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場修進山鄉 土布賣到遠方(脫貧故事)

發佈時間:2019-11-29 09:40:09 |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季覺蘇 | 責任編輯:孔令瑤

關鍵詞:土布,生普,村民,陳伶俐,機場

核心閱讀

位於西南邊陲的翁丁村是一個貧困村,卻和大上海結了緣。對口幫扶單位幫翁丁村所在的雲南滄源縣開通機場,打破阻隔,促進了就業,帶來了遊客;幫助營造新村改善村民居住條件,同時,老村保留原始風貌發展旅遊,村民在家“上班”,實現增收;對接上海的優勢資源,佤族服飾走向大市場,農戶們過上了好日子。

中國西南邊陲有這樣一個村落,村民每天在自家屋子打掃、生火、做飯、養雞養鴨,卻可以“領工資”。這裡就是雲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的翁丁村。翁丁村是目前保存較為完整的原生態佤族村,它所在的滄源縣,曾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今年4月已宣告脫貧。

雲南省是上海對口支援重點地區,總部位於上海的央企在滄源縣也有定點扶貧。這個佤族小村和東海之濱的上海,結了緣。

一座機場

連上就業增收路

69歲的肖艾新老人是村子裏德高望重的長者。他家裏有一頂插著纖長羽毛的帽子,從先人手中傳下來的,老人説:“這是白鷴的羽毛,那種鳥現在不能打了,是二級保護動物。”雖然村子依舊保持著某些傳統的佤族生活方式,但生態保護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

原始的村落、獨特的文化,勾起不少遊客前去一探究竟的好奇心。但如果在以前,從昆明出發,要乘坐十幾個小時的汽車才能來到村裏,票價是300元。2016年,中國東方航空集團有限公司幫助滄源縣選址建設的機場正式通航。現在,從昆明乘坐飛機,50分鐘便可到達滄源佤山機場,票價也是300元左右。從佤山機場再去翁丁村就方便多了,只剩40公里山路,一個小時的車程便可到達。

機場的開通有力帶動了當地就業,今年25歲的佤族小夥肖光華就是其中之一。現在,他是航空公司的一名裝卸工,一個月能有五六千元收入。

一座機場,拉近了翁丁與外界的距離。僅2018年,東航涉及臨滄、滄源相關航班4318架次,運輸旅客人數達45.59萬人,給當地經濟增長貢獻達8.25億元,解決就業人口1.25萬。

新老村莊

上班生活兩不誤

翁丁老村的一場活動引來好多遊客,十分熱鬧。老人們坐在屋前,悠閒地抽著煙袋,婦女們一邊燒著飯菜,一邊照顧著孩子。在村民家中,還可以買到村民自採自製的野生生普茶。

外地來的遊客們新奇地跟原始村落裏的茅草屋、火塘合影,在村民家中品嘗生普茶。但也忍不住擔憂,這樣的茅草木屋裏雖然別具特色,但夏天蚊蟲多,冬天不避寒,火塘又煙熏火燎,住在裏面不得受罪嗎?

其實,村民們是在這裡“上班”。在距離村落1.5公里的地方,還有一片翁丁新村,一排排的紅色磚瓦結構二層小樓,錯落有致地落在山間。屋後有梯田,門前有庭院,散養的走地雞,在門前氣宇軒昂地來回踱步。這才是村民們日常生活的地方。

新村是東航援建的生態旅遊示範村。2012年起,東航分兩期興建了翁丁新村,污水管網、化糞池、太陽能路燈、給排水管網等一應俱全。去年4月,村民們陸續從老村搬來。與此同時,老村原始風貌基本保留,開發成一處旅遊景區,門票35元一張。但村民可以隨時回到自己的老屋。

村子成立了旅遊合作社,村民以房入股,每年享受固定分紅,門票收入也會分紅給村民。村支書肖文軍告訴記者,今年光上半年門票收入就超過100萬元,比去年翻了一番。

回到老屋,村民們和從前幹同樣的活計。“每天安排50戶村民去老村值班,一個月也能有1000多元收入。”肖文軍説,“我們佤族特色表演是拉木鼓儀式,村子裏組織了文藝隊,村民們來表演。”

新村和老村,更喜歡哪?肖爺爺有些糾結。“政府給我們建了新家,條件確實改善了。老村是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那裏有我們的根。”

肖艾新老人搬進新村之前,和老伴兒一年只有1000多元收入。加入旅遊合作社後,每年至少有七八千元收入。“地裏種著水稻、蔬菜、苞谷、茶葉,平時有飯菜吃,有苞谷酒喝,有茶喝。”老人很滿足。

多方援手

民族服飾有銷路

在雲南巴饒民族服飾公司位於翁丁老村景區內的一間店舖門口,佤族大姐陳紅疆將布條纏在腰間緩緩坐下,咔嚓咔嚓,五彩斑斕的線便匯聚到一塊布匹上。作為公司創始人,她每天早上9點都會準時來到店裏。

陳紅疆經歷坎坷,13歲進入當地歌舞團跳舞,但因膝蓋受傷,做起了佤族服飾。2016年,她又因為一場車禍撞斷了雙腿,成立的公司也面臨倒閉。來自上海的扶貧幹部陳伶俐回憶道:“2016年我剛到陳紅疆店裏的時候,條件很簡陋,只有一兩台機器。”

如何利用上海“大市場”“大流通”的優勢,把小眾的佤族服飾,賣到更大的市場?首先是幫她解決燃眉之急。經幫扶,陳紅疆獲得了2.5萬元的設備購置資金,她説:“這筆資金真的是雪中送炭。”

“填補了虧空後,陳紅疆信心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陳伶俐説,這間小小的服飾公司,自己最挂心。

之後,上海方面又幫巴饒民族服飾聯繫到了縫紉機、電腦版繡花機等專業設備,對接培訓機修、工藝等工種。上海的東華大學也派人來巴饒民族服飾考察過多次,幫助他們開發和設計佤族服飾,將佤族的元素融入更多的使用場景中。小眾的佤族服飾,如今也經營得有聲有色。

“這裡每個村寨的文化都不完全相同,根據生活場景的差異,服飾也發生著變化。”説起自己熱愛的佤族服飾,陳紅疆如數家珍。只要有客人來店裏,她都願意給顧客們講佤族的料子、佤族的故事。

佤族人以自然為家,崇尚浪漫,有很多美麗的傳説,顧客們也聽得津津有味,“顧客被故事所吸引,就會想買幾樣有佤族元素的小商品帶走。”陳紅疆説。目前陳紅疆的服飾公司一共有50多名織錦女工,她們都是在農閒時候工作,每個人一個月至少能有1000元的收入。

織布的佤族大姐們從來沒想過,自己織的“土布”還能這麼時尚,還能賺錢。在陳伶俐眼中,能幫助普通佤族大姐們過上好日子,特別有意義。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