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住上好房子 快步過上好日子
——黔東南州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觀察
深秋的早晨,臺江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方黎灣社區“媽媽製造”扶貧工坊如往常一般打開了大門,繡娘們魚貫而入,落座後開始穿針引線。一旁專門開闢的兒童區域裏,幾名年紀尚小的孩童在小天地裏怡然自樂。
指尖翻飛,小會兒功夫,90後二孩媽媽邰清美手上的繡品就有了樣子,從小跟隨母親學習苗繡的她,如今已是工坊裏的骨幹繡娘。今年8月14日,她在主題為“圓夢錦繡 巧手脫貧”的第五屆貴州省婦女特色手工技能暨創新産品大賽中獲得一等獎。
“現在的生活真的很美。”嘴角漾開甜蜜笑容的邰清美説。
名字裏有“美”的邰清美也與“美”有緣。
去年底,她一家從臺江縣南宮鎮白幫苗寨通過易地扶貧搬遷進了臺江縣城,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新房子,居住環境變好變美了;今年上半年,方黎灣社區“媽媽製作”扶貧工坊啟動,有刺繡基礎的邰清美經過培訓,成為了工坊裏的一名繡娘,月收入兩三千元,日子變美變紅了。
“住上了好房子,孩子在縣城上了學,自己也有了收入,放在一年前,都不敢想能這麼好。”邰清美感嘆道。
“一步住上好房子、快步過上好日子”是邰清美搬遷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是黔東南州30.81萬易地扶貧搬遷戶們的新生活縮影。
易地扶貧搬遷,是為了解“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困境,如何搬?搬到哪去?是易地扶貧搬遷“前半篇文章”的重點。
作為貴州脫貧攻堅主戰場,黔東南州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重中之重和“當頭炮”,在全省率先提出並實施“一步搬到位”城鎮化集中安置和跨行政區域安置。從規劃選址開始,各縣市就把人口承載容量大、就業務工機會多、各種生産要素強的縣城作為安置區,力求實現改善民生與著眼長遠發展相統一的目標。
據統計,“十三五”期間,黔東南全州共建設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90個,截至10月底,房屋建設任務全面完成,綠化、亮化、美化以及路、水、電、氣、網等附屬基礎設施全面完工。目前已搬遷入住7.19萬戶30.81萬人,其中,縣城安置點71個28.82萬人,佔93.53%,累計完成跨行政區域搬遷到凱里市1.9萬人。
在搬“人”的同時,黔東南州立足實際,注重民族文化的搬遷,將民族文化與搬遷安置深度融合,不僅實現物質層面“人”的轉移,也實現精神層面“文化”的轉移。
位於雷山縣城的牛王寨安置點便是搬人又搬文化這方面的代表,小區以苗族“牛文化”為主題,建設有鬥牛場、牛頭休閒廣場、苗族遊方長廊、苗族特色涼亭、苗族蘆笙場、苗族文化一條街等,處處散發濃郁的苗族文化氣息。每逢節日,這裡就會開展各式特色民間民俗活動,讓搬遷群眾記住“鄉愁”、留住“鄉俗”。
搬遷是手段,脫貧是目的;住上好房子,還要過上好日子。
為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黔東南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建立完善“五個體系”的要求,結合州情實際,通過實施組織、培訓、就業、幫扶、産業、服務“六個全覆蓋”後續措施,推動搬遷群眾儘快融入安置地生産生活,早日實現脫貧致富。
組織全覆蓋。按照“全程過硬、全域提升、全面提質”的要求,黔東南州全面加強安置點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以擴大黨的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為重點,採取聯建、挂靠等形式,及時建立黨組織,選優配強黨組織書記,配齊配強班子成員,目前全州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有37個社區已成立黨(工)委,有61個社區已成立黨支部,有51個社區已從群眾中選舉産生成員。
培訓全覆蓋。開展定向、訂單、輸出、扶智“四型”技能培訓,提升就業水準,對搬遷戶中未就業有培訓願望的貧困勞動力培訓全覆蓋,確保搬遷群眾“有技能”。目前已組織技能培訓26087戶37146人。
就業全覆蓋。黔東南州以“一戶一人”穩定就業為目標,建立“就業臺賬”,實施就地就近就業、公益性崗位就業、自主創業就業、勞務輸出就業“四大就業”工程,確保就業全覆蓋。目前,已實現就業創業64090戶131679人,其中:縣內務工53475人,縣外省內務工12648人,省外務工58600人,公益性崗位4334人,自主創業2622人,已全面實現“1戶1人”以上就業,就業落實率99.30%。
幫扶全覆蓋。黔東南州堅持政府引導、部門和企業參與,採取“幹部精準幫扶到人、部門精準幫扶到戶、對口幫扶精準到點、社會幫扶精準到村”四個精準幫扶模式,確保搬遷群眾“有人幫”。
産業全覆蓋。結合農村産業發展“八要素”,黔東南盤活遷出地資源,整合遷入地資源,因地制宜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産業。一方面用好民族文化這個“寶貝”,大力發展銀飾、刺繡、手工編織等傳統優勢産業。另一方面依託自然資源稟賦,大力發展特色種植、養殖業,實現增收致富。
服務全覆蓋。黔東南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聚焦公共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社區服務“四大要素”,以公共設施、公共服務、公共財政“三進社區”為抓手,構建搬遷社區新體制,完善“八室、一站、一廳、兩場所”基礎建設,推進社區移民管理服務制度化、標準化,確保管理服務“全方位”。
挪窮窩、拔窮根、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30余萬黔東南搬遷群眾開啟了幸福新生活。(記者 陳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