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瀘縣:探索教育引領群眾的“走服引”常態機制

發佈時間:2019-08-16 10:43:55 | 來源:中國共産黨新聞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孔令瑤

關鍵詞:感恩教育,村級治理,教育平臺,教育扶貧,群眾自治

在當前群眾訴求多元化、矛盾糾紛複雜化的新形勢下,基層黨組織如何落實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創新教育引領群眾工作機制,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根基,是我們面臨的新挑戰。2017年以來,我縣創新開展“走進群眾、服務群眾、引導群眾”主題教育(以下簡稱“走服引”),探索建立團結服務群眾、教育引領群眾常態機制,把百萬群眾緊緊凝聚在黨旗之下,達到“愛家鄉、感黨恩、跟黨走”的情感共識,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凝聚群眾智慧和力量。

一、背景動因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把服務群眾和教育引領群眾結合起來。因此,教育引領群眾“愛家鄉、感黨恩、跟黨走”是基層黨組織的核心政治功能,走進群眾、服務群眾、團結群眾是實現這個目標的務實舉措。基於這樣的認識,我縣堅持以農村和社區為重點,探索建立“走服引”長效機制,以強化黨的政治屬性,提升基層黨組織整體功能。

開展“走服引”,一是切合基層黨建“提升組織力”的新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鬥堡壘。然而一些基層黨組織存在軟弱渙散,説話沒人聽、辦事沒人跟,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組織號召力被虛化弱化。這都迫切需要創新舉措,把黨員幹部動員起來、組織起來,深入基層、走進群眾,在加強政治領導、團結服務群眾和推動改革發展中提升組織力。二是切合抓黨建促脫貧攻堅、促鄉村振興的新情況。脫貧攻堅進入衝刺階段,廣大群眾基本實現脫貧,但“口袋富思想貧”“得了實惠不感恩”“吃水忘了挖井人”等現象不同程度存在。群眾的利益訴求變得多元、各種期盼變得複雜,有的政治素質、法治意識和參政能力不強,有時對黨的政策和主張不夠理解,甚至出現抵觸和反對。這都迫切需要基層黨組織出面釋疑解惑、教育引導,引導他們正確表達訴求,引導他們理解和相信黨委政府,引導他們自立更生、艱苦創業,以思想扶貧、文化引領推動産業振興、文化振興。三是切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新任務。之所以要悟初心、守初心、踐初心,就是因為少數黨員幹部受外部因素的負面干擾與影響,不同程度出現信念不堅定、宗旨不牢固、初心缺失、擔當不力等問題,有的不願深入基層問計問策,有的不會深入群眾問需問缺,有的不敢深入一線問政問效,影響了黨在群眾中的威信,制約了黨組織的功能發揮。這都迫切需要基層黨組織強化自身建設,主動適應“落實到基層、落實靠基層”的新挑戰,加強對群眾的政治引領、政策宣傳和思想疏導,使黨的思想理念、政策主張真正轉化為人民群眾的自覺意識和行動追求。

二、具體做法

我縣將“走基層”“雙聯”“雙報到”“送溫暖”等活動形式整合到“走服引”中,專門以縣委名義印發實施意見,舉全縣之力縱深推進。在深入研究新時期新情況新問題基礎上,探索推廣“三走進四服務五教育”群眾工作法,初步形成了在服務中教育引領群眾、在教育引領中更好服務群眾的生動局面。

