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奮進“趕考”路

發佈時間:2019-08-22 08:56:28 |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徐運平 張志鋒 馬晨 | 責任編輯:趙斌宇

關鍵詞:合作造林,總書記,塔元莊村

知之愈深,愛之愈切。

燕趙大地拱衛首都,這是一塊革命的土地、英雄的土地,是新中國從這裡走來的土地。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視察河北,從太行山下的駱駝灣到壩上高寒的德勝村,從滹沱河畔到柏坡嶺上,從冰雪小鎮到震後新唐山,再到雄安新區。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冬奧會籌辦、脫貧攻堅……總書記牽掛基層群眾,心繫河北發展,把足跡深深地刻在這片熱土上。

如今,7400多萬河北兒女牢記囑託,奮力開創新時代全面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新局面,凝心聚力,砥礪前行!

平山縣西柏坡村——

紅色精神代代傳承

本報記者 徐運平 張志鋒

“70年前黨中央從西柏坡出發進京,建立新中國——新中國從這裡走來!”西柏坡村73歲的老黨員閆青海,每次講起這段紅色歷史,都會提高嗓門。

2013年7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到西柏坡考察。總書記強調: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閆青海參加了這次座談。

當年黨中央離開西柏坡,留下永不褪色的紅色精神。西柏坡紀念館建成後,許多人來追尋“趕考”足跡,增強前行的力量。閆青海平均每週為人們講兩場革命故事。他的白髮漸多,皺紋漸深,但一腔深情從未改變。

來西柏坡參觀的人越來越多,去年增加到586萬人次。遊客多了,昔日貧困的小山村日益熱鬧。

老區群眾不等不靠,走好脫貧致富的“趕考”路。

西柏坡村僅有80多戶,地處水源保護區,早年因修崗南水庫,村子後移搬遷,每人平均只有不足3分旱地。現已80多歲的韓花珍,當年日子過得緊巴巴,一分錢恨不能掰成兩半花。1990年前後,她賣掉一隻雞換來2.8元,置辦水壺和瓷碗,擺了一個茶水攤。起早貪黑苦心經營,她成了村裏第一批“萬元戶”。

從小小茶水攤起步,韓花珍一家創業的步子越邁越大。經過三代人努力,如今,她的兩個外孫分別蓋起4層樓,經營農家院。小外孫的農家院客房從25間擴到40多間,可以同時接待600人用餐。

搭乘紅色旅遊的快車,西柏坡幾乎家家戶戶吃上旅遊飯,全村的農家院發展到20戶左右。當年,黨中央在西柏坡土坯房裏指揮“三大戰役”。如今,西柏坡村全是美觀堅固的新房小樓。多半農戶開上了小轎車。去年,建檔立卡的7戶貧困戶全部脫貧。

太行綠,平山紅。借助紅色旅遊、生態旅遊,西柏坡周邊許多村莊脫貧致富。2018年平山縣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8982元,甩掉戴了32年的貧困帽。“脫貧攻堅奔小康是新時代的‘趕考’,我們努力交出合格答卷。”平山縣委書記李旭陽説。

雄安新區——

未來之城腳步鏗鏘

本報記者 張志鋒

這裡的幹勁和盛夏的氣溫一樣“高”!

京雄城際鐵路雄安站工地,機械轟鳴,封閉運輸車來往穿梭。這是雄安新區設立後第一個開工的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9個多月過去,土方工程全部完成,樁基工程完成97%,雄安站可望明年底建成。

當前,20多個重點項目正在雄安新區建設,時常傳來工程開標、開工的消息。

今年1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京津冀協同發展,第一站就選擇了雄安新區,實地考察千年秀林、雄安市民服務中心,通過視頻連線雄安站建設者。此前的2017年2月23日——雄安新區宣佈設立前夕,總書記考察安新縣,主持召開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工作座談會,擘畫這座未來之城。

經過兩年多有序、緊張的工作,雄安新區一系列頂層設計基本完成。今年,雄安轉入實質性建設階段。

新區容城縣李郎村的趙茂新,穿過林間小道,一大早就來到附近的綠化苗圃,除草、培土、澆樹,精細得像種莊稼一樣。他家有3畝多地,過去種小麥、玉米,種得好了一年收入千把塊錢。雄安新區設立後,首先營造千年秀林。作為合作造林項目,趙茂新的地改為種樹,每年每畝收益1500元。李郎村共3200畝地改成林地。趙茂新們從種糧農民變為園林工人,幹活每天收入達100元左右。

先植綠、後建城,這是雄安新區建設的新理念。從2017年秋季到今年3月,雄安新區共新造林11萬畝,1000多萬株樹木站成一道風景。新區今年計劃造林20萬畝,未來森林覆蓋率將由目前的11%提高到40%。

