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記者 陳路帆)大風鄉金盆村距四川省儀隴縣城65公里,全村436戶,總人口超過1600人。該村以傳統種養為主,但近些年來隨著大量青壯年外出務工,村裏大多數是留守老人和兒童。
老人們如果到鄉里的銀行辦理業務,進出村子的山路狹窄、路況複雜,非常不方便。而銀行辦理業務的各種手續和流程,對於他們來説就顯得更加繁瑣。近些年,到村裏的扶貧互助社辦理業務,是村民們更便捷的選擇。
金盆村的老人、婦女和孩子們走在村路上。中國網 陳路帆攝
7月初的四川,正是一年中最潮濕悶熱的時候。記者來到金盆村,正趕上扶貧互助社的會計王正洪奔走在村裏,為村民辦理貸款業務。
金盆村扶貧互助社王正洪實地了解村民貸款需求和償還能力。中國網 陳路帆攝
他的日常工作不僅包括記錄和整理各類賬目,為村民辦理存、取、貸款業務,還需要時常入戶調查,切實了解社員的貸款需求和實際用途。
“村裏有的老人甚至不會使用存摺和銀行卡,想貸款也沒有抵押物,”王正洪説。談到在金盆村扶貧互助社工作的原因,他説,“當時就是想給村民們提供個方便。他們有資金需要時,借錢方便,解決實際困難。有閒錢時拿資金入社,幫助其他社員的同時還能有年終分紅。” 就是這樣樸素的想法,讓王正洪在這個崗位上堅持了近十年。
金盆村曾是儀隴縣金融服務的空白區,當地村民的生産生活和地方經濟發展因此受到嚴重影響。2009年,金盆村村民按照“入社自願,退社自由”的原則,自籌資金10萬元,加上政府配套資金15萬元,以25萬元的啟動資金成立了扶貧互助社。2010年金盆村扶貧互助社開始正式運營。
王正洪在辦公室的電腦前為社員辦理業務。中國網 陳路帆攝
作為互助社的管家,王正洪也不記得走過多少路、入戶到訪過多少社員了。他從最簡單的記賬開始,逐步了解信貸風險、機構風險,到今天已經能熟練操作手機和電腦中的互助社管理系統,成為精通財務知識、能夠有效運營互助社的管理人員。他的成績和付出得到了社員的認可。而他在業務能力上的成長,和儀隴縣民富農村可持續發展服務中心(以下簡稱“民富中心”)是分不開的。
民富中心助力鄉村互助
自1993年起中國國際經濟技術交流中心(以下簡稱“交流中心”)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合作,在中國17個省、市、自治區的47個貧困縣和1個直轄市陸續開展了以小額信貸為主要內容的扶貧項目,打造了國內最早一批扶貧小額信貸機構,推動了小額信貸政策的出臺和小額信貸行業的發展。
2014年,交流中心、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與儀隴縣人民政府合作實施了“建設中國普惠金融體系項目——儀隴縣小額信貸扶貧創新試驗子項目”,利用國際減貧合作先行先試的政策優勢,旨在調整和完善扶貧互助社管理機制。項目還成立了民富中心,其業務主管單位是儀隴縣扶貧和移民工作局。
民富中心所管理的正是金盆村扶貧互助社等村級互助組織。在該中心成立之前,各互助社都是單打獨鬥,互助社的管理人員普遍財務知識匱乏、金融風險與機構運營管理經驗不足,甚至怎麼填寫入社或借款資料都不清楚,帶來了難以衡量的經營風險。
民富中心通過引入制度創新和專業力量,幫助這些農村互助資金組織提升服務、運營能力,為它們建設了一套標準、專業、精細的制度框架和管理服務體系。通過培訓,向儀隴縣各個村裏互助社的管理人員講解互助社經營方法和如何規避風險。
民富中心副主任李世冰為各村互助社管理人員做業務能力培訓。中國網 陳路帆攝
民富中心副主任李世冰表示:“作為一家非盈利的社會服務機構,我們在不斷摸索怎樣把這些互助社有效監管起來;同時提升它們的運營能力,讓優質的、真正為農民服務的資金互助社發展壯大。”
民富中心工作人員正在核對各互助社的賬目和相關資訊。中國網 陳路帆攝
為實現高效運營和管理,民富中心引入了一套專門的管理系統。管理人員在手機上隨時查看各個村級互助社社員的基本情況、每筆社員借款狀況、管理人員的情況以及各個互助社的經營狀況。
據悉,民富中心以服務促規範、促發展、促減貧、促效益的模式,有效解決了儀隴縣政府在發展扶貧互助社過程中的各種實際問題。2014年至2018年期間,儀隴縣扶貧互助社從原來的41家發展為50家,入社社員總戶數從5832戶增加到20290戶,入社資金總額從6552萬元增加到2.559億元,筆均借款從0.75 萬元增加到4.46萬元,受益農戶從10407戶增加到2908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從1753戶增加到3212戶)。累計為偏遠地區的貧困農戶社員發放借款14877筆,累計借款金額2.999億元,累計受益農戶達29080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為3212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