(一)“三走進”察民情,以真情問民需。為解決黨員幹部走訪基層“走馬觀花”等問題,逐級簽定責任書,細化工作清單,明確走訪任務,開展群眾測評,確保黨員幹部不“白跑一趟”。一是走進百村結對子。全面實行“領導挂點、部門包村、幹部幫戶”工作模式,所有縣鎮領導、機關黨員、村社幹部全參與。明確每名縣級領導至少聯繫1個鄉鎮、1個村(社區),結對幫扶1至2戶貧困戶;縣級部門(單位)至少聯繫1個村(社區),重點結對貧困村,每名機關幹部聯繫群眾不少於3戶;鄉鎮機關幹部、村社幹部和黨員包片聯戶,實現結對聯繫全覆蓋。二是走進農家摸實情。落實“三訪三問”“五必到五必訪”要求,縣級領導每年走遍所有鄉鎮以及聯繫鄉鎮的村(社區),走訪調研時間不少於90天;縣級機關幹部每季度至少到聯繫村(社區)走訪1次;鄉鎮領導幹部每年走遍所有村(社區)和聯繫點所有農戶;鄉鎮機關幹部每週到聯繫村走訪2次以上,廣泛收集群眾訴求和意見建議,確保村情社情、困難問題、意見建議“三個摸清楚”。三是走進院壩聽民意。建立村(社區)“季度院壩會”制度,明確各村(居)民小組每個季度至少召開1次院壩例會,規範宣講教育類、項目推進類、糾紛調解類、問題收集類等村民院壩會參加人員和會議流程,靈活採取“講、説、商、定、評”五步法,政策廣宣講、有事敞開説、大事要商量、村規集體定、好壞大家評,真正暢通群眾參政議事、表達訴求、民主協商的渠道。截止目前,全縣收集群眾困難問題1240余個、意見建議1650余條,分層分類建立“三本台賬”384套。

(二)“四服務”解民憂,用行動暖民心。全縣各級黨員幹部帶著感情、帶著責任,“有事去幫忙、無事拉家常”,用實實在在的行動贏得民心、獲得群眾認可。一是落實“三個進萬家”服務。開展“千警進萬家”“千師進萬家”“千醫進萬家”活動,1000余名幹警進萬家,深入開展突出治安問題大整治專項行動,廣泛提供法律諮詢、安全防範宣傳、掃黑除惡等服務。7000余名教師進萬家,向家長反饋學生在校表現,了解在家學習情況,宣講教育扶貧政策;特別是走進“家庭出現變故、心理存在特異、生活比較困難”等學生家庭,為他們提供關愛幫扶、美德教育、心理輔導等服務。8500余名醫務人員進萬家,開展醫療衛生服務下鄉,推進全民預防保健,為廣大群眾提供免費體檢、義診醫療、免費用藥諮詢等服務。二是落實“五個一”黨內幫扶服務。46個縣級部門與40個貧困村開展“支部結對子·黨員手拉手”活動,深入開展提供一條致富資訊、解決一筆啟動資金、教會一門實用技術、聯繫一個就業崗位、落實一個脫貧項目“五個一”黨內幫扶,助推鄉村振興。僅2017年,縣財政就投入2300萬元,新改建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52個,實現了村級活動場所全達標。整合了扶貧資金33.8億元,實施“四大行動”和278個脫貧項目,輻射貧困黨員群眾2萬餘人。三是落實“紅色先鋒”志願服務。建設學雷鋒志願服務驛站301個,常態開展“週末志願服務1小時行動”,提供“功能表式”“點題式”服務;建立100萬元困難黨員幫扶基金,每年幫扶慰問困難黨員400余名。四是落實“五定五包”調解服務。推動各級領導幹部接訪下訪包案,對篩選甄別排查出的矛盾糾紛,實行定領導、定方案、定人員、定品質、定時限“五定”措施,落實包掌握情況、包思想教育、包解決化解、包穩控管理、包依法處理“五包”責任制,把問題解決在基層、把矛盾化解在基層、把感情融洽在基層。

