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貧困走向全面小康的偉大奇跡

發佈時間:2019-09-03 11:35:57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孔令瑤

關鍵詞:全面小康,貧困人口,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報告,民營經濟

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中國從封閉落後邁向開放進步,從溫飽不足邁向全面小康,從積貧積弱邁向繁榮富強。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人類發展史上的偉大奇跡。

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由慢到快

7月1日,國家統計局發佈《滄桑巨變七十載 民族復興鑄輝煌——新中國成立70週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一》(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1956年全國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僅為98元。由於人口增長快,積累和消費關係不合理等原因,1978年全國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也僅為171元。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帶動城鄉居民收入水準不斷提升。2018年全國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228元,比1978年實際增長24.3倍。

每人平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評價一個國家國民貧富程度的重要指標,中國的每人平均居民可支配收入從新中國成立時期的不到百元,到2018年的超過2.8萬餘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實現了數十倍的增長,這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奇跡。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物質極度匱乏,文化、科學技術處於空白狀態,就在這種一窮二白的落後起點上中國經濟開啟了增長之路。特別是在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之後,中國經濟實現騰飛,在這40年間,國內生産總值以9.4%左右的速度增長,使中國經濟的總量在2010年之後世界經濟排名中穩居第二位。按不變價計算,2018年國內生産總值比1952年增長175倍,年均增長8.1%。2018年,我國每人平均國民總收入達到9732美元,高於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準。而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國內生産總值,更是在2014年已經超過美國,位於世界第一位。

根據收入法計算的國內生産總值,包含勞動者報酬、生産稅凈額、固定資産折舊和營業盈餘幾個部分,國內生産總值中只有部分是分配到居民手中的收入。以2018年為例,中國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超過6.5萬元人民幣,而每人平均居民可支配收入大概佔40%左右。“十二五”時期,我國提出實現兩個同步增長,即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産率提高同步。

分好蛋糕,收入分配關係及時調整

在做大經濟蛋糕、居民收入快速增長的同時,中國注重分好蛋糕,收入分配差距得到有效調節。從城鄉差距來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無論是城鎮居民還是農村居民,收入水準都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

新中國之初,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僅為10.6%。1978年年末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也僅為17.9%,而2018年中國的城鎮化率已經達到了59.58%。2018年城鄉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比已經下降到2.69,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縮小。每人平均最高的東部和最低的西部之間相對差值逐漸縮小到2018年的1.8倍。如2018年,北京市全市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62361元,同比增長9.0%。2016年的數據顯示,從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層面看,東部地區是西部地區的1.39倍;從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層面看,東部地區是西部地區的1.56倍。從人群來看,我國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在上世紀90年代低於0.4,自2000年以來呈現出先攀升後穩定的態勢,2017年為0.467。最富的1%人群和20%的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差距也在縮小。

中國的反貧困事業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各級政府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指引下,吹響了脫貧攻堅戰的號角,全社會扶貧格局形成,各級政府投入了巨大的力量,爭取2020實現全面小康的最後勝利。按照2010年標準,1978年年末我國農村貧困人口7.7億人,農村貧困發生率高達97.5%。2012年年末我國農村貧困人口下降至9899萬人,農村貧困發生率降至10.2%。2018年年末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至1660萬人,過去6年共減少8239萬人;農村貧困發生率下降至1.7%,過去6年下降8.5個百分點。

收入持續增長源自發展道路正確

收入水準的迅速提高大大地提升居民的消費能力。2018年,全國居民每人平均消費支出為19853元,比1978年實際增長19.2倍;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家用汽車、彩色電視機擁有量分別達41.0輛、121.3台,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家用汽車、彩色電視機擁有量分別達22.3輛、116.6台。

在基本的衣食住行之外,中國人的消費越來越向旅遊、文化消費方向增長。中國的電影票房的規模已經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位,中國的每年出境旅遊的人數在1億人次以上,境外消費超過1.2萬億元人民幣。中國的國內消費市場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市場之一。文化産品消費搶眼之外,文化旅遊等消費也漸成時尚。2019年上半年文化産業營收增長7.9% 國內旅遊收入預計2.78萬億元。據文化和旅遊部網站消息,2019年“五一”假日期間全國國內旅遊接待總人數1.95億人次,按可比口徑增長13.7%;實現旅遊收入1176.7億元,按可比口徑增長16.1%。2011~2017年,消費已成為對GDP增長最主要的推動力,年均貢獻達4.3個百分點。受此影響,2017年家庭消費佔GDP的比例回升至39%。

我國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的快速增長,追根溯源是我們黨領導人民走了一條正確的發展道路,特別是1978年以來實行改革開放基本國策極大地解放了生産力,發展了生産力。

改革政策逐步摒棄了制約生産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首先是從農村實行聯産承包責任制,解放了農村農業生産的生産力發展,糧食生産大幅度增長,我國糧食總産量由1978年的30477萬噸提高到2018年的65789萬噸。

接著是城市的改革從國企改革開始,國企經營效率不斷提升。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出現了加快發展的趨勢,到2018年民營經濟已經成為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板塊,民營經濟貢獻了中國經濟50%以上的稅收,貢獻了中國經濟60%以上的GDP,貢獻了中國經濟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貢獻了中國經濟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民營經濟的企業數量佔90%以上。

與此同時,科技創新和人力資本因素在中國經濟增長的因素中所佔比重越來越大。2018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19657億元,比1995年增長55.4倍;與國內生産總值之比為2.18%,比1995年提高1.61個百分點,超過歐盟15國平均水準。2018年末,全國有效專利達838萬件,其中境內有效發明專利160萬件,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11.5件。

更有開放政策打開了國門,從引進外資開始到建立合資企業,外商獨資企業。引入國外先進的管理水準,引進國外的生産線。從技術水準到管理能力都實現了長足的進步。上世紀80年代,國家相繼設立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和海南5個經濟特區,後來14個沿海城市實行開放,開放的範圍逐漸推廣到全國。1978年貨物進出口總額為206億美元,居世界第29位。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我國對外貿易實現加速發展。2018年,貨物進出口總額達到4.6萬億美元,是1978年的223倍,連續兩年居世界首位。目前,中國正全力建立全方位對外開發開放新格局。

中國人民的勤勞付出是居民收入增長的內在動力,中國的勞動參與率在國際範圍內處於較高水準。2018年年末,我國就業人員增加到77586萬人,其中第二、三産業就業人員佔比分別為27.6%和46.3%,比1952年年末分別提高20.2和37.2個百分點。中國每人平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準的提高極大地提升中國人民生活的品質,成為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跡,也是經濟理論史上的奇跡,為中國經濟理論發展奠定了強大的現實基礎,也為世界上的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發展樣本。

毋庸諱言,隨著收入增長也面臨新的挑戰。目前我國經濟進入高品質發展階段,增長的速度出現換擋,從8%以上的高速下落到目前6%~6.5%之間的區間,居民的每人平均收入也出現不同程度的放緩。近年來,中國的家庭債務增長引發關注。截至2018年年中,家庭債務與GDP的比例已達到51%,大幅高於10年前的18%。2017年家庭債務與可支配收入之比突破80%。受按揭貸款上升的推動,2016年~2017年家庭消費貸款年均增長近30%。中國老齡化進程加快,未來幾十年中國人口老齡化進程還將延續,家庭儲蓄率或將持續下降。中國經濟正向高品質發展轉型,不斷創造新的增長點,實現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的持續穩定增長,是實現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內容。

段炳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