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減貧道路上,一直以來注重與國際多邊機構的合作。其中,我們與FAO開展的農業多邊南南合作已經成為聯合國系統南南合作的典範。迄今為止,中國已向非洲、亞洲、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的28個國家派出了近1100名農業專家和技術員,佔FAO派出總人數的60%。此外,2008年和2014年,中國政府還先後向FAO捐贈兩期共計8000萬美元的南南合作信託基金。目前,中國已成為FAO南南合作項目的最大夥伴國和支援國。” 耿大立説。
耿大立介紹,中國先後於2012年—2014年、2016年—2018年在烏干達實施了兩期“中國—FAO—烏干達”南南合作項目,通過FAO向烏干達派出47名農業專家,在糧食、園藝、水産、畜牧、水利等領域提供全方位技術援助。兩期項目裏,中國專家共在烏干達傳播農業技術80項,選育各類優良品種82個,組織培訓班近200次,參訓近8000人,培訓當地農民、技術人員達15000人。在中烏南南合作項目的推動下,2016年中國的7家農業企業投資2.2億美元與烏干達共建集種植、養殖、良種、加工、農機、貿易等為一體的“中烏農業合作産業園”,開創性地構建了“技術援助+産業園區建設”的新型援助模式。
耿大立指出,“我們與FAO開展的南南合作的經驗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一是以東道國需求為導向,建立責權平衡的夥伴關係。二是中國、FAO、烏干達三方建立較為順暢的多方合作機制。三是採取授人以漁的技術援助模式。四是將發展合作與投資合作相結合,提升了南南合作項目的可持續性。”
在發言中,耿大立還提出了四點建議:
一是準確把握受援國的發展需求。了解東道國農業農村發展目標及最迫切的發展需求,抓住制約東道國農業産業發展的關鍵,集中有限資源“辦大事”。
二是科學規劃設計合作項目。縱觀中國農業農村領域發展取得的成就,其核心要義是“堅持規劃先行,加強頂層設計”。要科學規劃合作項目,加強戰略對接。
三是有效的專家團隊指導。南南合作項目實施的成敗關鍵在於項目的實施主體—專家團隊,專家組組長更為關鍵。
四是多方合作擴大成效。“歡迎更多的國際組織、發達國家、新興經濟體、科研機構和私營部門等在內的合作夥伴加入到這項事業中,實現雙邊、多邊、多方合作互動,國別合作與區域、全球合作項目相互協調,打造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多元化的全新合作模式的2.0階段。” 耿大立表示。
據悉,2019中非合作論壇——減貧與發展會議由中國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烏干達農業、牧業和漁業部主辦,中國國際扶貧中心、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農業發展基金、世界糧食計劃署、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承辦。其中“全球減貧夥伴關係非洲區域對話會”“由中國國際扶貧中心、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農發基金、世界糧食計劃署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