(三)“五教育”轉民風,引群眾跟黨走。針對部分群眾“腦袋窮思想貧”等問題,搭建五大教育平臺,加強對廣大群眾的思想引導。一是開展知恩感恩教育。2017年1月,我縣民警蔡松松在關鍵時刻不顧自身安危、奮力救起兩名兒童後英勇犧牲,被省委市委追授為“優秀共産黨員”,這是我縣“兩學一做”中涌現出的先進典型,是深化學習教育的生動教材。借此契機,在全縣舉辦“學習蔡松松”文藝巡演25場,組織開展“向蔡松松學什麼、學蔡松松做什麼”專題討論1500余次,2.3余萬人參與“學習蔡松松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感恩承諾,引導群眾“常懷感恩之心,常行感恩之舉”。同時,指導有條件的村建設“村史展覽館”、編排鄉土文化節目,黨員幹部帶頭講村史、演村史,引導群眾憶苦思甜,增強家鄉榮譽感。二是開展遵法守法教育。組建法治宣傳小分隊,依託“農民夜校”“社區夜校”“村社院壩會”等平臺,開展法治宣傳教育2000余次;開展“法官群眾連心橋”活動,走進鄉村巡迴審判、以案説法,大力推廣中國法治便民客戶端;選聘“一村一輔警”268名,投入3000余萬元建設“雪亮工程”,在村社主要路口安裝高清攝像頭近2000個,群眾安全感得到大大提升。三是開展習慣養成教育。充分利用“酒城講壇·龍城講堂”“壩壩講壇·瀘縣故事”“道德講堂”“酒城先鋒·智慧黨建”等教育平臺,開展“黨的聲音進萬家”宣講活動,引導廣大群眾形成良好健康意識和生活習慣。四是開展新風正氣教育。發出文明新風倡議書,大力倡導成人禮重辦、婚禮新辦、壽禮小辦、喪禮簡辦。針對好吃懶做、大操大辦、低級媚俗等不良風氣,制定“村規民約十不準”“民事調解四字歌”等規章制度,組建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等群眾自治組織,設立村級“紅黑榜”,廣泛宣傳好人好事,曝光醜惡行為。編排鄉風文明快板、鄰里關係“三句半”、婆媳關係“三字經”等宣傳作品定期表演,開展“和諧大院”“最美家庭”“好鄰居”“好兒媳”等評選活動,用身邊人教育身邊人。五是開展脫貧奮進教育。組建宣講隊、指導隊,詳細解讀農村宅改、就業培訓、社保低保、危房改造、扶貧小額信貸等惠民政策。挖掘脫貧奮進先進典型,收集整理“致富小案例”“脫貧小故事”,通過“群眾微宣講”“故事微宣傳”,增強群眾奮發進取的精神力量。截止目前,我縣40個貧困村全部脫貧摘帽,59441名貧困人口順利脫貧奔康;2017年全縣村集體經濟收入達2.5億元。

三、取得成效

經過近兩年的實踐探索,我縣“走服引”模式初成體系,廣大黨員幹部紛紛深入基層,走親幫親、問計問政,初步取得了“走訪零距離、幹群心連心”的實際功效,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服務功能因民心凝聚而充分彰顯。

(一)暢通了民意渠道,從“上面説了辦”變“群眾説了算”。“三訪三問”“季度院壩會”等形式已成常態,今年已組織村社院壩會6000余場次,參加群眾達24余萬人次,打破了以往“你講我聽”的説教模式,搭建起一個“讓群眾能説話、有地方説話、有時間説話”的下情上達平臺,同坐一條凳、面對面交流,更能從群眾“牢騷”中沙裏淘金。黨務村務的公開、“紅黑榜”的運用,將群眾關心的大事小事擺上臺面説,調動了群眾參與村級治理的主動性,形成了“村民説事、集體議事、幹部辦事、大家評事”的民主自治管理模式,基層黨組織凝聚力向心力明顯增強。

(二)化解了一批難題,從“敷衍了事”變“群眾點讚”。“千警進萬家”“千師進萬家”“千醫進萬家”,以及“五關愛結雙親”“黨員志願服務”等活動得到社會普遍認可,一大批群眾反映的難題得到解決,一大批信訪積案得以化解。截止目前,全縣共排查矛盾糾紛1398起,化解1329起,化解率95%。成功打造了“龍腦”“兩港”“川渝”等新農村示範片,建成了107個幸福美麗新村。“百萬安居工程”建成17000多戶,農村危房改造13000戶,絕大多數農戶告別了低矮的土坯房。146個村完成農網改造,一到夏天“空調開不起、風扇轉不快”的情況徹底扭轉。完成四線供水工程,大部分村民用上了自來水,吃上了長江水。農村水泥路“社社通”建成1834公里,群眾出行更加便捷。

