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普者黑成為旅遊“爆款”後,讓我們一起探尋它背後的故事

發佈時間:2019-11-22 16:58:37 | 來源:人民畫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孔令瑤

關鍵詞:人民,攝影,畫報,秦斌,普者黑

 

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西疇縣,因喀斯特地貌佔國土面積的75.4%,是雲南全省乃至全國石漠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山大石頭多、人多耕地少、水土流失嚴重,曾被外國地質專家判定“基本失去人類生存條件的地方”。面對惡劣的生存環境和艱苦的生活條件,西疇人不放棄,他們向大山進發,與石漠抗爭,從一個貧窮落後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逐步發展成為經濟興旺、社會進步、文化繁榮、民族團結、邊疆穩固、人民安居樂業的民族自治州。

風光旖旎的普者黑、馳名中外的文山三七、

甜美的食用玫瑰、無公害的蔬菜……

上天賦予的美景和特有的物産,

加上各族群眾的勤勞肯幹,

使得文山州的生活越來越好。

文山州的旅遊資源得天獨厚。作為雲南省旅遊發展的新名片,這裡擁有獨特的喀斯特地貌和美麗的山水田園風光,融湖泊、山峰、荷塘及周圍村莊濃郁的民族風情為一體,令遊客如置身於畫卷之中,流連忘返。曾經創下高收視率的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以及一些熱播影視劇都曾在文山州丘北縣的普者黑取景,這讓普者黑國家濕地公園率先蜚聲全國。

近年來,普者黑景區利用豐富的旅遊資源大力發展特色旅遊,推出了湖中泛舟、荷塘漫步、農家作客等旅遊項目。

普者黑國家濕地公園,位於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丘北縣境內。在彝語中“普者黑”意為“盛滿魚蝦的湖泊”。(攝影 秦斌/人民畫報)

普者黑國家濕地公園以水上田園、岩溶濕地、荷花世界、湖泊峰林等景觀著稱。這裡山水秀麗、風景如畫,吸引遊人前來蕩舟賞景。(攝影 秦斌/人民畫報)

普者黑景區由山、湖和田園構成,在景區裏乘坐小船遊湖,成為欣賞風光的獨特方式。(攝影 秦斌/人民畫報)

普者黑鄉村山水田園風景區內的萬畝荷塘。(攝影 秦斌/人民畫報)

在這恍如仙境的山水旁,有一個彝族撒尼人居住的寨子——仙人洞村。普者黑成為旅遊“爆款”後,為這裡的人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致富機遇。仙人洞村村民們就利用自家一切條件,興辦農家樂、客棧、鄉村酒店、民宿等,吸引遊客前來觀光旅遊。

仙人洞村村委會主任范成元經營的具有彝族特色的喳喳呀客棧。(攝影 秦斌/人民畫報)

身著少數民族服裝的仙人洞村村民等待即將開始的篝火晚會。(攝影 秦斌/人民畫報)

       在阿諾村,初秋的普者黑玫瑰莊園紅、粉、黃、白等色系的玫瑰競相綻放。2013年,丘北縣引進食用玫瑰種植加工,並在普者黑景區建成集休閒、觀光、鮮花食品品嘗為一體的農業觀光莊園。莊園每天雇傭40名左右阿諾村村民,解決了當地農戶常年就業,有效實現了脫貧增收。

 

由文山食用玫瑰製成的鮮花餅新鮮出爐。這裡的食用玫瑰具有花味濃郁、色澤明亮、含糖量高的品種優勢。(攝影 秦斌/人民畫報)

近年來,文山州立足實際情況,將蔬菜、水果、茶葉、山地牧業、淡水漁業等産業作為全州高原特色農業重點産業進行打造。文山州下轄的硯山縣2012年被認定為第二批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同樣探索出一條“陽光雨露、綠色生態、和諧共用”的蔬果花産業發展路子,既鼓起了貧困戶的錢袋子,又豐富了京、滬、粵及東南亞國家的菜籃子。鮮花的香甜,辣椒的辛辣——丘北縣的高原特色産業“很有味道”。

村民正在辣椒地中作業。作為丘北縣特色支柱産品的辣椒現在已經暢銷海內外。丘北縣也被譽為中國辣椒之鄉。(攝影 秦斌/人民畫報) 

硯山稼依華僑農場收穫僑園梨的農戶,農場種植僑園梨1200余畝,年産值達3500噸。(攝影 秦斌/人民畫報)

在距離硯山縣城50公里的松南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蔬菜基地中,來自附近鄉鎮的農戶在緊張地作業。以外銷蔬菜為主的“硯菜”,品牌影響力、知名度不斷提升。(攝影 王蘊聰/人民畫報)

       依靠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光、熱、水、土、氣等條件,文山成為了三七的原産地和主産地。全國95%以上的三七産于文山,産量、出口量均居全國首位,因此文山也被人們稱之為“三七之鄉”。

2000年,文山三七産業園區應運而生。隨著産業園區的落成,多家大型企業進駐,逐漸形成了以三七為主的集研發、加工、交易等為一體,産業特色鮮明、服務功能齊全、基礎設施完善、投資效益顯著的産業聚集區。

在文山三七國際交易中心出售的三七根。(攝影 秦斌/人民畫報)

技術人員在苗族三七種植基地農場內的三七土壤改良配方試驗示範區裏察看環境濕度和三七種苗生長情況。(攝影 秦斌/人民畫報)

文山學院三七研究院,師生對三七的進行品質檢測。三七研究院可以進行種植環節、病蟲害分析、農藥成分分析、成品品質檢測等的三七全産業鏈品質檢測。(攝影 秦斌/人民畫報)

 

一棵三七草,三代匠人心。   

如今的文山州,

正在走出一條自己的山水致富路。

 

 

 (內容來源:2019年10期《人民畫報》王蘊聰、秦斌)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