打造綠色生態迴圈發展樣板。引進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利用可分佈式、集裝式、可移動的小型厭氧發酵罐和高溫裂解裝置,實現農村生活垃圾資源化;通過乾濕分離厭氧發酵、絕氧高溫裂解等高技術,把動物糞便、尿液等有機廢棄物轉變成可以直接還田的固體、液體有機肥,解決農村垃圾處理難,實現零排放,培育迴圈農業新模式。

高水準統籌規劃,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先行區

黃三角農高區突出鹽鹼地域特色和資源集聚優勢,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農民增收致富為主線,按照“54321”工作思路,以産業振興為突破口,統籌推進産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大振興”,創出特色,形成亮點,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探索新路徑、謀劃新模式。

“5”——打造丁莊田園小鎮、廣北農旅小鎮、鹽鹼地種業小鎮、濱海鹽業小鎮、紅旗汽車小鎮等 5 個特色小鎮。丁莊田園小鎮主要依託美麗鄉村、現代農莊、家庭農場、示範基地為載體,建設集迴圈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産品展示交易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廣北農旅小鎮以廣北農場歷史和農耕文明為傳承,植入文化創意、休閒旅遊等新興業態,打造展示農耕文明、充滿鄉土氣息、講述知青歷史、獨具復古懷舊韻味的“慢城”生活體驗。鹽鹼地種業小鎮借助農高區特色種業科研平臺,推廣種業科技孵化成果的轉移轉化、大田試驗,打造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鹽鹼種業之都。濱海鹽業小鎮依託濱海 10 萬畝鹽田和南河崖商周鹽業遺址群,深入挖掘古鹽井文化,建設鹽業文化展館,開展鹽業生産展示、體驗、科普,發展濱海鹽業特色旅遊業。紅旗汽車小鎮以智慧網聯汽車試驗場為核心,整合支脈河濕地旅遊資源,建設集乘駕體驗、文化科普、休閒度假、海上觀光、汽車宿營等為特色的觀光體驗旅遊基地。

“4”——建設城郊農莊型、雙創科技型、産業專業村型和休閒旅遊型 4 類新型社區。充分利用土地增減掛鉤政策,結合空心村整治和遷村並點,將黃三角農高區管轄的 49 個村重新進行分類,確定 1 個特色發展型村莊、20 個集聚提升型村莊和 28 個搬遷撤並型村莊,打造 4 類新型社區,建立主體多元、服務完善、管理規範的社區服務體系。2020 年計劃組織尚道、聶寨、北張寨、小祝莊等 4 個村實施撤村並點,建設新型農村社區。

“3”——優化沿支脈河鹽鹼地農業試驗帶、沿田高線農業高新科技示範帶、環丁莊南高標準生産基地 3 塊生産空間的佈局。加快農村土地流轉,規劃佈局農業科技試驗用地、科技示範用地和特色種養殖用地,重點佈局草食畜牧業、道地藥材、藜麥、特色種業等示範基地。依託中國農業科學院鹽鹼地草食畜牧業産業化平臺,聯合澳亞牧場、華澳大地等企業,先期建設佔地 5000 畝的草食畜牧業基地;依託廣元生物有限公司,先期建設 3000 畝的鹽鹼地道地藥材生産基地;依託中國科學院上海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建設藜麥種質創新與産業化平臺,先期建設 2000 畝的藜麥産業基地;依託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建設耐鹽鹼資源植物研發平臺,建設萬畝苗木、蔬菜、牧草良種生産基地。

“2”——建設“新農村”、培育“新農民”。堅持以硬化、綠化、亮化、美化、凈化為重點,實施農村基礎設施配套、公共服務提升、村容村貌整治等村級公益事業建設;紮實推進農村“七改”,積極做好旱廁改造和“燃氣村村通”工程後續維護管理工作;有效解決農業綠色生産、農村面源污染突出問題,全面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改善基層醫療服務條件,加強鄉村文明新風培育,加快新農村建設。紮實推進新型職業農民技能提升、鄉土人才培育、鄉村人才定向培養工作,建設技術創新中心新型職業農民實訓平臺,將區內各科研、中試、示範平臺項目全部賦予實訓功能,“把學校建在工廠裏、把工廠搬到學校裏”,形成每年 3000—5000 人的持續培訓能力,培育一批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

