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賽群(福建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華僑大學教授)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明確提出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這一重要宣示,為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提供了根本遵循。
解放生産力,發展生産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突出位置,取得了重要成就。2013-2018年間,我國農村貧困人口累計減少8000多萬人,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1.7%,按照目前進度,我們必定能實現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宏偉目標。但是,在解決了我國農村地區的絕對貧困問題以後,並不意味著貧困就從此消除了,貧困治理的重點和難點將從顯性的絕對貧困轉向更加隱蔽的相對貧困。相對於由物質財富匱乏造成的絕對貧困問題,相對貧困則是對特定參照群體而言的,即同一時期,不同地區或不同階層成員之間由於主觀認定的可維持生存水準的差別而産生的貧困。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等因素是産生相對貧困的主要原因。由此,採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對鞏固脫貧攻堅的成果,實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決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地區、一個貧困群眾”的莊嚴承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堅持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實踐已經充分證明,解決絕對貧困問題,根本在於堅持黨的領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帶領人民持續向貧困宣戰,實施大規模扶貧開發行動,使貧困人口大幅減少,貧困群眾生活水準顯著提高,貧困地區面貌發生根本變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政策,加大扶貧投入,創新扶貧方式,扶貧開發工作呈現新局面。我國成為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國家。這個成就,足以載入人類社會發展史冊,也足以向世界證明中國共産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應對未來挑戰,解決相對貧困問題,我們更要自覺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思路、更精準的舉措、超常規的力度,精準施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越是進行脫貧攻堅戰,越是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相對貧困治理是一個長期的、複雜的系統工程,要求我們必須堅持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落實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
構建解決相對貧困的制度體系。在充分發揮黨和政府的主導作用的同時,也要鼓勵和支援社會各方面力量積極參與,鼓勵貧困家庭、貧困人口依靠自身努力脫貧致富,從而建立健全解決相對貧困的制度體系。一方面,解決相對貧困問題,頂層制度設計是基礎。《決定》指出,要“注重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保障群眾基本生活”。政府在財政、財稅、金融等宏觀政策制定過程中,要盡可能擴大貧困家庭、貧困人口的受惠範圍,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另一方面,解決相對貧困問題,社會各方參與是關鍵。《決定》指出,要“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鼓勵支援社會力量興辦公益事業,滿足人民多層次多樣化需求”,“統籌完善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優撫安置等制度”。要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引領市場、社會協同發力,形成全社會廣泛參與脫貧攻堅的格局。
激發解決相對貧困的內生動力。要充分調動貧困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發解決相對貧困的內生動力。窮固然可怕,但靠窮吃窮更可怕。沒有脫貧志向,再多扶貧資金也只能管一時、不能管長久。有不少困難群體通過政策措施和自身努力實現了基本的溫飽,擺脫了絕對貧困,但此後喪失了繼續發展的思想和動力,又走向相對貧困。貧困群眾既是扶貧攻堅的對象,更是脫貧致富的主體。《決定》提出,要“健全有利於更充分更高品質就業的促進機制”,“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因此,要堅持依靠人民群眾,充分調動貧困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堅持扶貧和扶志、扶智相結合,正確處理外部幫扶和貧困群眾自身努力的關係,培育貧困群眾依靠自力更生實現脫貧致富的意識;培養貧困群眾發展生産和務工經商技能,組織、引導、支援貧困群眾用自己辛勤勞動實現脫貧致富。要深入推進“造血”式扶貧,激發相對貧困人口擺脫貧困的內生動力。
形成解決相對貧困的多層次、多體系的資源支撐。相比于絕對貧困,相對貧困更加隱蔽,對多層次、多體系的資源支撐有更高的要求。由於受自身條件以及外部因素的影響,相對貧困家庭、貧困人口的社會關係和社會網路基本上局限於以血緣、親緣和地緣關係為紐帶建立起來的較為狹隘的圈子裏。在現代資訊社會背景下,以業緣、資訊和網路為紐帶建立起來的現代社會關係網路已成為人們日常交流的主要形式。目前一些地區産生相對貧困問題,就是由於這一地區人群缺乏資訊資源。在現代資訊社會,掌握較多的資訊和資源,就能夠獲得更多的致富機會;相反,缺少資訊和資源的一部分人群就會被逐漸分化,成為相對貧困人群。要針對相對貧困問題的産生根源和主要特徵,在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資金投入力度,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形成産業扶貧、金融扶貧、技術扶貧、資訊扶貧、教育扶貧、就業扶貧、文化扶貧、減災扶貧、醫療扶貧等解決相對貧困的多層次資源支撐和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産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産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要進一步引導相對貧困人口、相對貧困家庭參加各類互助組織、非營利組織,積極幫助他們擴展獲得各類資訊和資源的途徑與方式。
《光明日報》( 2019年11月15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