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土坨坨”成為脫貧致富的“金疙瘩”

發佈時間:2019-09-25 10:13:04 | 來源:新華網 | 作者:徐海波 | 責任編輯:劉夢雅

關鍵詞:紅薯,專業合作組織,紅安縣,豐收節,金疙瘩

新華社武漢9月23日電(記者徐海波)幾位農民在地上揮著鋤頭,揀起一個個圓滾滾的紅薯,三五個商販來到田間收購。9月23日“豐收節”,在大別山革命老區的湖北省黃岡市紅安縣,隨處可見這種繁忙的景象。

當天,紅安縣4500畝紅薯地共豐收9000噸紅薯,實現銷售額3900萬元。曾經的“土坨坨”已經成為當地致富的“金疙瘩”。2018年紅安縣在湖北省率先“脫貧”,紅薯“功不可沒”。

紅安是集革命老區、資源匱乏區、貧困地區、優撫集中區“四區一體”的國定貧困縣。在這裡,紅薯被稱為“苕”,是紅安人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主要糧食作物。革命年代,紅安苕和井岡山的紅米飯、南瓜湯齊名,是紅軍戰士的“主糧”。新中國成立後,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紅安苕逐漸少人問津。

“如今,紅安苕已成為脫貧致富的‘金疙瘩’。”在23日舉行的紅安縣農民豐收節暨中國紅薯産業高峰論壇上,黃岡市委常委、紅安縣委書記余學武説,紅安紅薯常年種植面積在7.5萬畝以上,年産15萬噸,産值3億元左右。全縣貧困戶通過種植紅薯或到紅薯基地打工,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

自開展精準扶貧以來,紅安縣把紅薯作為主導産業來做,積極發展紅薯生産專業合作組織,引進湖北根聚地農業股份有限公司等重點企業,推廣“基地+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龍頭企業”的産業化經營模式,做大做強紅薯産業。

為了把這個祖輩傳下來的古老農作物做出新“花樣”,紅安縣花費了一番心思。在紅安縣農業局的介紹下,根聚地公司每年聘請湖北省農科院的專家,對全縣紅薯種植大戶進行培訓,推廣新型紅薯種植技術。

讓今年實現豐收的紅安縣杏花鄉龍潭寺村村民梅宏秀高興的是“不愁賣”。多年來,根聚地公司與國家甘薯産業技術研發中心等科研院所合作,根據甘薯的品種、品質、氣候等因素,分別採取熱脫毒、藥脫毒等方法培育脫毒苗。種出來的紅薯,不僅産量高,而且“顏值高”。武漢、廣州等地企業到府訂貨。

去年,根聚地公司又與湖北省農科院專家共同攻克了面點專用全粉和烘焙專用全粉技術。一顆顆沾著泥土的紅薯從農民手裏收購上來,走進根聚地公司的現代化車間,被加工成紅薯生全粉,再送往周邊的食品工廠,生産出紅薯條、冰激淩、面點、麵條、餅乾等休閒食品,“搖身一變”成為高附加值産品。

小紅薯做成了大産業,紅安並不因此滿足。余學武表示,將通過三至五年的努力,使紅薯種植面積達到30萬畝,培育加工企業30家以上,開發健康旅遊食品30種以上,綜合産值達到30億元,帶動5萬戶農戶致富,進一步鞏固和擴大脫貧攻堅成果,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