“1”——堅持走科技産業融合、産城鎮村一體發展的鄉村振興特色之路。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速農業科技成果整合、推廣、轉化,實現科技與産業有機融合;構建現代農業産業體系、生産體系、經營體系。順應城鎮化發展趨勢,把握城鄉一體化發展方向,樹立城鄉統籌“一盤棋”思想,突出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城鄉融合,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加快推進産城鎮村一體化發展,打造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示範樣板。

深化改革,打造農業科技體制創新示範區

建立中國科學院黃三角農高區農業體制機制創新實驗區,探索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和人才引育等方面的新機制、新模式,激發黃三角農高區高品質發展活力。

建立以科研院所牽頭、市場導向的鹽鹼地農業科技創新機制。按照“科技供給滿足市場需求”的原則,構建“産學研”深度融合、協同創新的技術研發體系。建立多元化的研發投入機制。對基礎性應用類項目(科技計劃專項),強化穩定性、持續性的政府投入支援;對産業化前景好的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項目,通過風險補償、後補助、企業委託研發等方式,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引導社會資本進入。創新項目資金管理使用機制。建立“專家團隊+公司”創新模式,支援專家團隊在黃三角農高區註冊實體公司。項目經費和黃三角農高區支援的專項資金,直接撥付到公司賬戶,項目負責人可自主調配使用。③創新專家團隊薪酬激勵機制。對承擔重大技術攻關、成果中試重大任務的項目負責人及高層次人才,按規定對其實行年薪制和項目工資制,所需經費允許在項目經費中列支並單獨核定。賦予人才團隊科技成果自主處置權,研發團隊可自主開展成果轉移轉化活動。創新科研、生活配套服務機制。由黃三角農高區所屬國有公司組建現代化、專業化農業科研服務團隊,招聘一批專業化的科研輔助人員,全過程提供“保姆式”“一站式”的耕種管收等配套服務,以及實驗數據採集、樣品處理、安全管理和技術成果轉化等專業科研服務。統籌做好生活及辦公的後勤保障工作,視情況提供專家公寓、住房補貼等,配套建設特色醫院、商務、休閒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營造一流的創新創業人文環境。

建立以需求為導向的成果轉化機制。按照黃三角農高區産業發展的需求,打通科技創新鏈與産業轉化鏈之間的通道。以企業為主體承接或科技人員以技術入股企業的形式轉化創新成果。將科技人員與企業“捆綁”形成利益共同體,從而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和成功率。支援中國科學院等科研院所、高校研究團隊在黃三角農高區創辦企業以轉化科研成果。允許科技成果轉化收益歸研發團隊所得比例不低於70%。下放由財政資金支援形成的科研成果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分配權,凡科研成果在黃三角農高區就地轉化的,轉化收益全部歸研發團隊,拓寬科技人員創新與創富的渠道。拓寬科技成果轉化的融資渠道,建立多層次、多渠道的創新技術成果轉化的投入機制。實行“管委會+公司+産業基金”管理模式和“平臺+公司”運營模式,搭建投融資平臺,盤活優質資産;劃轉國有股權,成立應急轉貸基金公司、資産管理運營公司,發行公司債、企業債,做大資本規模;設立現代農業産業基金,吸引社會資本投向現代農業産業、重大科研平臺、高新技術項目。創新黃三角農高區資金投入方式,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創業投資基金和天使投資基金,以科技資金入股的方式支援成果轉化;成果轉化成功後,黃三角農高區股份退出。採用引導、參股、跟投等方式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深化科技金融創新,支援商業銀行開發科技信用貸金融産品,為科技創新插上資本的翅膀。

建立靈活高效的人才引育留用機制。包括:以聘任制、年薪制、項目制等方式引進高層次人才。按照創新研發任務需求,以合同的形式明確崗位設置、崗位職責和聘任期限,且人員經費不納入績效工資總額調控範圍。以“雙聘制”方式促進體制內科研人員流動。解決職稱評定互認,推薦入園科技人員參選“泰山學者”“黃河口學者”崗位等問題;組建“園內外高層次人才團隊+本土人才團隊”開放型高水準創新團隊。建立高層次人才培養體系。支援中國科學院利用人才優勢,與山東農業大學、青島農業大學聯合培養研究生等高層次人才。(山東省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管委會。《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