雄安新區將建設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載地,這對很多企業是千載難逢的機遇。2018年9月,北京眼神科技公司移師雄安,這是第一家把總部從北京遷入新區的企業。現在已有一大批來自北京的企業,在這裡安營紮寨。

雄安新區整合31個省直部門的行政許可事項,推行“一枚印章管到底”全貫通服務。目前新區約95%的事項實現“雄安事、雄安辦”,不需要東奔西跑。

一座全新的未來之城,在新區大地上破土萌芽……

阜平縣駱駝灣村——

日子就像芝麻開花

本報記者 張志鋒 馬 晨

胖嘟嘟的喜鵲在枝頭跳來跳去,歡快的鳴叫把大山深處的駱駝灣從晨曦中喚醒。7年前的深冬,習近平總書記冒雪來到太行山革命老區阜平,到龍泉關鎮駱駝灣村看望貧困群眾,考察扶貧開發。當時全村608人,428人為貧困人口。

如今,駱駝灣村已經脫貧,眼下僅剩一戶兩人為扶貧對象,通過兜底保障。“俺們的日子就像芝麻開花節節高!”唐宗秀老人説。像她家一樣,現在全村270多戶都住上了新房。全村2011年每人平均純收入900多元;2017年增至4960元,整村脫貧;2018年達到6000元。

村裏的“80後”李愛明過去在北京打工,2013年起,駱駝灣名氣大了,許多年輕人回村找創業機會。當年5月,李愛明在返鄉青年中第一批開起農家樂,網上網下一吆喝,生意越來越紅火。去年李愛明當選為村委會副主任,“我們年輕人都想幹出個名堂!”

返鄉青年飆著勁兒幹,有5個人進了村兩委班子。“年輕人給村裏的發展帶來新的希望。”龍泉關鎮黨委書記劉俊亮説。

去年,來自河北省能源局的駐村工作隊發起成立村集體企業——駱駝灣實業發展公司,散養黑豬50多頭,在微信朋友圈裏銷售一空,年底給每位村民發了100元“紅包”。今年黑豬養殖擴大到300頭。

今年5月,縣裏引入專業企業開發鄉村旅遊,利用老村委會院子建民宿酒店,開發地方小吃街,還推出“轎鼓”等文藝活動。包村幫扶幹部曹建平説:“要多辦活動,帶旺人氣,讓駱駝灣成為旅遊‘打卡’地。”

阜平縣的脫貧步伐也很有力。目前,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從2014年初的10萬多人降到1萬多人,有望如期脫貧。

正定縣塔元莊村——

産業興旺致富一方

本報記者 徐運平 馬 晨

正定縣城往西兩公里,緩緩流淌的滹沱河北岸,便是美麗的塔元莊村。

走進村裏,記者在園區項目工地見到了村黨支部書記尹計平。“塔元莊智慧農業園區一期工程已經建成,項目總投資5億元,佔地2000畝。今年園區種的西瓜銷到了北京、香港等地,還成了航空、高鐵餐食呢!”問起塔元莊的變化,尹計平有説不完的故事。

“盼著一年吃細糧,蓋上新房娶新娘。”上世紀80年代初,塔元莊人多地少,溫飽不濟。1982年至1985年,習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時,村民們常常看到他騎著自行車來村裏調研。這期間,習近平同志為正定縣確立了“半城郊型”經濟的發展思路,全力念好“投其所好,供其所需,取其所長,補其所短,應其所變”的“二十字經”。

正是沿著這條路子,塔元莊開始蝶變。2008年1月,習近平同志來到塔元莊考察,指導塔元莊走好新農村建設發展新路。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到塔元莊考察時,對塔元莊村提出了新要求:“你們要在全國提前進入小康,把農業做成産業化,養老做成市場化,旅遊做成規範化。”

産業興,百姓富。近年來,塔元莊村發揮毗鄰城市的優勢,調整農業結構,發展特色農業,成立種植專業合作社,建起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塔元莊”牌農産品插上“翅膀”飛往全國各地。

“我們實施硬化、綠化、美化、亮化工程,把‘景點’打造成‘景區’,塔元莊吃上了‘旅遊飯’。”尹計平説,旅遊還帶旺了養老産業。2018年,塔元莊村接待各地遊客40多萬人次,村集體年收入達1000多萬元,村民年每人平均收入達2.1萬元。今年,塔元莊入選“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

“村裏發展好,環境好,風氣也好,日子越過越踏實。”塔元莊“好兒媳”張金霞,最開心的事就是在村裏當導遊,滔滔不絕為遊客講述塔元莊的故事。

“半城郊型”經濟發展模式,讓塔元莊村成為遠近聞名的小康村。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的願景在這裡變成現實。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