(三)增強了感恩意識,從“千呼萬喚”變“一呼百應”。“學習蔡松松”文藝巡演、“送黨課到基層”理論宣講、“村村響喇叭”文化引領、“壩壩講壇”瀘縣故事等定期開展,用黨的創新理論和價值體系有效地教育、武裝群眾,愛黨愛國意識不斷增強。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等群眾自治組織的組建,“和諧大院”“最美家庭”“好鄰居”“好兒媳”等定期評選,用身邊人教育引導身邊人,平民典型示範引領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村規民約”“院壩公約”等制定實施,鄉風文明節目走進“農民春晚”“農民演藝大舞臺”,引導著群眾移風易俗。農村大操大辦、封建迷信、厚葬薄養等現象明顯減少;群眾慢慢懂得感恩,更加理解和信任黨委政府,村風民風更加淳樸、社會更加和諧穩定。在“走服引”滿意度測評中,反映幹部作風明顯轉變的佔96.09%,對黨和政府的工作表示滿意的佔95.98%。

四、經驗啟示

常態推進“走服引”,構建“三走進四服務五教育”工作機制,做好在服務團結群眾、教育引領群眾給我們深刻啟示:

(一)必須堅持在服務中引領群眾為出發點。要準確把握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服務功能的辯證關係,將教育引領與服務關愛相互融合,在服務中引導黨員群眾增進愛黨、憂黨、興黨的政治認同和行動自覺。要將“服務群眾、團結群眾”作為重要任務,從基層群眾最需、最急、最盼的難題入手,消除群眾的“心肺之患”“情緒燃點”,在維護群眾利益、解決群眾訴求、助力脫貧攻堅、壯大集體經濟、推動鄉村振興中踐行黨的宗旨,推動教育引領工作與服務黨員群眾同頻共振、相得益彰。

(二)必須堅持組織聯動合力推進為關鍵點。要推動黨組織在強化政治引領功能、提升服務能力、教育引導群眾上取得實效,就必須最大限度把黨員群眾動員起來,最廣泛、最有效地動員一切力量,充分發揮黨政機關、學校、醫院、非公企業、社會組織和各種群團組織的作用,縣鎮村三級聯動,舉全縣之力推動形成“組織聯動、隊伍聯建、資源聯享、困難聯解”的生動局面,切實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

(三)必須堅持示範引領民主自治為著力點。在基層走訪過程中要説群眾的話、走群眾的路、辦群眾的事,充分激發群眾的智慧和力量,不斷健全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機制,妥善協商各方利益、化解各種矛盾。要善於發揮群眾典型示範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深度挖掘、總結和培育一批叫得響、立得住、群眾公認的特色做法和群眾典型,用群眾喜愛的方式演繹身邊故事,用身邊的故事感染身邊的人,真正為他們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憂、文化上解渴、心理上解壓,引導他們愛黨愛國愛家鄉。

(四)必須堅持常態推進長效用力為落腳點。服務團結群眾、教育引領群眾不是一兩次集中攻堅行動,要杜絕“走馬觀花”“蜻蜓點水”,杜絕“走一陣、停一陣”,必須持續用力、久久為功。要建立常態長效機制,強化各級黨組織主體主責主抓意識,樹立“抓常抓長、抓細抓實”的理念,構建責任明確、運轉有序、保障到位的履職機制。從“走親幫親”全覆蓋到“季度院壩”常態化,從“民情日記”紀實制到“三本台帳”制度化,從“督查問責”通報制到“考核評議”規範化,杜絕走形式、搞過場,保障了走訪幫親、教育引領群眾等工作常態長效,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注入源頭活水、提供堅強組織保障。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